吳涵
每個人都有青春年少的夢,我那時候喜歡看言情小說,經(jīng)常有一個夢想,就是愛到山崩地裂的一個人,因誤會分開,很多年后再見,女孩咬牙吐出“我恨你”,男孩淚眼蒙嚨、羞愧難當(dāng),咬舌自盡。
可惜,夢是反的。時至今日,回想前半生,竟然沒有誰,成功收獲我的恨。無論是傷害我的人,還是誤會我的人,他們很快消失在我的生命里,我大步朝前,他們屬于過去。
不是我不受傷,而是我不想恨。在我看來,恨是比愛更珍貴的情緒,有人值得我愛,但沒人值得我恨。
從這個角度,我實在是太自戀了,根本不舍得用恨去抬舉誰——沒錯,恨,是對一個人最大地抬舉,意味著他在你的生命里占有舉重若輕的地位。
一個姑娘離婚后,覺得恨,恨前夫、恨婆婆。恨他們冷血、自私:恨他們耽誤了自己的青春:恨他們最后分家產(chǎn)時不留情面。
我說:“你恨這恨那,為什么不恨你自己?如果不是你打開門,再大的風(fēng)也不能把垃圾吹進來?!?/p>
那個姑娘再不理我了,覺得我在罵她。其實我是在提醒:你與其抬舉別人,不如抬舉自己。
如果一個人,能說出我恨自己20歲時無知,他這輩子就不會再無知第二次。人生苦短,做任何事,你都要問問,它能給你帶來什么好處。
恨一個人,除了讓他覺得“哎喲,我還不錯”,對你有什么好處呢?完全沒有!
你再恨前男友,人家吃嘛嘛香:你再恨婆婆,人家也活到99歲;你再恨領(lǐng)導(dǎo),人家就是比你錢多權(quán)大。你恨的人,永遠(yuǎn)比你過得好。
不到走投無路,不要去恨。因為恨,是一種責(zé)任轉(zhuǎn)嫁,對生命無能為力的人,才會選擇恨。
一個朋友的父親,十年前中風(fēng),半癱在床上只剩下一件事,恨醫(yī)生,恨親戚,恨天恨地,甚至恨生命中的每一天。
老人的這種恨,我特別能理解。他癱在床上,人生已經(jīng)沒什么指望,如果不找個人好好恨一恨,可怎么活啊。畢竟他給親人添了很多麻煩,抬頭見人,需要一個心理平衡點,這個平衡就是:你們都欠我的,是你們的失誤造成我的今天,所以你們應(yīng)該照顧我。
一個人,實在是弱無可弱才會去恨一個人。而我們,有手有腳,有屁股有胸,有夢想有欲望,為哈要把自己弄得像一個半癱的老人一樣?
最不喜歡的電影臺詞就是:“你恨我嗎?”很多言情劇到了高潮,都有這句,然后男女主角哭成一團,一個說,我恨過你,但還是忘不了你。另一個說,我該死我該死。
這些劇,很不對我的胃口。因為對話明明應(yīng)該是這樣——
“你恨我嗎?”
“啊,你是誰?”
恨是弱者的通行證。真正強大的人,對于好,他們?nèi)釔郏瑢τ诓缓?,他們?nèi)ソ鉀Q。
恨,更像是一種撒嬌。一個人過了18歲,就沒辦法對生活撒嬌了,充其量只能在跟男朋友挑逗的時候,揮著小粉拳,紅著小臉蛋說,你真壞你真壞,我恨你。
這樣的“我恨你”,軟軟綿綿有味道,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