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研究網絡文學提供了全新的角度,網絡文學基于網絡這一嶄新的創(chuàng)作平臺,創(chuàng)建了自身的文學審美場域,構成了不同于傳統文學的創(chuàng)作及消費形式,并在文學場域的資本搶奪中,通過自身逐漸變強的經濟資本,開始占據更多的文化資本??僧斍跋鄬τ谟邢薜奈膶W生產場域來說,雖然網絡文學在經濟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可卻在文化資本的爭搶中始終處在劣勢地位。對此,基于場域理論的指導,通過分析中國網絡文學的發(fā)展現狀,分別從場域內部資本應保持相對平衡、場域外部應構建科學聯動機制兩方面,提出促進中國網絡文學生態(tài)化發(fā)展的有效建議。
關鍵詞:場域理論;中國網絡文學;構成與現狀;生態(tài)化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5-0110-03
引言
所有的文學活動都一定是在相應的場域中開展的,法國著名社會學專家布迪厄在其研究過程中首次提出了場域的基本概念,他注重從關系主義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事物,提倡對文學場域進行自主性的評價,應將其內部邏輯與社會邏輯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思維模式為文學領域的構成體制、特征和存在地位的探究提供了一個較為可行的理論框架,某種程度上也為正確看待當今網絡文學的屬性和特征,提供了有利的角度。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有著顯著的區(qū)別,對它的定位不僅要從網絡文學自身出發(fā),探究其內部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和場域構成。同時,還要將其放在整個文學場域中,探索網絡文學和其他文學場域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精確全面地對網絡文學發(fā)展現狀及其生態(tài)化建設進行有效解讀。
一、場域理論的基本概述
“場域”這一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末,由布迪厄通過藝術社會的探究和對韋伯宗教社會學的剖析所提出的[1]。從分析的層面上看,一個場域可將其界定成在不同位置間出現的客觀關系的某個網絡,或是某個結構形態(tài)。布迪厄所提出的場域理論共包含三個關鍵詞匯,即場域、習性、資本。詳細來說,布迪厄表示人類社會主要是由眾多相互關聯,又彼此存在間隔的特定層次場域與分場域構成的有機場域系統,個體或是集體利用所擁有的經濟資本、符號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得到進入指定場域的合法權限,并在場域當中利用資本互動實施資本與權力相爭,進而構成相對穩(wěn)定的習性,更好地保持或改善其在社會秩序當中的位置。
布迪厄曾經在《藝術法則:文學場域的構成與結構場域》中把文學場域劃分成制約性生產場域以及大規(guī)模生產場域,前者主要是為了藝術而藝術,而后者則是為了經濟而藝術[2]。在布迪厄的觀點中,文化場域實際上也屬于一種權利場域,這是因為參加文學場域構成的不同行動人員,如作者、讀者、批判家、編輯、出版社等,都依據自身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來行使相應的權利,文學場域本質上是各種文化權利資本擁有者的爭斗場地。網絡文學場域在文學場域中占據次要位置,其是一種顯著的為經濟而藝術的場域。網絡文學基于網絡這一嶄新的創(chuàng)作平臺建設了自身獨有的審美場域,構成了有別于傳統文學的創(chuàng)作及消費形式,同時在文學場域的資本搶奪中,通過自身逐漸強大的經濟資本,開始不斷擁有更多的文化資本。
布迪厄從關心主義視角出發(fā),在中立層面構建了一種關聯宏觀與微觀的探究框架,對人們進一步了解網絡文學場域中的核心行動者以及掌握其發(fā)展態(tài)勢提供了全新角度。
二、場域理論指導下的中國網絡文學場的構成
根據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來分析中國網絡文學,能夠從中發(fā)現,計算機網絡創(chuàng)建了一個全新的寫作平臺,促使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范式發(fā)生轉變,構成了一個相對來說較為獨立的文學創(chuàng)作場域。網絡所架構的文學創(chuàng)作模式,擁有自己的讀者團體、閱讀習慣以及審美觀念。對創(chuàng)作者和閱讀者來說,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和讀者群體,不僅有別于傳統精品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和讀者,也有別于常規(guī)意義上的大眾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讀者。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群體主要是可以熟練操作電腦的年輕群體,其讀者主要是廣大網民。在網絡中比較熱門的作品不一定可以得到網絡世界以外的人們的歡迎和認可。此外,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不僅與傳統的霸道作用不同,也與官方思想形態(tài)所制定的評判指標不同。其是以娛樂性為根本宗旨,具有自身獨特的情感取向以及審美品位,并且這種審美品位是根據創(chuàng)作者與廣大讀者的良好互動而達成的,體現出較強的互動性以及同質性特征[3]。沒有讀者的閱讀量、點擊量,就無法促使作品的順利完成和推廣。讀者只有對具體類別的作品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才能真正感受到閱讀的快樂,若是讀者不喜歡穿越或是鬼神類的網絡文學作品,也就無法充分享受閱讀。并且,網絡文學作品的發(fā)表也沒有編輯和審核,這不僅給予了廣大網絡創(chuàng)作者足夠的自由,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網絡文學作品出現了迅速寫作、迅速發(fā)表、迅速滅亡的現象。因此,網絡文學這樣的審美品位構成不同于傳統趣味構成體制,它順應了社會文化發(fā)展形勢,即生產方式逐漸專業(yè),容易構成小團體或是部落化的社會生存模式,進而導致人們對美的評判及欣賞逐漸多元化,沒有所謂的統一標準,人人都能夠在自己感到美的地方享受到審美樂趣。
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模式與傳統文學有著顯著的差別,其具有自身獨特的要求與邏輯,掌握并適應這些規(guī)則的網絡作家在網絡生態(tài)空間中游刃有余,但某些主流作家卻始終無法接受這樣的寫作模式。實際上,作家只要在網絡中進行創(chuàng)作,就側面說明了他們要接受并遵循網絡規(guī)則,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必須要讓廣大網絡讀者進行閱讀、評價、轉載。此外,在碰到傳統印刷文學的準則和要求時,網絡文學作品的出版與評獎也遇到了諸多尷尬。中信出版社的朱洪海總編就曾說道:“作者在網絡創(chuàng)作中有著較大的自由性,像文章結構不嚴謹的情況,在傳統書籍出版中都是不允許出現的?!盵4]這就要求廣大網絡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要小心謹慎,按照傳統圖書出版的要求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許多網絡文學雖然最終能夠順利出版,但卻已經被修改成不是原有的作品形態(tài),而是成為了被出版社不斷修改調整后的產物。與此同時,網絡文學參加的各種評獎比賽,雖然無奈接受了主流單位的評獎制度和標準,可卻無法得到廣大網民的肯定。
三、場域理論指導下的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現狀
從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來看,中國網絡文學場域在文學場域中處在次要位置,因而屬于大規(guī)模生產場域,有著典型的大眾化特點,遵循著商業(yè)化的運行模式,雖然不斷申請主流文學獎都以失敗告終,但還是獲得了經濟資本的勝利。可在文化資本占有上卻沒有任何優(yōu)勢,呈現出相對于失敗者勝利而言的勝利者輸的發(fā)展態(tài)勢。
1.具有典型的大眾化特點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份,中國網絡文學用戶已經達到了3.53億,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高達500萬人,中國所有網絡文學作品字數已經超過了200億,平均每年都有超過15萬部作品被簽約,并且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若是再加上當前流行的微博創(chuàng)作形式,其數量更加可觀。由于網絡文學作品的讀者主要是青年群體,并且他們的消費方向不斷發(fā)生改變,網絡文學網站會更加敏捷地洞察到廣大讀者的喜好,精準地把控全新的閱讀方向,進而不斷更新閱讀模塊,推出一些周、月、季等人氣閱讀榜單,打造網絡作者英雄,利用更新換代來吸引更多的讀者,充分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因為網絡文學作品的不斷更新,不停地制造全新的閱讀熱點,讓文學在讀者大量閱讀及消費中謀求發(fā)展,因而被人稱為典型的消費性文學以及大眾性文學。
2.成熟的商業(yè)化運作模式
網絡文學有著較為成熟的商業(yè)化發(fā)展模式,以追求經濟資本為核心。中國網絡文學的各大網站都已經逐漸邁進了商業(yè)資本的勢力范疇,某些知名的大型網絡文學網站不斷得到大量的風險投資,或是被其他更大規(guī)模的網站收購。比如,盛大文學網站通過對其他各種小型文學網站的收購及擴張,獨攬大權,早在2011年全年的利潤就已經過億,占據著市場總額的80%,并借勢開啟了美國上市計劃。網絡文學這種市場化的運行模式,為各大文學網站以及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個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前,大多數網絡文學網站都實行了付費閱讀制度,與網絡創(chuàng)作者簽訂合同,支付給網絡創(chuàng)作者豐厚的稿費,讓更多的文學愛好者享受到經濟效益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浪潮中,讓網絡文學網站變成了某些網絡創(chuàng)作者的提款機。
3.弱勢文化資本競爭地位
網絡文學參與評選魯迅文學獎以及茅盾文學獎都以失敗告終,這充分說明了網絡文學作品雖然數量以及經濟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收益,但卻依舊無法跨入經典文學的大門。從2010年魯迅文學獎開始向網絡文學敞開大門后,次年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選大賽上,也同樣向網絡文學打開了大門,可網絡文學參加了兩次競選,最終都并未入選[5]。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這兩項文學大獎都是以純粹的文學為基本原則來設立的官方專家獎項以及主流文學獎項,它們的評選制度和篩選標準,均是以有限的創(chuàng)作在藝術領域和思想方面的準則為參考依據的。因此,網絡文學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但在有限生產場域中的主流文學場域內評選失敗,這是因為評選資格的決策權是被有限生產場域所掌控的。在這樣的背景下,致使網絡文學陷入了“上不來臺面”的尷尬境地,僅能作為一種全新場域中的藝術現象而存在。
四、場域理論指導下的中國網絡文化生態(tài)化發(fā)展建議1.場域內部資本應保持相對平衡
經濟資本促使下的網絡文學場域讓廣大讀者成為了場域的核心,編輯掌握著更多的話語權,而網絡文學場域當中的原創(chuàng)者們則逐漸被削弱。要利用習性的合理調整來充分實現網絡文化場域中三方主體間的資本制衡,以此來確保場域生態(tài)圈內部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根據艾瑞咨詢中心2017年發(fā)布的調查數據來看,網絡文學的讀者數量中有45%為本科以下學歷,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約,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毫無原則地迎合讀者而進行創(chuàng)作,將會嚴重阻礙網絡文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會讓廣大作者在網絡文學場域的權力搶奪中,處于不利位置。網絡文學作者在充分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的基礎上,也要加強對個人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的重視,通過其他多種有效途徑來提高自我創(chuàng)作水平,進而促使文化資本說服力的增強。此外,網絡文學場域對于網絡平臺資本以及用戶信息資本越發(fā)依賴,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對文學編輯的文化資本規(guī)定。根據在各大知名招聘網站實施網絡編輯工作崗位的檢索,能夠發(fā)現許多大型企業(yè)對這一崗位并沒有明確的學歷要求,網絡文學編輯是把控網絡文學作品質量的重要人員,應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及文學作品鑒定能力。
2.場域外部應構建科學聯動機制
網絡文學生態(tài)化場域受到政治及經濟場域的影響與制約,同時也受到法律法規(guī)場域的影響。除此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動畫場域、影視場域、游戲場域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網絡文學場域在生態(tài)化發(fā)展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政治場域的引導以及法律場域的詳細規(guī)定,與此同時,政治場域以及法律場域還要積極對網絡文化場域生態(tài)化發(fā)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加以幫助和指導。網絡文學作品大部分篇幅較長,相關網絡文學網站的編輯對于文學作品沒有進行合理的分類,這些現狀急切需要構建出符合網絡文學的評價機制,以推動其穩(wěn)定發(fā)展。此外,也能夠明顯看出,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作品相對較少,當前價值較大的網絡文學IP許多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作品,單純注重對網絡文學IP實施電影、游戲等領域的衍生開發(fā),而嚴重忽視對文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和挖掘,這將嚴重影響網絡文學場域的生態(tài)化發(fā)展,并且也不利于網絡文化與其他相關場域進行有效聯動。
結束語
利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來分析網絡文學,可對其進行更加精準的定位。網絡文學是指定文學場域下的一種文學生態(tài),不能按照傳統文學的相關標準與基本規(guī)則來規(guī)定網絡文學。實際上,在人們利用不同傳統規(guī)則來評論網絡文學的過程中,往往是力不從心的,這嚴重背離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為文學發(fā)展過程是流動的。因此,應秉承包容和談話的態(tài)度,充分認可網絡文學的重要價值,探究其文化形態(tài)以及構成特點,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并從中汲取多種有利元素來促進主流精英文化的生產,這樣不同文學場域之間相互推動,彼此滋養(yǎng),會讓中國整個文學場域更具生機和活力,從而為網絡文學生態(tài)化發(fā)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