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秋敏
戲曲,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戲曲豐富了民族文化的藝術寶庫。但現如今,傳統(tǒng)戲曲的發(fā)展已經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許多劇種正在逐漸消失。一些地方劇種,尤其是小劇種、稀有劇種瀕臨消亡或已經消亡的現象,更是引起廣泛關注。
當今,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fā)展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使戲曲這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再次熠熠生輝?
據20世紀80年代編纂出版的《中國戲曲志》統(tǒng)計,在我國歷史上共產生過394個戲曲劇種。“文化大革命”以前有300多個劇種在各地各民族戲劇舞臺上演。據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提供的一項最新調查資料表明,到目前還在舞臺上演出的只有100多種,能為大家稍稍熟知的劇種則不到50種。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之下,戲曲藝術產品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商品屬性,戲曲事業(yè)作為文化藝術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票房情況最直接地表現出戲曲事業(yè)發(fā)展的繁榮程度。這些年來,戲曲演出票房不景氣。這種形勢在全國都普遍存在,隨之帶來的是戲曲演出劇團經濟狀況日益拮據。這不僅影響到演職人員的收入情況,挫傷了他們繼續(xù)投身從事藝術精品制作的積極性,而且制約了劇目的創(chuàng)新與編排。經濟上的困境,使不少劇團靠著財政撥款苦苦支撐,如果要直接面對市場,只有選擇倒閉。專業(yè)戲曲劇團作為推動戲曲發(fā)展的主要載體受到打擊,要想戲曲繼續(xù)發(fā)展壯大,困難可想而知。
戲曲演出市場的不景氣,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從根本上說,觀眾的審美要求與戲曲舞臺現狀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癥結所在。
1、戲曲劇目娛樂化功能日益削弱,成為政治宣傳與道德教化的工具。
從中國戲曲發(fā)展歷史看,古代的歌舞、說唱藝術和滑稽表演是戲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對戲劇的解釋為:“戲者,戲也?!鼻耙粋€“戲”是指戲劇,后面的“戲”則指游戲、娛樂。他們把戲劇看作一種游戲而存在。在農村地區(qū),大多是把戲曲演出與節(jié)日娛樂統(tǒng)一起來,人們觀賞戲曲,往往是抱著休閑娛樂的心態(tài)去找樂子。一直以來,戲曲都是包容俚俗、淺顯易懂、講求娛樂性,照顧大多數觀眾審美需求,不放棄文化水平較低觀眾的欣賞要求,使之看得有興味。但現在劇目的娛樂性不斷減弱,更多地承載了政治宣傳與道德教化?,F如今,都有意無意推崇近乎雅化的作品,而對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通俗戲曲則不甚關注。戲曲的娛樂屬性被淡化掉,那么又有誰愿意買票去支持戲曲演出呢?
2、戲曲脫離人們的審美需求,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變化。
沒有一種戲曲可以脫離于時代而存在。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地方戲。無不是巧妙融入了當時的社會風尚,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革新。脫離時代的戲曲只是一個樣板,是一塊活化石,失去了表演的張力和藝術的感染力,就像一件積滿塵埃的古董,缺乏了精神文化的意義。
而現在的很多戲曲,人物性格、思想內容、故事情節(jié)都很大程度上脫離了人民群眾感興趣的人和事,語言上失去質樸、自然、通俗的特色,這是很難被人們所接受的。
如今戲曲遭遇到現代社會多元的娛樂文化挑戰(zhàn)。在城市,很多人沒有欣賞戲曲的習慣,而在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沒人學戲,即使存在觀眾,人們也很少能找到看戲的渠道。地方戲曲之類的傳統(tǒng)文化精粹卻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在職演員又存在老齡化問題,專業(yè)戲曲人才青黃不接,是擺在戲曲發(fā)展道路上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
戲曲藝術是一種直接面對觀眾進行演出的特定綜合藝術,如果失去了觀眾,就失去了戲曲藝術存在的價值與根基。
我國戲曲藝術在農村歷來就有深厚的基礎,戲曲表演往往與傳統(tǒng)節(jié)日、集市貿易、宗教信仰等活動聯系在一起。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農村已經空心化。進城后的戲迷散落在城市的各個社區(qū),他們的內心有戲曲文化尋根和交流的強烈渴望。
城市專業(yè)劇團現在許多劇目都是大手筆,豪華的戲曲制作越來越強調篇幅的巨大,人物的眾多、場面的恢弘、情景的逼真等。專業(yè)劇團,已經無法適應在城市社區(qū)演出了。專業(yè)劇團在各大劇場的演出門票價格也是水漲船高,這不但沒有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大劇院去關注戲曲,反而是將他們拒之門外。
因此,在城市建立戲迷相互交流的戲曲社團已經很有必要。
戲曲工作者需要注意挖掘城市社區(qū)這片廣闊的發(fā)展市場,以戲曲社團為紐帶,團結廣大市民戲迷,加強戲曲工作者和戲迷之間的互動,將更多演出資源投入到社區(qū)中去。只有滿足最廣泛的觀眾需要,才能更有利于戲曲藝術與觀眾形成水乳交融的良好關系,進而推動戲曲藝術的加速度發(fā)展。
戲曲社團,需要一定專業(yè)性,需要承接一些演出任務,否則無法爭取到政府和社會資源來推動社團的發(fā)展。所以,社團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戲曲工作者。也只有專業(yè)人員才有這個感召力,把廣大戲迷朋友團結在社團里面。
戲曲社團的基礎是廣大戲曲愛好者,他們不一定有表演能力,但他們熱愛戲曲,有一定的欣賞力。沒有戲迷參與的戲曲社團,肯定會越來越脫離群眾、越來越脫離市場。
社團畢竟是非盈利性組織,所以社團不會像專業(yè)劇團、演藝公司那樣紀律嚴明,而且社團人員的流動性也是相對比較大的,特別是年輕的戲迷,經常在各個城市間來回遷徙,社團成員之間的聯系,是戲曲聯系的紐帶。但社團畢竟是個社會組織,所以必須有一定的規(guī)則來約束。作為社團的管理人員,只有在感情和規(guī)則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帶領社團往良性方向發(fā)展。
戲曲社團作為最貼近戲迷群眾的社會組織,一定要堅持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一定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吸納流行元素。
市場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古老的戲曲藝術面臨新的環(huán)境。如果丟掉傳統(tǒng),戲曲就失去存在的價值;如果不革新,戲曲又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戲曲文化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白燕升給戲曲的定位是:傳統(tǒng)文化,當代藝術。戲曲應該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變化,只是改變要遵循一條原則“移步不換形”。加入流行元素為傳統(tǒng)戲曲注入了活力。戲曲的傳承,不僅僅是數量有限的專業(yè)院團、專業(yè)戲曲工作者的責任,更要依靠民間、民眾的力量,而后者恰恰是戲曲傳承的生命力所在。戲曲本來就是一種大眾文化娛樂形式,只有找到傳統(tǒng)戲曲與當代人審美取向中的共性,使傳統(tǒng)戲曲在年輕人中傳承下去,為傳統(tǒng)戲曲注入活力,我們的戲曲藝術才會有傳播、有發(fā)展、有未來。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靈魂,戲曲也一樣。戲曲的發(fā)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創(chuàng)新史。每一個劇種、每一個流派的形成,都是在借鑒和吸取其他藝術樣式精華的基礎上,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時代的要求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
東莞市梨園戲劇社,一直在戲曲社團的建設道路上摸索著。在摸索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相信:把戲曲社團建設好、把戲曲群眾基礎做扎實,21世紀的中國戲曲藝術,仍然會是中華藝術大舞臺上芳香四溢的花朵!
責任編輯:潘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