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日本心理學(xué)家河合隼雄的《孩子與惡》,顛覆了我頭腦中很多的教育理念。作為日本第一位榮格學(xué)派精神分析師,作者詳細地分析了惡、暴力和攻擊性,謊言、秘密和性,以及校園內(nèi)群體欺凌等問題背后的根源。
在成人的內(nèi)心深處,隱藏了很多世俗的善惡標準,但對待孩子時,請慢一拍。不能以成人的思維去判斷孩子的行為,不能不加控制地對孩子的某種行為哈哈大笑,更不能把孩子的樹葉、瓶蓋、小紐扣、小螺絲等當做垃圾給扔掉。在孩子的眼中,這些都是秘密寶物。
孩子心靈深處的需求遠遠超越了成人的想象。孩子的某些極端行為,潛藏著發(fā)給成人的一些信息,需要我們細心地去捕捉。成人的世界是一個急匆匆的世界,如果父母能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講述,不任意打斷他,不急于說出誤解他的話,這本身就能把孩子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孩子講述的過程也是他思考與分析的過程,講完后孩子的心緒自然會平靜下來??此坪唵蔚男袨椋苌儆懈改改茏龅?。相反,多數(shù)父母會用物質(zhì),用錢去解決孩子本需要用心,用愛去解決的問題。
在多數(shù)成人的眼里,惡包括偷盜、撒謊、打架和性等。為了防范于未然,很多父母提前為孩子清除了這些成長路上的“障礙”,在源頭上杜絕了這些“惡”。一個孩子只有體驗過某種意義上的惡,才會慢慢真正地長大。有時候,孩子是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做出了自己都難以理解的事情。想起自己四五歲的時候,跟著媽媽去買碗,一閃的貪念讓我趁大人不注意時偷了一個碗回家。媽媽異常吃驚,她并沒有逼著年幼的我一起送碗、道歉,而是自己把碗送了回去。媽媽沒有多說,但她那嚴厲的眼神,讓我知道那是一件不能觸碰的事。在我內(nèi)心,惡向善轉(zhuǎn)化了。
一些名人,比如英國的生物學(xué)家達爾文、美國的物理學(xué)家愛因斯坦和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小時候都曾是“壞孩子”。他們小時所做的那些“惡”的背后,有很多我們未曾發(fā)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個性、自立與想象力,這些都是導(dǎo)致某種成就的潛質(zhì)。
如果成人單純地排斥“惡”,孩子的逆反心理會帶來更大的惡。所以,對于孩子的很多事情,如果成人草率地做出判斷,不但冤枉委屈了孩子,反而把他們推向了惡的方向。孩子更多的時候,是想要父母的關(guān)注、溫情和愛。
反思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很多無意識的舉動,傷害了孩子的內(nèi)心。我家孩子愛笑,但同時也愛哭。有時在我眼里是一件極微小的事情,他卻會淚流滿面。每當這個時候,我會忍不住說“這有什么好哭的?”。這句話無疑是在孩子的傷口上,又加了一把鹽。站到孩子的角度,自己不僅沒得到媽媽的理解,反而聽到這么冷冰的話,心里該多難過。對待孩子,成人要忍耐、包容,要等候孩子的成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可怕的是成人以“為了孩子的好”為幌子,阻擾或扭曲了孩子的成長,而自己渾然不知。只有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心的依靠”,孩子才能守住內(nèi)心的底線,才不會做太出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