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key
有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中國父母這一生,都有著操不完的心。其中操心操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績。
我有一個朋友昕昕,不惜辭去公司一把手位置,回家做了全職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殫精竭慮,付出一切,可孩子不開竅,成績一直在下游徘徊。
她親自上陣輔導孩子寫作業(yè),但孩子可以磨磨蹭蹭地寫到11、12點;她下血本報了很多輔導班,可孩子就是學不進去;她精心設計了很多獎勵方式,但是收效甚微……
一說到孩子學習,她就特別難過:“說不在意孩子成績,讓她快樂成長都是假的,我在意得要死!”
雖然很殘忍,但是我想告訴她的是:你的付出,99%都是沒用的。
孩子的成績到底跟什么有關?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關于兒童早期教育的長期跟蹤研究。
研究調查了一千所學校里兩萬多名兒童的學業(yè)進展,來揭示究竟哪些因素和孩子的成績有明顯的相關性。
最終,出現(xiàn)了一個顛覆常識,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
先列出六個相關因素:
小孩擁有高學歷父母;
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
小孩的父母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qū);
小孩家里面有很多書籍(父母看的);
小孩的父母每天給他們讀書。
研究發(fā)現(xiàn),有三個因素與孩子后來的考試分數(shù)高度關聯(lián),而剩下那三個因素毫無影響。
大家可以先猜猜,哪些和孩子成績有關,哪些無關?
有關:小孩擁有高學歷的父母
無關: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父母學歷高,孩子成績優(yōu)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畢竟他們很看重教育,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
但是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成績并無影響,這個結果對于那些為了孩子的學業(yè)選擇隱忍的父母來說,簡直是致命一擊。
想先說一個故事:
有位著名作家曾經和老公吵得不可開交,所受屈辱數(shù)不勝數(shù),她斷定自己的婚姻已然失敗。
“婚姻本身,沒什么可以多說的,可以簡單歸結到一個字:緣。緣分盡了就是盡了。
但是婚姻一旦涉及孩子,那就是一個字、一萬個字、無數(shù)個字也難以排解的矛盾和艱難了?!?/p>
為了孩子,她選擇忍耐,和丈夫簽訂了離婚協(xié)議,同室但分居。
就這樣,撐到孩子初中畢業(yè)那一天。她覺得可以向孩子坦白了,話還沒說完,就被女兒打斷。
“其實早就知道了,我上初中不久就在書柜里看到了你們的協(xié)議書。我沒有告訴你,是因為你們一定是擔心我學習分心,擔心我像別的孩子那樣鬧別扭。既然這樣,那我就成全你們的苦心吧?!?/p>
原來懂事的她在父母面前裝了四年的“無知”。
聊天時,女兒還反過來安慰起了她,如果婚姻不和諧,離婚對大家都好。
后來,她的女兒考入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你會發(fā)現(xiàn),父母的離婚對孩子的成績并沒有造成什么影響。
為了孩子的學業(yè),努力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這成為很多父母所堅持的偏執(zhí)。
其實你們相愛不相愛,孩子最知道。
就像我鄰居家的孩子,知道父母為了她假裝恩愛的時候,突然不吃不喝不去上學了。
有時候,光堅持形式上的完整,而喪失了溫情,其實是最傷孩子的婚姻。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無關:小孩的父母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qū)
前段時間,高考成績公布,高考狀元出爐了,一些狀元家庭殷實,家境優(yōu)渥。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軒昂說:“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F(xiàn)在很多狀元,都是家里厲害,又有能力的人。”
不得不承認,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可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把一些人遠遠甩在身后。
而父母的不努力,不上進,可能就會讓孩子被別人遠遠甩在身后,不止一條街。
正如王耳朵所說:“你不盡力打拼和賺錢,就無法讓孩子接受優(yōu)質的教育;你沒有好的學歷,就不會提前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你不懂得教育是一個過程,就永遠培育不出適應社會的孩子?!?/p>
但是,孩子的成績卻與是否搬入條件較好的小區(qū)無關。
搬到好小區(qū),甚至學區(qū)房就能讓孩子成績更好?洗洗睡吧,這只是你一廂情愿的表面想象。
正如換了好鞋不會跳得更高,是一樣的道理。
有關:家中藏書多
無關: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家中藏書多就可以讓孩子成績變好?有點扯吧?其實細想,發(fā)現(xiàn)很有道理。
舉個例子。
如果你是個愛讀書的人,家里有很多藏書,就算你沒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你每天手不釋卷的樣子,也會被小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他們會認為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他們認字以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讀書,成績也不會讓你擔心。
如果你的最大愛好是玩手機打游戲打麻將,家里有牌局,天天出入的都是牌友,兩口子討論的都是哪個劇好看,哪個游戲好玩,誰的牌技好。
就算你每天晚飯后堅持給孩子讀上一小時的書,小孩子對書的興趣也不會比對手機、游戲、麻將大。
因為對他來說,手機、游戲、麻將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不是書。那孩子就不會喜歡看書,成績自然不會如你所想的那樣好。
之前聽過一句話:
“小學成績具有強烈的欺騙性,沒有海量閱讀支撐,只會餓死天賦,6—12歲階段,是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p>
如果一個孩子從沒有讀過一本好書,甚至沒讀過一本超過10萬字的書,那這個孩子的天賦就會被“餓死”,更別提成績了。
“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無論是父母學歷、經濟社會地位、家中藏書多少還是母親的生育年齡,說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點,即“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
而保持家庭完整,搬到更好的小區(qū),費心為孩子讀書,說的都是父母的行為,即“父母對孩子做了什么”。
而以上的全部事實表明:“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這個結論的意義遠比看上去深刻得多。
與其為孩子,學會在婚姻里隱忍,不妨解脫自己也解脫孩子;與其為孩子的成績殫精竭慮,不妨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全部心血,而放棄了自我成長和追求。
與其逼孩子看書,監(jiān)督孩子寫作業(yè),不妨先逼自己一把,以身作則,用環(huán)境影響孩子。
記住,還是那句老話,育兒先育己,要不然你的付出,99%是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