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可心
我與百年老報《公言報》的關系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緣”與“情”。
1995年底我被派到秘魯《公言報》工作,那時我的小孩出生僅有5個月。只身一人從地球的一端跑到另一端,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來到這么遙遠的國度應該就是一種緣份吧。
初到秘魯?shù)那榫叭杂洃洩q新。到機場接我的有兩位領導和三位老僑領,他們都是《公言報》的老前輩。第一次看見他們的眼神,就能發(fā)現(xiàn)他們都非常期盼我的到來。一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只有一位已經(jīng)八十多歲的羅振中老先生還健在,仍然精神鐫爍,堅持每天讀《公言報》。
《公言報》報社位于唐人街附近秘魯洪門民治黨的一所破舊房子里,當時報紙還是鉛字排版,印刷設備陳舊,鉛字大小不一、且缺失情況嚴重,有時只能用符號代替。當年如逢報社同仁回廣東探親,途經(jīng)香港時都要肩負采買替換鉛字的重任。到后來鉛字逐漸被淘汰,無處采購,報社只能靠東拼西湊的鉛字維持出報,造成讀者讀報時經(jīng)常要邊猜邊讀。可見當時辦報條件的艱辛,老一輩“公言報人”十分渴望辦報條件盡快得到改善。
1995年《公言報》終于改成電腦排版,版面從過去的四個版面增加到八個版面,隨之而來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把這些版畫填滿。當時秘魯?shù)耐ㄓ嵲O施非常落后,《公言報》的辦公電話都是僑胞轉讓給報社的。
當時一部分國際新聞和中國新聞是新華社紐約分社通過傳真方式發(fā)給《公言報》的,遇上信號不好,有時傳上一、兩個小時,甚至接收不到。還有一部分內(nèi)容摘自從香港郵寄來的《大公報》,郵路漫漫,往往抵達秘魯時大都是半年前的舊報紙了,不過在信息傳播不發(fā)達的當時來講也是非常寶貴的信息資源。每天要花費大量時間一張一張看,找出可讀性強的文章來豐富《公言報》的內(nèi)容。大量的信息、裁剪出的各種類型的資料都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輸入到電腦,打字的工作量非常大。此外,我還要兼顧采訪、拍照、排版等工作,每天從早上九點開始一直T作到晚上十點多是家常便飯。
通過努力,改版后的《公言報》在內(nèi)容上和版面上都有了新的面貌,報紙銷量大增,扭轉了過去年年賠本的狀況,開始贏利,這份老報開始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說起我對這份報紙的“情”,一定要了解《公言報》的歷史。這份報紙創(chuàng)刊于1910年3月7日,是南美地區(qū)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其宗旨是反映僑情僑聲,維護華僑利益,促進祖國富強。
《公言報》在中國每一個重大的歷史時期和節(jié)點上都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清政府崩潰前不久,遠在南美洲的《公言報》始終高舉共和的旗幟,聲援大洋彼岸的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革命運動。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公言報》號召廣大旅秘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宣傳抗日,有效地支援祖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公言報》面對復雜的僑情、頂著壓力積極宣傳新中國,答疑解惑改變了很多僑胞對新中國的模糊印象和看法,并為中秘建交做出了特殊貢獻。一代又一代報人用他們一腔真誠的愛國熱情寫下了百年《公言報》的壯闊歷史。
《公言報》這份僑報雖然在距離祖國遙遠的南美秘魯,但是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拔幕蟾锩焙螅瑫r任《公言報》主編何蓮香女士隨華僑代表團回國參觀訪問,受到了鄧小平的親切接見。鄧小平對她說:“要依靠廣大僑胞,發(fā)揮大家的積極性,克服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并根據(jù)群眾的需求,實事求是地介紹新中國,努力把報紙辦得更好?!?/p>
1995年10月,李鵬總理為《公言報》題詞“努力辦好公言報,增進中秘友誼?!?/p>
2018年適逢《公言報》創(chuàng)刊108周年,一百多年來報紙由于經(jīng)濟和其它原因,曾幾度???、復刊,堅持到了今天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2016年與中國的《環(huán)球時報》合作,再次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
2016年《公言報》重新復刊時,我被聘為報紙的主編,無法割舍的那份緣份和情感使我又回到一度離開十多年的《公言報》。隨著科技時代的發(fā)展,讀者逐漸習慣于通過手機和其它電子媒體快捷方便地了解各種信息,現(xiàn)在的紙媒面臨很多困難。作為一張有百年歷史的報紙如何面對生存的壓力,如何迎接新的挑戰(zhàn),如何讓百年老報再次煥發(fā)青春,這是擺在我面前的主要問題。為了《公言報》跟上時代潮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今天的《公言報》也開始向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絡媒體平臺方向發(fā)展,我一定不辜負老一輩辦報人的艱苦付出,與時俱進,繼續(xù)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