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健 姜一鳴
場景,鹿邑,1994,姜健 攝
姜健說這一生他做過兩件事,一個是音樂,一個就是攝影。他曾在河南省歌舞團當過首席中提琴手,也正是因為有了拍攝舞臺劇照的便利和契機,才讓他拿起了相機。這一拿,就再也放不下。
1984年后,姜健調入河南省文化研究院,做“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文化項目,一干就是十年?!斑@個項目是對我的鍛煉,是我認識攝影的過程,讓我對攝影的文獻性、記錄性以及本質意義都有了清楚的認識?!?993年,姜健憑借專題攝影《場景》一鳴驚人,七年后《主人》系列攝影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國攝影界的地位。
1981年,姜健的兒子姜一鳴出生了,他也自然成了姜健經(jīng)常拍攝的“小模特”。也許連姜健也不曾想到,就是在這日復一日的“被拍”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兒子未來的選擇。
姜一鳴從小性格溫和平順,姜健也是個極富包容和民主的父親,因此在這對父子的相處中,似乎少了一些傳統(tǒng)父子關系中的“隔閡與沖突”,多了一份如朋友般的平等與相知。
場景,羅山,1989,姜健 攝
請姜一鳴簡單談談在攝影道路上的成長歷程。
姜一鳴:我高中在省內(nèi)一個藝術學校學習攝影專業(yè),算是攝影啟蒙。后來順理成章在大學本科階段也讀了攝影,畢業(yè)后又在中央美院讀了一年進修班。在進修班的一年時間,也剛好是中國當代攝影的萌芽時期。我們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在一起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嘗試,也奠定了我早期的拍攝方向。
主人,河南寶豐1997,姜健 攝
那時候我的作品受父親影響很大,例如《我的幼兒園》等都屬于環(huán)境肖像類作品。一直到2010年左右,我一直在做職業(yè)藝術家。如眾多當時的職業(yè)藝術家一樣,我遇到最大問題就是作品的推廣。我會拿著作品跑畫廊,尋找策展人合作,但進展一直不是很順利。2012年,我開辦了時光空間畫廊(TimeSpace Gallery),但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有實體店面的畫廊,而是通過參加各種藝術博覽會、攝影節(jié)等,去代理和推廣國內(nèi)外藝術家、攝影師的作品。這種經(jīng)營模式很快得到一些國內(nèi)外藝術家的認可,同時也遇到了一些不錯的客戶。
姜健:他四五歲的時候,我經(jīng)常帶他去拍照,主要是拍他,也是為了練習拍攝人像。這在后來可能潛移默化地對他形成了一些啟發(fā)和引導作用。他經(jīng)常學著我的樣子,拿著相機對著外面的景物和人瞄來瞄去。后來一次帶他回東北老家,在火車站我讓他幫我拍一張照片留影,結果膠卷沖出來發(fā)現(xiàn),他拍的畫面橫平豎直、規(guī)規(guī)矩矩。那時我突然覺得,這個孩子在拍攝方面還是有點天賦的。因此在選擇專業(yè)時,我建議他是否考慮一下攝影,有意地引導了一下。我是有一些私心的,一方面孩子如果做攝影,在我熟悉的領域多少可以幫襯到他,另一方面也希望他能繼承一些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東西,讓我的影像不至于荒廢。
我的幼兒園,姜一鳴 攝
姜一鳴:我們家很多事情是商量著來,我當初選專業(yè)的時候,父親首先詢問了我的想法,問我想不想選擇攝影專業(yè)。當然,他也告訴我,在這個他熟悉的領域,自然可以幫襯著我一些。我性格一直不是很叛逆,從小看到父親拍攝的照片也覺得很有意思,就順其自然地選擇了攝影。
父親很早在攝影圉就比較有名氣了,從業(yè)后,這會給你帶來一些壓力嗎?
姜一鳴:我的性格比較平和,對此沒有特別大的反應。這些所謂的壓力可能并不來自于父親,而來自于同行。有時一些“叔叔輩”的同行會對我說:“以后就看你啦,要超越你爸爸啊”之類的話。也許某個時間段,我也有過抵觸情緒,但現(xiàn)在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