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摘 要:當前,我國公路網基本完善,早期修建的大量公路已步入大中修階段。瀝青路面是我國高等級公路、城市道路最常用的路面結構形式,在行車荷載及自然因素長期作用下,路面病害問題不斷加劇。為滿足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發(fā)展要求,對廢棄材料再生利用成為了綠色發(fā)展理念實踐的重要方法。就地熱再生技術的應用,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此,本文在充分掌握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材料路用性能的基礎上,依托某公路工程,對其試驗段鋪筑、施工質量效果檢測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試驗段鋪筑
中圖分類號:U416.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9-0126-02
1 再生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
為更好地掌握再生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本文三種不同RAP摻配率進行分析,即RAP舊料摻配率為70%、75%、80%。主要對其高溫穩(wěn)定性、低溫抗裂性進行檢測,具體如下:
1.1 高溫穩(wěn)定性
在室內進行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能檢測時,可選擇車轍試驗、剪切試驗或馬歇爾試驗等多種方式,本文僅對車轍試驗進行分析。通過動穩(wěn)定度DS進行再生瀝青混合料高溫抗車轍能力的評定。試驗車轍板尺寸以規(guī)定尺寸為準,即300×300×50~100mm,試驗溫度為標準溫度60℃,0.7MPa標準輪壓,每分鐘速率控制在42次。經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見,三種舊料摻配率均符合技術要求,且遠大于技術要求值。隨著摻配率的增加,動穩(wěn)定度DS次數也會隨之增加,則表明再生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抗車轍能力在隨之增加,且越來越強。
1.2 低溫抗裂性
因本地區(qū)晝夜溫差大,若遇氣溫驟降,極易產生路面收縮開裂問題。為此,必須了解其低溫抗裂性能。本文選擇小梁彎曲試驗進行檢測,溫度控制在-10℃左右,按照每分鐘50mm加載速率分別對抗彎拉強度、彎曲破壞應變進行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針對抗彎拉強度,RAP摻配率增加,則抗彎拉強度值卻在下降;針對彎曲破壞應變,RAP摻配率增加,則彎曲破壞應變卻在減小,當RAP摻配率為80%時,其彎曲破壞應變?yōu)?206,已無法滿足規(guī)定值2300以上的要求。則表明,再生劑、新瀝青材料的摻加,均會對再生瀝青混合料的低溫性能起到改善作用。然而當舊料摻配率過高時,則會不利于低溫抗裂性,則表明必須合理控制舊料摻配率。
2 工程概況
某公路工程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降雨量少,晝夜溫差較大,擬修筑沿河道路。本路段面、基層結構分別為瀝青混凝土結構、半剛性基層結構。設計為雙向六車道,南北半幅全長34.3km,施工面積達到60萬m2,北半幅長度為19.3km,24m寬。南半幅長度為15km,同樣為24m寬。經實地調查可見,本路段病害較為嚴重,具體如下:
(1)南半幅段,行車道、邊道路況不佳,存在嚴重的路面瀝青老化現象,且麻面問題較大??傞L度為2km,面積5萬m2。且存在大量橫向裂縫情況,長度在3.2km左右,面積7.68萬m2。如圖1所示。(2)北半幅段,本路段所有車道均存在嚴重車轍病害情況,深度在8~25mm之間。
經調查分析可知,本路段病害原因如下:
1)縱、橫縫原因。第一,疲勞破壞。在行車荷載反復作用下,路面承載力減小,從而破壞路面整體結構,或因結構層間粘結不足,產生從上至下的裂縫;第二,溫度裂縫。瀝青混合料在溫度驟降情況下,極易出現脆性增強,硬度加大現象,從而產生收縮變形。相比面層材料抗拉強度,當其收縮拉應力在其之上時,極易出現路面損壞現象,從而產生裂縫,并向下持續(xù)擴展。2)局部連續(xù)坑槽。第一,當面層材料抗剝離性能不足或路面孔隙率太大的情況下,可產生坑槽病害;第二,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或通車使用過程中,因行車荷載及自然因素長期作用,修補坑槽處,將成為路面薄弱之處。
3 維修方案選擇分析
為保證路面施工質量,道路平整,基于經濟性原則,決定道路維修選用就地熱再生施工技術。作為一種環(huán)保類技術,就地熱再生施工工藝可有效修復瀝青面層病害。經實地勘查可知,本路段基層較為完整,無顯著病害,病害多集中于面層結構,因此,選擇就地熱再生技術具有可行性。根據再生工藝劃分,可將就地熱再生施工分為3大類,即整形型、復拌型、補強型。結合本路段現場實際情況,決定路面修復選用復拌型就地熱再生施工工藝。
4 試驗段鋪筑施工工藝
大面積施工前,為確保施工參數正確無誤,需做試驗段鋪筑,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路段進行鋪筑,長度300m,起訖樁號為K014+200~K014+500。其中新舊瀝青混合料所占比例分別為70%、30%。
(1)施工準備。施工前,為保證施工安全,需提前做好交通管制及封閉工作。隨后對原路面進行清理,要求在表面雜物、垃圾等清理干凈,避免對后續(xù)鋪筑效果造成不利影響。(2)加熱施工。按照相關規(guī)定,合理控制施工速度,嚴禁在施工階段急轉彎、急掉頭。在就地熱再生施工中,可結合當地施工環(huán)境氣溫,合理控制加熱溫度,保證加熱效果。(3)耙松原路面。在充分加熱路面之后,可將再生劑均勻噴灑至路面,隨后選用液壓氣動復合式疏松耙進行施工,要求均勻攤鋪面層料。(4)噴灑再生劑。按照再生試驗、配合比設計要求,合理確定再生劑用量,并均勻地將再生劑向舊瀝青混合料內噴灑,按照耙松深度,合理調節(jié)再生劑用量。(5)攤鋪施工。攤鋪施工應具有連續(xù)性,在整個施工過程中,不得隨意更換攤鋪機行駛速度,可控制在每分鐘1.5~5m之間。此外,還要控制好攤鋪溫度,可控制在120~140℃之間。若突遇降雨,需及時暫停施工,待雨后,將為碾壓成型的混合料徹底清理干凈。(6)碾壓施工。碾壓時,可分直線段與彎道段兩種路段,直線段碾壓順序為“兩側-中間”;彎道段碾壓順序為“內側-外側”。根據碾壓施工要求,可分3階段完成,且各階段必須嚴格按照施工情況,合理選擇碾壓設備、碾壓遍數、碾壓速度,最終將明顯輪跡消除。若存在死角部位,無法充分壓實,需選擇小型設備進行處理,或結合人工方式,保證碾壓到位。(7)開放交通。待完成上述施工作業(yè)后,當表面溫度降至50℃以下,即可開放交通。
5 施工質量效果檢測分析
為保證再生瀝青路面施工后,具有良好質量。需通過試驗,針對施工前后瀝青路面的多項指標進行檢測,本文選取3段進行施工前后對比,即K014+200~K014+300(A段)、K014+300~K014+400(B段)、K014+400~K014+500(C段),具體檢測結果如下:
5.1 路面平整度檢測
經檢測,三段路面平整度檢測結果如下:
A段:施工前平均值為6.3mm,施工后為3.2mm;B段:施工前平均值為5.9mm,施工后為3.0mm;C段:施工前平均值為6.8mm,施工后為3.4mm。
按照評定標準規(guī)定,即路面平整度≤5mm(規(guī)定值),施工后路面平整度均符合規(guī)定要求,且改善效果良好。
5.2 行車摩擦系數檢測
經檢測,三段路面行車摩擦系數檢測結果如下:
A段:施工前摩擦系數代表值為47,施工后為62;B段:施工前摩擦系數代表值為48,施工后為67;C段:施工前摩擦系數代表值為45,施工后為63。
按照評定標準規(guī)定,即路面行車摩擦系數SFC>50(規(guī)定值),施工后路面行車摩擦系數均在60以上,可滿足規(guī)定要求,且改善效果良好。
5.3 路面構造深度檢測
經檢測,三段路面構造深度檢測結果如下:
A段:施工前STD平均值為0.43,施工后為0.72;B段:施工前STD平均值為0.45,施工后為0.67;C段:施工前STD平均值為0.38,施工后為0.74。
按照評定標準規(guī)定,即路面構造深度STD>0.5(規(guī)定值),施工后路面構造深度均得到了提升,達到了0.67~0.74之間,可滿足規(guī)定要求,且具有良好抗滑性。
5.4 滲水系數檢測
經檢測,三段路面滲水系數檢測結果如下:
A段:施工前滲水系數值為104ml/min,施工后為56 ml/min;B段:施工前滲水系數值為106ml/min,施工后為57ml/min;C段:施工前滲水系數值為101ml/min,施工后為53ml/min。
按照評定標準規(guī)定,即路面滲水系數≤300(規(guī)定值),施工前后路面行滲水系數均滿足規(guī)定要求,但相比之下,施工后效果更佳,更能提升路面水穩(wěn)定性。
6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速公路網步入了“建養(yǎng)并重”的階段,加重了公路養(yǎng)護維修任務。若大量舊路面瀝青材料棄之不用,不僅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還會污染環(huán)境,此時,選用就地熱再生施工技術,可充分利用廢舊瀝青材料,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果。
參考文獻
[1] 白蕓.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加熱技術的研究[J].建材技術與應用,2011(1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