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的飲食體系中,蔬菜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成為健康飲食的象征,成為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菜肴。你知道飲食界的“寵兒”—蔬菜,是從哪里來的嗎?
在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中,至少有50多種來自域外(國外及少數民族地區(qū));主要糧食作物除了明清時期引進的玉米、馬鈴薯、番薯,基本來自我國主要農區(qū)。但我國古代源自本土的栽培蔬菜卻不多,《詩經》等文獻記載的可食用蔬菜有20余種,但人工栽培的卻少之又少,只有甜瓜、蕓、瓠、韭、葑、葵六種,很是缺乏。
西漢時期,開始從西域引進蔬菜,大部分來自亞洲西部,也有一部分來自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基本上是通過新開辟的絲綢之路傳入的。據漢代《氾勝之書》《四民月令》《急就篇》等文獻統(tǒng)計,栽培蔬菜有20余種,漢代的栽培蔬菜,相當一部分是從域外引進的,如苜蓿、大蒜、香菜、豇豆、黃瓜、豌豆、茄子、苜蓿、胡蔥,幾乎占到了總數的一半。
北魏時期,《齊民要術》中記載栽培方法的蔬菜增加到30余種。如現代麻辣香鍋、麻辣燙里備受歡迎的配菜—魔芋就來自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大眾蔬菜—茄子則原產自東南亞或印度,后都逐漸傳入中原。莙荙雖然在南朝已有,但遲至元代《農桑輯要》才敘述其栽培方法。明清之前,雖然栽培蔬菜種類不斷有所變化,但是很長時期,總的數量幾乎沒有大的增加。
唐代以后,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fā)展,開始有新的蔬菜傳入我國。唐末五代成書的《四時纂要》按月討論了30余種蔬菜的栽培方法,這一時期引自域外的有萵苣、菠菜。南宋《夢粱錄》記載的蔬菜有40余種。元代王楨《農書》記有栽培方法的蔬菜也有30余種。人們熟悉的絲瓜、胡蘿卜是這一時期新增加的蔬菜的代表。
不過在明代之前,我國蔬菜仍然處在缺乏狀態(tài),所以以精耕細作為特征的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不斷地引進新的蔬菜。明清時期,蔬菜種類增加很多,基本都來自美洲,如番茄、辣椒、結球甘藍等;也有少數來自其他地區(qū),如在明代被廣泛栽培的蕹菜便來自嶺南。清代《農學合編》共總結了57種栽培蔬菜,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中的記載進一步增至176種蔬菜。明清之際引進的蔬菜,增加了蔬菜品種,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結構,最終形成了以瓜茄菜豆為主體的蔬菜結構。
穿越回不同朝代,你能吃到什么?
我國蔬菜種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一些我國本土蔬菜如蓼、蘘荷、薺、牛蒡等重回野生狀態(tài),西漢《靈樞經·五味》記載“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指的就是當時最常見的五種蔬菜葵、韭、藿、薤、蔥,后來多半回歸野生。一些明清以前從未栽培過的蔬菜,如番茄、南瓜、辣椒等,卻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還有一些蔬菜,如白菜、蘿卜、葵、蔓菁等,它們的栽培比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古代葵是“百菜之主”,明代白菜取代葵成為百菜之主,蘿卜取代蔓菁成為南北廣為栽培的根菜。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蔬菜周年供應不平衡的問題,尤其缺少夏季食用的蔬菜,鑒于此,古代從域外引進蔬菜的步伐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