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和自己的父母構(gòu)成的家庭。有人認為,原生家庭決定著一個人的“出廠參數(shù)”,是后續(xù)校園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塑造人的性格、品質(zhì)、價值觀的第一站。
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來自童年的不愉快。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霍妮則直接歸納了來自父母的幾大“基本罪惡”,包括“冷漠”“不守承諾”“偏愛”“羞辱”等,并認為這些將對孩子產(chǎn)生嚴重的傷害和深刻的影響。
也有人覺得“原生家庭論”是偽心理學、非主流心理學。因為父母是小偷的家庭可以培養(yǎng)出警察,父母是文盲的家庭也可以培養(yǎng)出高級知識分子。這也說明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不是絕對的,現(xiàn)代人大約20歲前后就會走出原生家庭,之后的自我塑造更多的在于自己。
“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可以作為一種提醒父母的警示,但不能成為一些人為自己推脫責任的擋箭牌。在這一點上,作為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物的卡倫·霍妮就反對弗洛伊德的“幼年經(jīng)驗決定一生”的理念。她認為,人格會受文化因素的強烈影響,當我們積極成長的內(nèi)在力量受到外界社會力量的阻礙時,病態(tài)的行為就有可能出現(xiàn)。
所以,除了原生家庭因素的影響,我們不能忽視來自社會環(huán)境和自我力量的影響。雖然我們難以改善原生家庭,也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盡可能地去感受社會散發(fā)出的善意、溫暖和光亮。
有沒有什么方法能減少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一個重要的方法是,當遇到一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時,盡可能不要向父母求助。一方面培養(yǎng)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你的問題可能恰恰是原生家庭造成的,這時求助于父母可能適得其反。
真的需要幫助時,可以找找?guī)熼L或好友。這種獨立絕不是跟父母“斷絕關系”,而是指在心理上完成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