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間廣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光是物質(zhì)匱乏,文化生活也很單調(diào)。那時候沒有電視機,沒有錄放機,很多人家甚至沒有收音機,更沒有KTV和廣場舞。特別是農(nóng)村,除了偶爾放場露天電影、年節(jié)時看兩出大戲或雜耍,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就是白天擺擺土坷垃(方言,即土塊)棋,晚上侃會兒大山。
后來,大概是20世紀70年代初,我們村(河北滄州市肅寧縣)每家每戶都安了小喇叭。當時我還不到10歲,不知道究竟是誰給安裝的。所謂小喇叭,其實就是有線廣播,一個碗口大的小黑喇叭掛在里外屋隔墻門角上,由縣廣播站制作節(jié)目,定點播放(以此判斷,應該是縣里統(tǒng)一免費安裝的)。我覺得很興奮,因為每天能邊吃飯邊聽里面的節(jié)目。
那么個小玩意兒,把下邊的開關往上一扳,就“嗚里哇啦”發(fā)出了美妙的聲音,隨著那聲音的流淌,小喇叭上的黑紙忽閃忽閃地微微震動,我時常納悶:這聲音是從哪里發(fā)出來的?說話的人又在哪兒呢?有一次我搬來凳子,站到上面正準備看個究竟,被父親發(fā)現(xiàn)了立馬厲聲喝止:“不許動,把紙弄破就不響了!”嚇得我再也不敢去動。后來,聽說常和我一起玩的小四兒就把他們家的小喇叭給擺弄壞了,害得他爹想聽廣播只能端著飯碗四處串門。
那時候講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小喇叭播出的內(nèi)容,多是“最高指示”和政治宣傳方面的內(nèi)容,有時候也會放戲曲和歌曲,但戲曲翻過來倒過去基本上就是那幾出“革命樣板
戲”,歌曲也全都是“革命歌曲”。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哪怕是大字不識,也能背上幾段“毛主席語錄”;哪怕是沒學京劇,也能哼唱出一小段《沙家浜》《紅燈記》,大人小孩都會唱《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人人都知道“社會主義好”“共產(chǎn)黨好”“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那時候沒有“黃、賭、毒”,人人反對“封、資、修”,全國學大寨、學大慶、學解放軍。盡管貧窮,但人們的精神世界不荒蕪,道德操守不淪喪,理想信仰不迷茫。這小喇叭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
當然,我更喜歡小喇叭里的“小喇叭”少兒節(jié)目,是轉(zhuǎn)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一聽到“噠滴噠、噠滴噠、噠滴噠…… 小喇叭開始廣播啦”,我便會搬個蒲團坐在小喇叭下面,托著下巴,一動不動。曹燦老師播講的故事,伴我度過了整個童年時光。而大人們則多是喜歡聽縣里自己錄制的節(jié)目,因為這個時間段多為戲曲,還有縣上一些熟悉的事,特別是會播送天氣預報,農(nóng)民最關心的是天氣。然而那時候的天氣預報大多不準,往往報的是晴天卻下雨,而預報中的雨卻不知下到哪兒去了。因此,人們時常調(diào)侃:肅寧縣廣播站,昨天說的都不算……
這小喇叭時興了好一陣子。后來收音機普及了,又慢慢有了電視機,它便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盡管現(xiàn)在的文化生活極其豐富,可不知為什么,我仍然時常懷念那時的小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