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煲?/p>
“他”是第三人稱,現代漢語里經常出沒,可在古漢語系統(tǒng)里“他”卻不是主角。“他”是個形聲字,本作“佗”,本義是負擔,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現代則用于稱代自己和對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此外,“他”還有一個重要義項,是表示指稱,相當于“別的”“其他的”,與“此”相對。這也就決定了,“他”無論在古漢語,還是在現代漢語的第三人稱里都不能包打天下。 那么四大名著里的第三人稱又有哪些呢?
《三國演義》里用得最多的第三人稱是“彼”,如第三十六回寫道:“(單)福曰:‘彼若盡提兵而來,樊城空虛,可乘間奪之?!边@個“彼”指的就是樊城守將曹仁。古人稱呼他人時,有時用名,有時用字,古人稱字屬尊稱,稱名則顯得有些隨便,小說里提到劉備、諸葛亮一般都稱玄德、孔明,提到曹操一般則稱操,羅貫中的愛憎可見一斑。古人還好以姓氏加公作為尊稱,小說里最著名的公就是關公,關公乃后世著名的武圣,民間聲望極高,所以老羅為示尊重,言必稱“關公”。與之相類的稱呼還有“郎”,古人以“郎”稱美男子,小說里有兩位大名鼎鼎的“郎”,一個是孫郎小霸王孫策,一個是東吳都督周郎周瑜。以官職稱呼也是古人的習慣,像稱董卓為太師,曹操、諸葛亮為丞相,劉備為劉豫州等。
《水滸傳》中“他”已頻繁出現。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有趣的第三人稱。古人除名字外,還有號,梁山好漢多是草莽,雅號幾乎沒有,綽號卻人手一個。于是乎,小說提到宋江,往往說及時雨;提到盧俊義,往往說玉麒麟。這也許是《水滸傳》中稱謂的一大特色。小說人物談話時提到某人,一般用“此人”或“這廝”?!按巳恕本褪沁@人的意思,較為平淡?!斑@廝”相當于這家伙,甚至更為惡劣,說明說話人對這人很反感。
《西游記》中除用“他”,有時還用“那廝”這個第三人稱代詞?!澳菑P”和“這廝”一樣,都是蔑稱。
有學者專門統(tǒng)計了《紅樓夢》中最常用的第三人稱,“他”“他們”“他家”和“其”占據前四位,其中,“他”高居榜首,“他家”用得最少。有趣的是,“黛玉葬花”一回《葬花詞》幾次用了“儂”字?!皟z”在舊詩文里是“我”的意思,而在南方方言里是“你”的意思,在古代吳越還用來稱“人”。真是一個很奇特的人稱代詞??!
也許您會問,為何四大名著里沒用“她”這個稱謂呢?“她”是“五四”學者劉半農發(fā)明的,是專用于女性的第三人稱。羅貫中他們即使想用也沒法用啊。
丁強摘自《聯(lián)誼報》
從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兩個角度闡述“他”作為第三人稱的使用范圍,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本段詳細介紹了古代稱呼常識,指明各種稱呼方式表達的意義。有理有據,通俗易懂。
列舉耳熟能詳的水滸英雄之號,語言詼諧幽默,增強文章的趣味性。
“儂”的論述,讓人有新奇之感?!皟z”字本身不是常用詞匯,很多人對它知之甚少。作者從古今角度輕拂其神秘面紗,讓人點贊稱奇。
總結
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淺出,從語文學科的專業(yè)角度探討四大名著中的第三人稱問題,開辟了一個獨特的鑒賞和研究角度。在現代漢語的常用語境下,提到第三人稱代詞,我們想到的就是“他、她、它”;而本文作者卻在四大名著中發(fā)現了一個不一樣的第三人稱世界,彌補了大多數人認識上的不足,也讓我們對古代社會有了新的、粗淺的了解。(特約教師: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 辛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