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國
六月,正是蓮花初開時。
池塘邊,湖泊邊,它靜悄悄地佇立,卻總是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去靜靜地觀賞它。
蓮花,總給人一種翩翩然的端莊之美。周敦頤的《愛蓮說》,短短幾句便將蓮花潔身自傲、淡泊名利的氣質(zhì)概括,并成為永恒經(jīng)典。在傳統(tǒng)文化中,蓮花既有世俗的一面,也有儒、佛的一面。它是美人,也是君子和佛性的象征??v觀歷代以蓮花為主題的藝術(shù)品,這樣的[兩面性]隨處可見。
盼其生
泉眼無聲惜細(xì)流,樹陰照水愛睛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
——南宋·楊萬里《小池》
六月,暑氣漸盛,蓮花初開,小池中露出一片生機。
炎炎夏日令人心煩,而楊萬里的一個“露”字,不僅吸引了詩中飛舞的蜻蜓,也吸引了詩外陰涼下的您。
此時,如果有人為您端來一碗冰鎮(zhèn)的冰糖銀耳蓮子羹,真算是“點睛之筆”,燥氣頓消,清風(fēng)自來。從舌尖到腹中,這一溜兒您都覺得那么舒坦。等這股子清涼勁兒再從體內(nèi)迂回出來時,您早已隨著那只蜻蜒入了夢鄉(xiāng)。
一顆蓮子、一首蓮詩,給了您初夏的安逸,仿佛過往的煩憂頃刻而逝,夢醒時一切都將重新開始。
可別小看了這道老北京的消夏佳飲,其不僅清熱解暑,還能滋養(yǎng)容顏。蓮子搭著數(shù)種滋補食材,在小火慢燉中,考究的是耐心與功夫。
一碗清澈的蓮羹,品出了背后的細(xì)致和用心。再端詳那盛著蓮羹的美器,古人對于它的制作,何嘗不是千錘百煉?
蘇州博物館有一件鎮(zhèn)館之寶——五代越窯秘色瓷蓮花碗。其由碗和盞托兩部分組成,碗外壁飾浮雕蓮花三組,盞托上部刻畫雙鉤仰蓮兩組、下部飾浮雕覆蓮兩組。七組形態(tài)各異的蓮花比例適度、線條流暢,豐腴華美。其通體也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加之釉色如寧靜湖水一般清澈碧綠,可以說構(gòu)思巧妙、渾然天成。而它的美艷,不知是多少匠人的智慧和汗水換來的。
古人愛蓮,在生活中愿時時與具有君子氣質(zhì)的蓮花相伴。因此,這個文化符號也被負(fù)載在更多載體上。而它的每一種形態(tài),都經(jīng)歷從“初生”到“綻放”的過程。
沒有小池初“露”的優(yōu)雅,哪有陣陣撲鼻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