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潘曲波 吳榮
摘要:對古滇城市濕地公園植物種類及植物配置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該公園共有植物種類55科86屬109種,其中喬木34種,灌木29種,草本43種,蕨類1種,竹類2種;并對植物的配置形式和配置手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該公園的植物配置形式以混合式為主,通過喬灌草的搭配種植來營造豐富的景觀空間層次感;在配置手法上,多采用孤植、列植、叢植、群植、片植等。最后,對該城市濕地公園植物配置現(xiàn)狀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植物配置;調查研究
城市濕地公園是指在城市規(guī)劃區(qū)范圍內,以保護城市濕地資源為目的,兼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休閑游覽等功能的公園綠地。植物作為城市濕地公園的重要組成要素,是濕地景觀最具有表現(xiàn)力和功能性的元素之一。濕地公園中的植物配置,既要具備觀賞功能,還要起到保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作用;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不僅能提升植物景觀,還能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加強植物配置對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古滇城市濕地公園概況
古滇城市濕地公園位于昆明市晉寧區(qū)滇池東偏南一岸、長腰山西側,占地73.33hm2,是以古滇漁獵文化和滇池濕地風光為主題,集濕地觀光、濱水游憩、水上休閑、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盡顯自然生態(tài)之美的濕地公園。其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濕地風光及多樣化的游樂設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來此觀光游玩。
2古滇城市濕地公園植物種類
調查表明:古滇城市濕地公園共有植物55科86屬109種。其中喬木34種(常綠樹種13種,落葉樹種21種),灌木類29種(常綠樹種14種,觀花、觀果樹種15種),草本43種(一年或多年生草本33種,水生草本10種),蕨類植物1種,竹類2種。其中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種類數(shù)量比例為1:0.85:1.26。喬木樹種中應用較多的樹種有中山杉、垂柳、楊樹、黃連木等高大喬木及雞爪槭、紫葉李、紅千層等小喬木。灌木樹種中應用較多的有杞柳、千層金、光葉子花等直立小灌木及錦繡杜鵑、迷迭香、木茼蒿、冬紅、馬櫻丹等修剪整齊成片種植的小灌木。草本植物種類較多,其中黃金菊、朱唇、柳葉馬鞭草、美人蕉、再力花、梭魚草、紙莎草、花葉蘆竹等草本植物種植面積較大,數(shù)量較多。
3古滇城市濕地公園植物配置形式與配置手法
古滇城市濕地公園的植物配置形式以混合式為主,通過喬灌草的搭配種植來營造豐富的景觀空間層次感。其中,喬木+灌木+地被植物配置形式最為常見,如上層以垂柳、黃連木、滇樸等大喬木作為背景,中層配以雞爪槭、紫葉李、紫薇等色葉樹種豐富季相變化,中下層成片種植錦繡杜鵑、木茼蒿、柳葉馬鞭草等整形修剪的灌木或草本植物進行銜接,下層則在植物外圍種植金葉菖蒲、紫嬌花等低矮草本植物來軟化植物與道路邊沿線,使植物整體景觀更為豐富和諧。此外,喬木+地被植物結構的配置形式也較為多見,該組合形式多能形成較為開敞的空間,既能給游客提供舒適的蔭涼空間,周邊風景也能一覽無余,令人產(chǎn)生一種心曠神怡之感。在靠近水域的地方,植物的組合方式多與水生植物聯(lián)系在一起,喬木+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的配置形式,使得植物的空間結構更為豐富;在水岸邊沿,以垂柳、中山杉、楊樹作為上層高大喬木,中層配以紅千層、紫薇、石榴等小喬木或大灌木,中下層以新西蘭亞麻、美人蕉作為銜接,下層使用鳶尾、鶴望蘭、百子蓮等草本植物,水岸邊沿種植紙莎草、再力花、水燭等挺水草本植物來連接水陸空間,睡蓮作為浮水植物種植于水中,水岸的植物組合能在水中形成美麗的倒影,水面景觀與水岸景觀能夠自然地連接在一起,呈現(xiàn)出水岸一體的空間景觀。
配置手法上多采用孤植、列植、叢植、群植、片植等。孤植手法多應用于高大喬木之中,孤植的喬木可以作為主景樹進行景觀構圖,充分展示其個體美,一棵高大的滇樸樹孤植于一塊開闊寬敞的草坪中,與廣闊的天空、草坪形成對照,使得滇樸樹在姿態(tài)、體形、色彩上更為突出,增強了總體的景觀效果和視覺效果。在濱海步道兩側成列栽植樹形優(yōu)美的垂柳,這樣的配置手法形成了較為整齊的景觀,與道路配合起到夾景作用,能給人一種引導感。叢植手法講究整體感,在藝術上強調整體美,同時兼顧個體美。如木浮橋一端以垂柳作為上層喬木,中下層搭配紙莎草和花葉蘆竹構成的叢植景觀給人一種飄逸舒適之感。群植手法應用最明顯的便是種植在水中小島和岸邊草坪中的中山杉,群植的中山杉不僅能夠表現(xiàn)其單株的形體美,通過樹群的外貌和高低起伏的變化,還能夠體現(xiàn)其群體美。片植手法最為常見的是錦繡杜鵑、迷迭香、木茼蒿等整形修剪的灌木與鶴望蘭、百子蓮、美人蕉、紫葉狼尾草等草本植物作為地被植物成片栽植。
4小結與建議
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公園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游憩場所,又能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城市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應按照科學生態(tài)的配置原理,通過合理布局和科學搭配來對植物群落進行配置。古滇城市濕地公園植物種類比較豐富,總體植物配置較為合理,但局部區(qū)域植物配置仍存在一些問題,應加以改善。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1根據(jù)植物特性,提升濕地公園的生態(tài)功能
根據(jù)古滇城市濕地公園的現(xiàn)狀和資源條件,遵循生態(tài)科學的原則,根據(jù)不同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長規(guī)律,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植物,增加一些具有水質凈化、生態(tài)修復功能的植物,并使其充分發(fā)揮凈化水質、保護濕地、調節(jié)生態(tài)的作用。
4.2合理配置植物,提高總體景觀效果
在古滇城市濕地公園中,可適當增加不同高度的植物種類,使其既有高大的上層喬木,又有較為豐富的中下層植物,同時適當增加彩葉樹種、芳香植物、觀花、觀葉、觀果植物,豐富植物種類,注重搭配,提升植物空間層次感,營造“四季常綠、四季有景”的景觀效果。
4.3將植物配置與科普教育和休閑游覽功能相結合
考慮到城市濕地公園兼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休閑游覽等功能,在對植物配置時,應該將植物配置與這些功能相結合,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如可在植物上懸掛科普牌,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時還能夠學習相關植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