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銘 翁凌花 嚴晴 鞠青
摘要? ? 為明確中國水稻品種在剛果(金)盧本巴希地區(qū)的推廣效果,開展了中國水稻品種在剛果(金)盧本巴希(Lubumbashi)地區(qū)種植示范效果試驗。結果表明,示范品種總體生長整齊度比較一致,株型適中,葉色深綠,長勢較為清秀,后期轉色較好。適應盧本巴希(Lubumbashi)地區(qū)種植的水稻品種應選擇中熟偏遲的品種進行推廣種植。
關鍵詞? ? 中國水稻品種;種植示范;效果;剛果(金)盧本巴希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 ? S511.0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026-03
為積極響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AO)“糧食安全特別計劃”(SPFS)框架下的精神,由中國政府、FAO和受援國(剛果金)政府三方共同實施農業(yè)技術援助項目。根據《中剛“南南合作”(SSC)項目水稻品種示范技術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剛果(金)盧本巴希(Lubumbashi)地區(qū)海拔氣候條件以及當地的耕作水平,為鑒定中國水稻品種在剛果(金)國家種植的適應性,篩選出適合盧本巴希地區(qū)栽培的雜交組合和常規(guī)組合水稻品種,對品種的全生育期、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品質及其他重要特性進行了示范篩選,運用了中國技術與當地的栽培方式相結合模式進行田間管理,全面闡述示范品種生育特性、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結構[1-3]?,F將2017—2018年種植示范技術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示范總面積為8.67 hm2。其中,大區(qū)設在剛果(金)的中資企業(yè)示范園SHAD農場基地,為4.67 hm2;小區(qū)示范面積為0.53 hm2,共設4個示范點,每個示范田塊面積為0.13 hm2左右。示范點安排在各個部落比較集中的居住人群旁邊、在道路旁的SHAD農場基地、基孔部落(Kikonke)、穆庫盧韋部落(Mukulubwe)、薩仆韋部落(Sapweier)進行布點試種,由于當地氣候雨旱兩季分布比較明顯,只有選擇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上的水稻田種植。
1.2? ? 示范品種
共設水稻品種23個(含當地的雜交品種Jasmine和常規(guī)品種Moponga),具體雜交品種分別為Y兩優(yōu)1號、深兩優(yōu)865、深兩優(yōu)1號、博兩優(yōu)2號、川香優(yōu)1101、天優(yōu)雅占、天優(yōu)827、Jasmine、欣優(yōu)827、恒豐優(yōu)2號、千優(yōu)1號、粵優(yōu)938、徽兩優(yōu)882、旱優(yōu)73、千優(yōu)2號、千優(yōu)3號;常規(guī)組合品種分別為贛晚秈30號、贛晚秈37號、九香粘、Moponga、粵美絲苗、華潤2號、滬旱1509。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23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雜交品種以Jasmine作對照(CK1),常規(guī)品種以Moponga作對照(CK2)。根據SSC項目實施方案要求,示范品種數量劃分都是相等的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為14 m2(10.0 m×1.4 m),一個品種為一個小區(qū),隨機排列[4-6],工作行寬40 cm,田塊四周設保護行。
1.4? ? 栽培管理
在示范過程中,根據中國栽培技術和當地栽培技術相結合實行,示范分雜交組合和常規(guī)組合,2組品種同時浸種。移栽時由于當地缺少員工,雜交組合與常規(guī)組合相差1 d時間;栽插密度相同,示范田做到平整,施足底肥。各品種栽培后,各小區(qū)追肥、除草、用藥防治病蟲害等管理措施同時保持一致。
12月12日播種,秧齡不超過30 d,做到示范雜交品種與常規(guī)品種移栽前后相差1 d。
示范各個品種均采取秧盤(434孔)進行播種,先選田整地,拉繩擺盤,拌泥裝盤,均勻播種。確保每孔播2粒健壯的芽種,每個品種用6塊秧盤,平整鋪平。施足底肥,防止雜草生長,預防病蟲害;移栽7 d前,施好送嫁肥;移栽3 d前,噴好送嫁藥。
1月9日移栽,要做到“四插(淺插、直插、均插、合理密插),四不插(刮風下雨不插秧、太陽強上午不插秧、不插腳窩秧、不插隔夜秧)”。每蔸雙本2粒谷秧,秧齡為4葉1心時開始移栽,株行距約為23.3 cm×20.0 cm,小區(qū)每個品種移栽300蔸。
前期實行淺水間歇灌溉,做到深水返青、淺水分蘗,保持有5 cm左右的水層,分蘗足夠時進行曬田,促進根系發(fā)育,抑制莖葉徒長,控制無效分蘗;孕穗期不宜脫水,抽穗期保持田塊有浮泥水,壯籽期干濕交潛,黃熟期曬田斷水;把握收割前10 d斷水,以便于收割。
在移栽前施足底肥(含農家肥)的前提下,移栽后7 d施分蘗肥(尿素加鉀肥適量),看禾長勢追加施用孕穗肥,齊穗后及時補施壯粒肥。要做到早管促早發(fā),爭多穗,及時擱田,適度控苗,施好穗粒肥,確保奪高產。
病蟲害防治主要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式,結合當地實際病蟲害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高防治效果。平時做好各個品種在田間長勢的動態(tài)觀察。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生育性狀
從表1可以看出,示范各品種的全生育期比較集中,水稻雜交組合平均生育期為145.1 d,以恒豐優(yōu)2號最短,為136 d;深兩優(yōu)865最長,為152 d。水稻常規(guī)組合平均生育期為148 d,以滬旱1509最短,為140 d;贛晚秈30號最長,為151 d。
2.2? ? 苗情性狀
參試雜交組合平均插基本苗60.00萬~64.35萬株/hm2,常規(guī)組合平均插基本苗73.5萬~75.0萬株/hm2,較為適宜。全體水稻雜交組合高峰苗分蘗以深兩優(yōu)865最高,為594.0萬個/hm2;水稻常規(guī)組合高峰苗分蘗以贛晚秈30號最高,為627.0萬個/hm2??傮w上看,各示范點苗情發(fā)育情況有一點差異。水稻雜交組合以深兩優(yōu)865、千優(yōu)2號、千優(yōu)3號、千優(yōu)1號分蘗率較高,旱優(yōu)73、欣優(yōu)827、博兩優(yōu)2號和天優(yōu)827相對較低;水稻常規(guī)組合以贛晚秈30號、贛晚秈37號、粵美絲苗分蘗率較高,滬旱1509、華潤2號和九香粘較低,各品種間相對穩(wěn)定的群體結構不均衡。
2.3? ? 經濟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示范品種中,雜交組合平均株高為84.7 cm,其中株高超過84.7 cm以上的品種有8個,其中Y兩優(yōu)1號、深兩優(yōu)865、粵優(yōu)938、徽兩優(yōu)882、千優(yōu)3號為86.0~89.8 cm,博兩優(yōu)2號、旱優(yōu)73分別為91.5、95.2 cm,川香優(yōu)1101為96.7 cm;常規(guī)組合平均株高為101.3 cm,其中低于測定平均水平的品種贛晚秈30號、九香粘、滬旱1509為86.3~86.9 cm,粵美絲苗、華潤2號分別為96.8、99.7 cm,超過平均測定水平的品種贛晚秈37號為105.5 cm。示范雜交組合與常規(guī)組合品種平均每穗總粒數分別為147粒和105粒,基本屬于中穗型組合品種。每穗總粒數超過150粒的雜交組合有Y兩優(yōu)1號、旱優(yōu)73、博兩優(yōu)2號、千優(yōu)1號等14個,常規(guī)組合穗總粒數超過100粒的品種有華潤2號、滬旱1509等5個,與盧本巴希(Lubumbashi)地區(qū)雜交組合和常規(guī)組合穗型結構選擇對比有很高的優(yōu)勢。示范雜交組合和常規(guī)組合結實率平均分別為76.6%、64.1%,其中結實率較高的品種有Y兩優(yōu)1號(89.3%)、深兩優(yōu)1號(86.2%)、旱優(yōu)73(83.7%)、九香粘(83.6%)和欣優(yōu)827(82.7%),結實率較低的品種有深兩優(yōu)865(52.1%)、贛晚秈30號(48.8%)、贛晚秈37號(62.1%)。
2.4? ? 農藝性狀
示范品種總體生長基本整齊度比較一致,株型適中,葉色深綠,長勢較為清秀,后期轉色較好。雜交水稻組合(川香優(yōu)1101)有包頸現象且紫尖上帶有稍短的芒,常規(guī)水稻組合(贛晚秈30號、贛晚秈37號、粵美絲苗、滬旱1509)易落粒,但抗倒能力比較好。
3? ? 結論與討論
盧本巴希(Lubumbashi)地區(qū)位于沙巴高原南部,海拔1 200 m左右,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7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雨旱兩季分明,降水97%集中于11月至翌年4月上旬,雨季適宜水稻種植。從當地氣候形勢結合中國水稻品種的特征特性來分析,中國水稻在當地種植生育期普遍延長,主要原因是當地的氣候積溫不高,平均每天達不到水稻有效積溫。由于當地海拔較高,作水稻前期營養(yǎng)生長的雨水比較適中,早晚溫差比較大,日照積溫比較少,后期成熟期比較長,總生育期偏長,米質很優(yōu)。經實際觀察記載考種測產對比分析可知,當地2個對照品種中,雜交組合品種Jasmine種性還很適應當地生長環(huán)境,但與中國雜交水稻品種產量相比相對偏低;常規(guī)組合品種Moponga種性很差,生育期偏長,株型太高,穗粒少,結實率很低,經濟產值很低。中國常規(guī)水稻品種還有一定的經濟產值效應,適應盧本巴希(Lubumbashi)地區(qū)種植的水稻品種應選擇屬中熟偏遲的組合品種進行種植推廣。應在雨季來臨時開始播種,避免后期遇見干旱來的早影響灌漿,使籽粒不飽滿。后期因缺水比較嚴重,影響一定產量,但對機械收割有一定的好處。
4? ? 參考文獻
[1] 陳杰,涂軍明,曹志剛,等.24個水稻品種作再生稻比較試驗結果及評價[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8,57(24):28-32.
[2] 孫小淋,李亞輝,周燕,等.上海崇明水稻品種適應性比較研究[J].作物研究,2018,32(6):455-459.
[3] 張群華,楊迎春,鐘艷紅,等.龍山縣水稻新品種引種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8(20):30-32.
[4] 吳志文.南靖縣優(yōu)質雜交稻新品種比較試驗[J].福建稻麥科技,2018,36(3):72-75.
[5] 吳友才.2016年通道縣雜交水稻品種比較試驗[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8(9):84-88.
[6] 郭克祥,李忠慧,劉蘭.平壩區(qū)2017年水稻新品種比較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18,6(9):31-32.
作者簡介? ?胡銘(1972-),男,江西南昌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