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敬平
歐陽修
1061年秋天,55歲的歐陽修,志得意滿,當上參知政事,成為大宋副宰相級高官。
這一年,歐陽修為一位亡友,編選了一本詩集,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序言。這位亡友,叫梅堯臣,是歐陽修一生最好的朋友。梅堯臣一輩子窮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直到死之前,才謀得一個副六品的虛職。沒高興幾天,就病死了。
中國人喜歡說君子之交。在我看來,歐梅之交,就是君子之交的典范,一個感動千年的君子之交的故事。
梅堯臣,是歐陽修走上工作崗位后的第一個朋友。25歲那年春天,新科進士歐陽修被朝廷派到洛陽任職。歐陽修穿著一身嶄新的官服,在一座橋邊,偶遇梅堯臣。
歐陽修見到梅堯臣,驚為天人,感嘆這位只比自己大五歲的仁兄,怎么如此老成持重,如此才華橫溢。歐陽修把新官上任見領導的事扔在一邊,跟梅堯臣一起游山去了。
晚上,梅堯臣發(fā)現(xiàn),仆人在他們切磋的河邊,抓了兩條鱖魚。歐梅兩人喜出望外,煮了一鍋魚湯,以魚作詩,詩句接龍。
洛陽相遇時,歐陽修早已高中進士,排名第十四。而梅堯臣連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十六歲那年,梅堯臣參加比進士考試低一級別的鄉(xiāng)試,就被淘汰了。好在他有位叔叔曾經當過進士考官,受過皇帝召見。沒錢繼續(xù)念書的梅大哥,依靠宋朝的恩蔭制度,當上了基層公務員,在洛陽從事文秘工作。
歐陽修身為“推官”,管刑事案件,地位比梅堯臣略高一點。但是,歐陽修視梅堯臣為大哥,他寫詩給梅堯臣說,梅大哥,跟你比,我真是好淺陋、好無知啊。
當時,年輕氣盛的歐陽修在洛陽社交圈相當活躍,喝酒、狎妓,作艷詞,什么都沒少干。一起玩的朋友曾經效仿“竹林七賢”,搞了個“七交”“七友”。
這幫人,隨著歲月的流轉,生命的凋落,慢慢淡出了歐陽修的世界,只有梅堯臣,成了他一生最久遠的朋友。
梅大哥成為歐陽修一生的朋友,與他的人品有關。在洛陽的時候,歐陽修與朋友們彼此起外號,號稱“八老”。大家給歐陽修起的外號叫“逸老”。這個逸,是驕奢淫逸的“逸”。給梅大哥取的外號則叫“懿老”。懿,就是品行美好的意思??梢?,大家一致公認他善良仁厚,品德高貴。
歐陽修跟梅大哥什么話都說,梅大哥就像他的情感垃圾桶,一有不痛快,就寫信給他吐槽。
1035年,歐陽修從洛陽調回京城,某天晚上,歐陽修前腳接待完客人,后腳就給梅大哥寫信,講自己在京城的生活怎么苦怎么窮:我在京城侍奉老母親,缺衣少食,想喝酒,也沒錢,很苦悶。
后來,歐陽修被貶到湖北夷陵。參見上級領導時,自尊心很強的歐陽修覺得不爽,就給梅大哥寫信,說,我不痛快,哥。
洛陽一別五六年后,歐陽修終于找到得以與梅堯臣一聚。見面時,梅大哥給歐陽老弟豎起了大拇指:老弟,你研究《詩經》的論文,我學習過了,寫得很好。你對歷代研究詩經的學者的批評非常有道理,我贊成你說的,研究《詩經》,一定要從人情事理出 發(fā)。
歐陽修跟梅大哥的交往能貫穿一生,與這種學術上、文采上的對等很有關系。
君子之交并不是完全排斥“利”。人世間那些偉大的友誼,很少沒有彼此幫助相互提攜的“利”。只不過,這種“利”,不是小恩小惠的交換。
梅堯臣
1051年秋天,年屆五十的梅大哥在安徽宣城老家給歐陽修來信,談到前途,感嘆“仕路如天梯”。
二十多年來,梅大哥徒有詩名,一直擔任各種不起眼的縣處級以下閑職,就連讀書人最看重的進士功名,依然遙不可期。
身為從三品大員,早就聲名顯赫的歐陽修,在回信中說:大哥,好好保重身體,別弄得一身病。等哪天咱們兄弟方便了,就一起去安徽阜陽,在清澈的潁河之濱買塊地,我們在那里犁田鋤地,優(yōu)哉游哉。
這樣的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梅大哥當然很向往??墒牵锶ザ瑏?,剛剛從老家回到京城謀職的他,想的是:家里連五斗米都沒有,靠什么熬過這個漫漫長冬?
歐陽修給梅大哥送去了一些小米,解除了朋友一家最大的擔憂。
六年后,歐陽修擔任進士考試的主考官,歐陽修舉薦梅堯臣擔任職位最低的負責具體瑣碎事務的考官。
這對梅堯臣非常重要。否則,日后聞名天下的蘇東坡,怎么會給他上書呢?
蘇東坡在這次禮部考試策論文章中得了第二名。他給梅堯臣老師寫了封感謝信。今天,你可以在《古文觀止》中找到這封信,題目叫《上梅直講書》。在信中,蘇東坡把梅堯臣比作當世的孔子,還說,周公的富貴,不如孔子的貧賤。
兩人相交,一富一貧,一貴一賤,最見交情。歐陽修對梅大哥很恭敬,從不因為自己官大,就呼來喝去,怠慢了禮數(shù)。進士考試結束之后,歐陽修給晚輩王安石等人送行,請梅堯臣作陪,也要提前給他打招呼。梅堯臣對歐陽修也不自卑,很有兄長的樣子。
1057年,首都水災。梅堯臣家圍墻垮了,浮萍漂進了家門,趕緊找來木棍把房頂撐住。自己都這樣了,還惦記著歐陽老弟,寫首詩,讓人趟水送到歐家,問他家怎樣了。
歐陽修以詩復信,在自嘲中感嘆:我跟販夫走卒租住在一起,到處是水,小魚小蝦癩蛤蟆在灶臺下游動,老婆在那里唏噓,幸虧我家徒四壁,不然往哪里搬……感謝你梅大哥,還惦記著我,探望我,給我寫詩,好溫暖。
這對兄友弟恭的好朋友,同在京城,早已是達官貴人的歐陽修,逢年過節(jié),時常主動登門看望小官梅堯臣,圍繞文人之間的話題寫詩,喝酒,逗樂,讓我們時隔千年還能體味什么是文人士大夫所講的君子之交。
1059年重陽節(jié),歐陽修以賞菊為名,約幾個朋友拜訪梅大哥。梅大哥工資低,家里窮,沒有闊大的院子,種不下奇花異草,就在門口臺階前種了兩叢菊花。場地太小,歐陽修腳都沒地方放,賞不了菊,就折了一把,坐地下聞香。
兩個月過后,冬天來了,歐陽修再訪梅堯臣,菊花已經枯萎了。然而,歐陽修仍然寫了一首著名的賞菊詩。在詩中,他對梅大哥說,“京師誰家不種花”,為什么我們要來你家看這枯菊?因為你的詩,是天上的奇葩,不是凡間草木,它在我們心里盛開,永不凋零。他還對梅大哥說,在你家喝酒,不知不覺就喝高了,酒瓶子扔得到處都是,開心極了。
1060年春天,梅堯臣終于被提拔了。已經官居正二品有調兵之權的歐陽修,可能也長舒了一口氣,在家擺了桌酒,慶祝五十九歲的梅大哥時來運轉。
哪知道,一貫身體健朗的梅堯臣,居然染上傳染病,撒手人寰。
歐陽修大驚,恨恨地,喃喃自語:這就是命,不講理的命啊。
歐陽修召集親友募捐,給他的妻兒買地,怕他們未來流離失所。梅堯臣最小的兒子還在牙牙學語。
幾天后,梅堯臣歸葬故鄉(xiāng)。載著亡友靈柩的船,漸行漸遠,站在岸上送行的歐陽修,“淚流如溝”。
一個月后,歐陽修給梅大哥寫了篇祭文。在文中,歐陽修說:大哥,你走了,我很孤獨,我很想念你;你死之后,給孤兒寡母的撫恤金是大伙一起出的,唯有呼喚你的聲音,我的眼淚,是從我一個人的胸腔里流出來的。
梅堯臣一生寫了很多詩,自己好像也不怎么當回事,也不注意收集。他去世后,歐陽修前往吊唁,向他的家人,要來他的遺作。一年過后,他為梅大哥編輯了一本詩集,寫了一個序。
今天,我知道梅堯臣,靠的還是《古文觀止》中收錄的這篇序文。
這篇序文之所以流傳千古,原因之一,是歐陽修提出的一個觀點:詩,窮而后工。意思是,沒有窮困潦倒的人生經歷,寫不出偉大的詩。
“窮而后工”,與司馬遷的“發(fā)憤而作”、韓愈的“不平則鳴”,并稱為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三大學說。歐陽老弟提出這么重要的學說,放入任何一篇文章,都可能流傳千古。
當時的歐陽修,是沒有爭議的文壇領袖,副宰相級的參知政事,他是不是知道,他可以靠著這篇序文,讓一生窮困潦倒的梅大哥,戴上大宋第一詩人的桂冠,流芳百世,贏得死后名?
摘自《世俗的圣賢:歐陽修傳》,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