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隨著時間的流逝,越是臨近高考,學生、教師、家長就越是緊張。過度的緊張會引發(fā)學生的浮躁與不安,從而影響其在高考中的發(fā)揮。很多學生會利用不斷地做題,去緩解緊張的心情。然而,在臨近高考時大量做題的弊端不少,尤其是做一些高難度的試題。例如做有難度的試題會浪費寶貴的復習時間;若遇到不會做的試題,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造成心理負擔;通過做題復習的方式不夠全面和系統(tǒng)等。筆者在高中以及大學期間,每逢大型考試,考前一周基本不動筆做題,而是通過“品書品題”的方式去復習。成為教師后,筆者將這種考前復習方法推薦給自己的學生。通過學生的口頭反饋以及成績調查,發(fā)現(xiàn)效果不錯?,F(xiàn)在與各位教師分享。
所謂“品書”,就是指學生在最后階段的復習中回歸到課本。在前期的復習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試題,對于重要知識點應該有了較好地掌握,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做題的技巧和方法。臨近考試,考慮到“刷題”的種種弊端,學生應放下不斷“刷題”的念頭。回歸到基礎知識的復習,筆者認為“品書”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品書”呢?首先,要品味書中的目錄,建立整體知識框架;然后,要仔細品味書中的案例、圖表、練習題等,填充和豐滿知識體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分為《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三大模塊。每個模塊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與細胞》以“細胞”為核心展開,全書共6章,依次介紹細胞的地位、細胞的組成、細胞的結構、細胞的物質運輸、細胞的能量轉化、細胞的生命歷程,非常有系統(tǒng)性。臨近高考,學生至少要做到能夠對照課本目錄,講述出每一章、每一節(jié)的知識點。成績好一點的學生,甚至要做到不看目錄就能夠陳述出每一章節(jié)的主要知識。在復習課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照目錄陳述每一節(jié)的具體知識,或直接以提問的形式督促學生回顧每一節(jié)的知識。若學生不能陳述出來,則說明該學生對課本的掌握還不夠,還需要繼續(xù)看書復習。這是檢測學生是否熟悉課本知識的一個好方法,也是幫助學生構建整體知識體系的有效方法。
課本中在介紹生物學現(xiàn)象、規(guī)律以及方法的時候,總是伴隨案例,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這些知識。這些案例都是編書者們精選的例子,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也是高考試題命制中常用的素材。需要學生細細品味,深刻體會。
【例1】(2015年,全國卷Ⅱ,第6題)下列關于人類貓叫綜合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該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體片段缺失造成的
B.該病是由于特定染色體的數(shù)目增加造成的
C.該病是由于染色體組數(shù)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該病是由于染色體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答案】A
【分析】貓叫綜合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染色體變異”一節(jié)中的一個實例。若學生看過相關內容,這道題就能確定得分,但是若平日沒注意到這段內容,估計學生在考場中也是茫然的。同樣,2015年全國卷Ⅱ第2題考查的“端粒酶”、2016年海南卷第23題考查的“先天性愚型”、2018年全國卷Ⅱ第1題考查的“蛋白質的功能”等相關內容在教材中均有提及。如果學生看了書中的相關案例,做題過程會非常簡單甚至連分析過程都不需要,但是如果沒看過相關案例,做題時基本上要靠猜測了。“忽略課本案例,主攻疑難問題”是一些平日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容易走入的誤區(qū)。臨近高考,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重視課本中的案例,品味案例設置的合理性及設置的意圖等。同時教師可借助課本案例內的相關知識點,提升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具體事例的能力。
圖表很多時候可以蘊含文字無法表達的信息,在展示生物學現(xiàn)象、事實和規(guī)律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多高考試題也是以圖表為信息載體,考查學生相關知識以及信息提取能力的。例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第2題、2017年高考全國卷Ⅱ第29題等,均直接將課本中的光合作用過程圖解進行簡單的重構或截取,以變式形式出現(xiàn)。同樣,2015年高考江蘇卷第18題、2016年全國卷Ⅱ第30題等,直接對課本中突觸的結構圖進行深入考查。所以,利用相關知識解釋課本中的圖表,或者有效地提取課本圖表的信息,顯得非常重要。在復習過程中,學生對于課本中的圖表要仔細品味:它蘊含的信息有哪些?哪些信息可能出現(xiàn)在考題中?若出現(xiàn)在考題中可能會有怎樣的變式等等。如此才能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圖表,也只有這樣才不會對試題中的圖表產(chǎn)生畏懼之感。
除了回歸課本外,臨近高考學生還需要廣泛地品題。品題不同于做題,它是學生將以前做過的練習題、試題以及整理的易錯題等,重新拿出來品味。品味試題考查的知識點、考查方式以及命題人的意圖等等。相較于做題,品題一方面可以節(jié)省大量時間,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回顧先前做過的試題;另一方面品題也是學生整理做題思路、明確答題技巧、熟悉答題策略的過程。試題雖然琳瑯滿目,但知識點總歸就那么多。所以,臨近高考學生一定要留出時間品題,這對于提升學生做題的速度也非常有幫助。
通過品題,學生首先要明確的是試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以及這道題的考點是如何呈現(xiàn)的。這是將課本概念、事實和現(xiàn)象等區(qū)別再認識的重要過程,也是檢測學生品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下面筆者以例2為例,講述學生該如何品題。
【例2】(2018年,全國卷Ⅰ,第1題)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葉綠體的類囊體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體膜破裂后釋放出的酶會造成細胞結構的破壞
C.細胞的核膜是雙層膜結構,核孔是物質進出細胞核的通道
D.線粒體DNA位于線粒體外膜上,編碼參與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分析】在品題時,學生逐一分析每個選項考查的知識點。A項要判斷“葉綠體類囊體膜上有沒有ATP合成酶”,也就是類囊體膜上有沒有ATP的合成。聯(lián)系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階段發(fā)生在類囊體膜上,所以有ATP合成??梢娫撨x項是在考查光合作用光反應階段的場所和產(chǎn)物。同理,B選項考查溶酶體的功能 ——“細胞內的消化車間”;C選項考查核膜的結構以及核孔的功能;D選項考查線粒體組成的特殊性 —— 內有DNA、RNA等,能夠相對獨立地完成基因的表達。
像這樣品味每個選項的考點,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同時讓學生知曉具體知識點的考查方式。
品題的更高境界是揣度命題人的意圖。在品題時學生要思考:命題人命制這道試題是想考查什么;命題人給的每句話要告訴考生什么信息;試題的陷阱在哪里等。如此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會根據(jù)題干和設問,猜測到試題的命制意圖,從而進行有效作答。尤其在解決一些新素材、新形式的試題時,該能力對學生的積極作用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下面筆者以例3為例,簡述復習過程中學生應該如何揣度試題考查意圖。
【例3】(多選)(2017年,江蘇卷,第23題)在體外用14C標記半胱氨酸-tRNA 復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無機催化劑鎳將其中的半胱氨酸還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見下圖,tRNA不變)。如果該 *Ala-tRNACys參與翻譯過程,那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在一個mRNA 分子上可以同時合成多條被14C標記的多肽鏈
B.反密碼子與密碼子的配對由tRNA 上結合的氨基酸決定
C.新合成的肽鏈中,原來Cys的位置會被替換為14C標記的Ala
D.新合成的肽鏈中,原來Ala的位置會被替換為14C標記的Cys
【答案】AC
【分析】該試題對于很多學生而言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翻譯的過程。陌生是因為這道題涉及很多教材上沒提及的術語和處理過程,如半胱氨酸-tRNA復合物以及用鎳還原等。命題人命制該題的意圖是什么呢?首先,A選項要判斷mRNA上能否同時合成多條多肽鏈,實際上是在考查多聚核糖體的概念;B選項是在考查tRNA結構,即tRNA上的反密碼子決定其攜帶何種氨基酸;C、D選項中,*Cys-tRNACys被還原成*Ala-tRNACys,但是tRNA并沒有變。所以,在新的肽鏈合成過程中,原來Cys 的位置會被14C標記的Ala替換,C選項正確、D選項錯誤。這道題其實是在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情景再現(xiàn)能力。
臨近高考,時間緊迫。學生將時間花在不斷地“刷題”上肯定得不償失,此時更應該做的是通過仔細品書重拾基礎與課本細節(jié)。品書時,學生應以課本編輯的角度審視課本的結構和內容編排;以命題者的角度尋找可能出現(xiàn)的考點和素材。同時,學生也要廣泛品題,找到自己以前做過的練習題、試卷等,一道題一道題地品味。品味每道題命制的意圖,思考考查的知識點,以及考查的方式等。以此,熟悉相關知識點,明確相關類型題的答題策略和技巧,從而提升答題速度和效率。只有通過將品書、品題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最后階段的復習,才是高考沖刺階段最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