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文 君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在美國華盛頓、中國上海和臺北、智利圣地亞哥、比利時布魯塞爾、丹麥靈比和日本東京同時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以英語、漢語、西班牙語、丹麥語和日語發(fā)布“事件視界望遠鏡”的第一項重大成果——人類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張黑洞照片。不少網友激動地表示:有生之年系列!據(jù)介紹,為“沖洗”這張黑洞照片,全球20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努力,用了約兩年的時間。黑洞到底是什么?首張黑洞照片為什么看不太清楚?我們?yōu)槭裁匆芯亢诙础P于黑洞,我們有著太多太多的疑問。
黑洞是什么
從廣義相對論中誕生的黑洞,一開始只是個存在于理論物理學中的概念。直到 1968 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了“黑洞”(black hole)一詞,它才擁有了真正的名字。嚴格來講,黑洞并不是個“洞”,而是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特殊天體。黑洞最初是一顆衰老的巨大恒星,有資格成為黑洞的恒星,質量要達到太陽的數(shù)十倍以上。恒星發(fā)光發(fā)熱靠的是內部的核聚變,但恒星中心的“燃料”畢竟有限,也會消耗。等到恒星內部能量不足以支撐起外殼的重量時,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恒星內核就會開始塌縮。最終,所有物質縮成一個體積接近無限小,而密度超大的點,這便是奇點。黑洞的幾乎所有質量都集中在最中心的“奇點”處,奇點質量極大、體積極小,會形成強大引力場(看起來像一個黑色的“勢力范圍”),吸收周圍物質,就連光也會被吸進去,這個“勢力范圍”就被稱作黑洞的半徑或事件視界。至此,黑洞已經誕生。
剛誕生的“嬰兒黑洞”如饑似渴,開始將體積較小的恒星的氣體撕扯到自己身邊。這些氣體在被黑洞吞噬前,會在事件視界外形成一個環(huán)裝圓盤,稱為吸積盤,它是科學家定位黑洞的重要依據(jù)。當吸積體過多時,一部分氣體會沿著磁場運動,高速噴射強能量物質,這就是噴流,它促進恒星形成,也能調節(jié)星系演化。所以,黑洞連接著恒星的死亡與新生,它像是星系秩序的調節(jié)者,雖破壞力巨大,但也孕育生機。
天文學家們根據(jù)質量將宇宙中的黑洞分成三類:恒星級質量黑洞(幾十倍至上百倍太陽質量)、超大質量黑洞(幾百萬倍太陽質量以上)和中等質量黑洞(介于兩者之間)。不管從哪種天文學尺度來說,黑洞的個頭都極小。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確認了二十多個黑洞的存在,此外還有四五十個黑洞候選體。要最終真正確認一個天體是否為黑洞,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多測量與計算。
什么樣的黑洞適合拍照
黑洞周圍的景色這么奇特,按理說應該很好定位,為何人類直到現(xiàn)在才為黑洞拍出照片?黑洞陰影和周圍環(huán)繞的新月般的光環(huán)是非常非常小的。在拍照設備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要想拍攝到黑洞的照片,毫無疑問,我們希望找到一個看起來角直徑足夠大的黑洞作為對象。
由于黑洞事件視界的大小與其質量成正比,這也就意味著質量越大,其事件視界越大,因此近鄰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完美的黑洞成像候選體。位于人馬座方向的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近鄰射電星系M87的中心黑洞M87*是兩個目前已知最優(yōu)的候選體。
如何獲取首張黑洞照片
要對黑洞成像,必須要保證望遠鏡足夠靈敏,能分辨的細節(jié)足夠小,從而能保證看得到和看得清。滿足這些條件,最好的工具莫過于1967年出現(xiàn)的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技術(值得一提的是,該VLBI技術也成功應用于我國嫦娥探月工程的探測器的測定位)。假定在1毫米波長觀測,一個長度為1萬千米的基線能獲得約21微角秒的分辨本領。
但大家可千萬別以為,只要VLBI陣列的分辨率足夠高,就一定能成功給黑洞拍照。因為,情況沒那么簡單。如同觀看電視節(jié)目必須選對頻道一樣,對黑洞成像而言,能夠在合適的波段進行VLBI觀測至關重要。觀測黑洞視界的最佳波段在1毫米附近。這種事難不倒科學家們,他們提出了“事件視界望遠鏡”計劃,來對黑洞展開觀測。
2017年4月,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啟動,這是一個由全球20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達成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EHT通過“甚長基線干涉技術”和全球多個射電天文臺的協(xié)作,構建一個口徑等同于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八只眼睛”分別位于美國、墨西哥、智利、法國、格陵蘭島和南極,這8個射電望遠鏡有單鏡,也有望遠鏡陣列。科學家們在同一時間,利用不同地方的望遠鏡進行聯(lián)合觀測,其有效口徑尺寸可達到地球直徑大小,它們向選定的目標撒出一張大網,撈回海量數(shù)據(jù),勾勒出黑洞的模樣。
要給黑洞拍照,8個望遠鏡需能同時觀測到黑洞,每年科學家的觀測窗口期只有10天左右。此次黑洞視界面的觀測只計劃了2017年4月5日—10日這5天,其中兩個晚上對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進行了觀測,剩下的時間對星系M87*黑洞展開了觀測。這次公布的黑洞照片就是M87*的。該黑洞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最后,大型計算機集群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合并,花費將近2年時間,“洗出”黑洞的照片。
首張黑洞照片為何看不清
據(jù)科普中國解釋,首先,黑洞自身是不發(fā)光的,我們看到的光實際都來自事件視界外面的物質,并不來自黑洞本身,但黑洞的存在會在照片上留下“陰影”。其次,由于黑洞強引力導致的相對論效應,如光線彎曲、引力紅移等,會導致黑洞周圍物質發(fā)光的不對稱和扭曲。
此外,事件視界外面的“環(huán)境”并不完全干凈,塵埃、氣體、磁場、噴流等因素都會對事件視界外物質的發(fā)光產生影響。而且,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分辨率畢竟還是有限的,圖像的測量和重構過程也很復雜。
中國在這件事上做了什么貢獻
這次首張黑洞照片的拍攝,是EHT數(shù)十年觀測、技術和理論工作的積累,也跟全球天文學家的密切合作是分不開的。
在參與這項研究的200多名學者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有16名,其中包括中科院上海天文臺8人、云南天文臺1人、高能物理所1人、南京大學2人、北京大學2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人、華中科技大學1人。另外,還有部分來自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