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 田天甜
【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皇帝駕臨臨濟禪師所在的寺院,得知有萬余名僧人在此修行,深感震驚。
皇帝想了解僧人的確切數(shù)目,便問道:“禪師,您究竟有多少弟子?”
臨濟禪師回答:“四五個?!?/p>
要求:根據(jù)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一、從禪師的角度
立意1:僧人數(shù)量至巨,但禪師深知,不是每位都是誠心修行之人,其中僅有四五個才是一心向佛、提升境界的真弟子。由此引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一切工作,都不能不知曉自己的教育對象、工作對象的特點,不能不了解他們的心性、愛好和需求,這樣才能避免付出時的盲目和無效。
立意2:實事求是,不圖面子,摒棄好大喜功?;实鄣恼痼@,是驚詫于修行弟子之多。按理,禪師完全可以依照僧人的數(shù)量,悉數(shù)報出確切的數(shù)目,既可滿足皇帝的好奇心,又能給自己賺足面子,但禪師沒有如俗人一般受虛榮心的驅(qū)使,借機自我宣揚和標榜,以浪得虛名。而現(xiàn)實中一些好大喜功之人,熱衷于浮夸虛報、虛假宣傳,與禪師相比,其境界可謂判若云泥。
二、從皇帝的角度
立意3:只見表象,不究其實,雙眼必被蒙蔽?;实垩壑校略豪锏拿课簧硕际切扌姓?,怎料這其中僅有四五位入得禪師法眼??梢姳砻嫠?,并非實情。認識任何現(xiàn)象和事物,都要分析和思考其深層次的實質(zhì),否則就會誤判誤斷。
三、從眾弟子的角度
立意4:盲目跟風,濫竽充數(shù),難以修成正果。雖說寺院僧人上萬,但絕大多數(shù)都是各懷心思,有其名而無其實,袈裟在身,濫竽充數(shù),不只誤了自身,也污了寺院清名。反觀現(xiàn)實,有不少人為抬高身價,總要絞盡腦汁弄出唬人背景,腹內(nèi)草莽卻要裝腔作勢。
立意5:專心修行,真心實意,才能登堂入室。禪師之所以對那四五位僧人青眼相加,一定源于他們非同尋常的表現(xiàn)。其實各行業(yè)的翹楚,均是因為他們既有從業(yè)的熱情,又有超乎常人的付出,最終才出類拔萃。
突圍角度一:仁智各見議論式
名師支招:選擇議論文來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評判,是絕大多數(shù)同學考場的首選。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都要做到準(審題準確)、明(觀點鮮明)、緊(扣題緊密)、清(層次清晰),以確保議論文的品質(zhì)。
【佳作展示】
“少數(shù)人”之道
□王學晟
面對皇帝的真誠詢問,臨濟禪師語出驚人——“我的弟子只有四五人。”這是在告訴皇帝,萬人的禪院,只有四五人是成功的“少數(shù)人”,其他人都被淹沒在浩浩的修行人海中,給“少數(shù)人”做了陪襯。
人從一出生就想成為那些“少數(shù)人”,出人頭地,揚名立萬。我們都曾考慮過類似“我上哈佛還是上麻省”這樣的問題,但是大多數(shù)人最終卻默默無聞,淪為平庸,而“少數(shù)人”之所以出類拔萃,是因為他們擁有別人不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少數(shù)人”都擁有心無旁騖的專注。我們早已對“寧靜致遠”“專心致志”這類詞耳熟能詳,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偌大的世外禪院僅有這四五人,這凡塵俗世就更不言而喻了。大禹治水時的“三過家門而不入”,雕塑家羅丹由于工作太過投入,放了自己朋友半天“鴿子”……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正是因為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才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膀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庇眯膶R?,正是“少數(shù)人”成功的法寶。
“少數(shù)人”都具有忍受孤獨的耐性。大部分僧人雖身處禪院中,卻不像那四五人一樣能真正靜下心來,在寂寞中讓生命如蓮。易卜生說過:“世界上最強而有力的那個人,就是那個最孤獨的人?!薄吧贁?shù)人”成功的力量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他們能忍受孤獨。
人們尊孔子為“孔圣人”,卻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孤獨?!暗啦恍?,乘桴浮于海?!彼苡瘟袊哪辏康揭粋€國家,都帶著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周禮、周公之道,但卻四處碰壁,即使如此,他始終沒有放棄,屢屢遭拒仍雄心不改,在默默忍耐中等待時機??梢?,不必擔心孤獨,孤獨有時正是思想的產(chǎn)床,是成功的助推器。
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越來越少有時間去思考,隨波逐流已成為常態(tài),心猿意馬、浮躁不定阻止了我們向上的腳步。愿渴望成功的你我,能像那四五個“少數(shù)人”一樣,專心致志,忍受孤獨,把自己的靈魂抬到一個俗人不可企及的高度。
名師點評
作者從四五位弟子的角度切入,展開思考,抓住了材料的核心,使立論建立在穩(wěn)固的基礎(chǔ)上,體現(xiàn)了審題時的“靶心”意識。在分析四五位弟子的品質(zhì)時,作者提取出他們身上心無旁騖和忍受孤獨兩點,以此作為分論點貫穿全文,共同破解“少數(shù)人之道”這一論題。主體部分采用并列式結(jié)構(gòu),分兩個層次拓展說理,名言與事實結(jié)合,中國與外國兼?zhèn)?,增強了說服力。
突圍角度二:觀照自我心得式
名師支招:把材料的含意與自身的經(jīng)歷結(jié)合起來,將自己置于材料的輻射之下,進行對照反思。這種文體,敘則有真情實感,議則有現(xiàn)實針對,剖析能觸及靈魂,因有極強的自我代入感,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佳作展示】
我的自檢書
□郭天樂
我的父母師叔長輩,曾是這樣說的:有些話你現(xiàn)在不懂,以后就懂了。對此我深以為然,比如對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這句,我以前就不甚了了。
有道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如今我當一天學生,自然是上一天學,而且,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可在看到那則皇帝與禪師的對話后,突然有所醒悟,在深味其意后自發(fā)一問:如果我是故事中的一名僧人,那么我本人又是萬余名僧侶中的哪一類呢?是名副其實的那四五人,還是貽笑大方且自鳴得意的萬分之一?我不禁悚然,因此之故,作為跟自恃修行的僧人有些相似的學生,我真該有一番自檢的必要了。
以學生的身份而言,學業(yè)便是重中之重,學業(yè)之于學生,恐怕是更甚于修行之于僧人。對于自己的學業(yè)雖有零星成績但暴露出來的更多是不足之處,我是感到有些慚愧的。因為課業(yè)繁忙,或是悄然變得慵懶,我總是不自覺地回避不足,以致問題越積越多。
僅以作息時間來看,就有著巨大的退步,原本一直是五點五十起床,竟在一個月后拖延到了六點十分,甚至更晚,這顯然不是換個床鋪,有人打呼嚕造成的,歸根到底是隨著環(huán)境的熟悉,我已然喪失了曾經(jīng)目標在前、不敢懈怠的意志??!
而從學習表現(xiàn)來看,我的兩大掣肘學科一是英語二是數(shù)學,雖在課堂上沒有絲毫松懈,然課后去辦公室問問題的次數(shù)少了,嘮嗑的時間卻多了;在原先一口氣可以通讀的單詞手冊,這一月竟連一半都讀不到。猛地一想,我可真是有點惶悚了,如此下去,我如何實現(xiàn)給自己確立的超越夢想的宏大計劃?又如何能讓家長和老師放心?
此時,如果我就在故事中,只是滿足于做一名續(xù)茶倒水、無所事事的僧人,怕已是于無聲處遭受雷暴的洗禮了吧。念及此,我已經(jīng)是一身冷汗,羞愧難當了。
如何做呢?惜時如金,買一個鬧鐘;“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思考,多詢問,多請教,“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以禪師眼中的那四五位為榜樣。
我一定要時刻謹記,目標在前方,而路在腳下。
名師點評
把材料作文寫成自檢書的形式,可謂標新立異。這種形式的好處,一是因以置入式的狀態(tài)進入材料之中,容易寫出入骨入髓的文字,進而引發(fā)共鳴;二是因其將材料內(nèi)化為作者自身的感受,因而材料的含意能得到充分展示。行文層次明晰,語言簡練準確,樸實中不乏文采,值得稱道。
突圍角度三:改編想象故事式
名師支招:這種文體多借用畫面和故事來演繹材料的內(nèi)涵,或貼船下篙,另編故事;或順手牽羊,改編擴展。當然,后者不能搞成簡單的擴寫,必須做到內(nèi)容有新意,情節(jié)有拓展,入乎材料之內(nèi)而出乎其外。
【佳作展示】
有限與無限
□裴 航
之一
我是本國的皇帝,自當權(quán)以來一心為國。從小我的父皇便教導我說:“小大之事,雖不能察,必以情。”所以,我自上任以來,便盡職盡責,如今早已筋疲力盡,我天天憂嘆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國家做更多的貢獻。
當我聽說有一座寺廟,有萬余名僧人修行,而且管理得井然有序之時,我決定親自前去拜訪一下當?shù)氐淖〕帧?/p>
我屈尊請教住持臨濟禪師之時,他竟敢戲謔說他只有徒弟四五人。我為國事日夜操勞,費盡心思,今本想從此習得壯大強國之法,可怎知卻受辱于此!
之二
我是一名禪師,法號臨濟。不久之前,皇帝來此請教我管理萬人之法,我只說我有徒弟不過四五人。他先是疑惑,進而惱火,很明顯,他并沒有明白我的用意。
我作為一名禪師,一位容納萬余僧人寺廟的住持,我一人管理授教四五人,然后讓他們每個人再管理授教四五人,如此一來,被管理授教的人數(shù)便呈幾何倍數(shù)增長,區(qū)區(qū)萬余僧人何足道哉?
我決定了,要曉諭我們的皇帝,何為有限,何為無限。我告訴他,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有與生俱來的不同資源,我用盡精力卻止于授教四五人,他們便是一種屬于我的資源。事實上,我所擁有的資源少得可憐,而且,很遺憾地說,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擁有太多的資源,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這有限的資源做出無限的貢獻。
我也是一名普通人,精力極其有限,萬余僧人的寺廟,憑我一人怎能打理過來?我一人傾盡全力管理四五名弟子,我的徒弟每人再傾盡全力去管理四五人,依次類推。這樣,管理數(shù)萬人,不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嗎?因此,合理利用我們手頭上有限的資源,不要小瞧它,它沒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堪,運用至極方可產(chǎn)生大作用。
之三
我是皇帝,聽了禪師一席話之后,我終于開悟。國之大,一人難治也。國人無數(shù),我怎能一一管理?若將國分為道、州、縣,我一人視大局,管理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再去管理刺史,依次管理,國雖大,何談難治也?
一個人精力、能力有限,但運用得好,就可以管好無限的大眾,這真是一門高超的管理智慧??!這一去,不虛此行!
名師點評
這篇文章有兩大亮點:一是構(gòu)思新巧。文章采用兩地書的形式,以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皇帝與臨濟禪師互陳心曲,他們?nèi)缤枧_上兩個彼此背對而互相言說的角色,共同對材料進行了新穎而別致的演繹。作者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在原材料的基礎(chǔ)上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編述故事表達自己對材料的獨特理解。二是立意高妙。作者站在管理學的高度,通過臨濟禪師以少馭多、分層負責的經(jīng)驗,表達了管理過程中以有限統(tǒng)領(lǐng)無限的高超智慧,富含哲理?;实鄣拈_悟以及對此的借鑒,將寺院中的智慧移植于治國,是對主旨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