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打的出行,司機突然剎車。抬眼一看,一老婦人正擋在馬路中間,收拾著散落一地的廢紙殼。仔細(xì)一看,旁邊一輛便攜式的拖車上還碼著兩個黑色大塑料袋,從袋口可見里面鼓鼓囊囊裝著的是飲料瓶子和礦泉水瓶子。她是一個拾荒者,拖著滿滿一手推車廢品過馬路時,捆紙殼子的繩子斷了,紙殼子散了,她不得不停下來收拾。
司機很不耐煩地說:“真討厭,她就是覺得汽車不敢撞她?!?/p>
我連忙寬慰司機:“別著急。我不急,您也別急。干這個營生的大多是為生計所迫,哪個豐衣足食的人會干這個?她也不是故意的。再說了,人家為的是生計,我們不過開車趕路。人家的事比我們的大。”聽我這么一說,司機連忙稱是。
想起昨天去擦鞋店。到的時候,店家正給一個穿過膝皮靴的婦女擦皮靴。見我提著一袋子要擦的皮鞋,店家的手腳明顯地加快了,活計也明顯要馬虎一些。不到兩三分鐘,皮靴擦完了。顧客有點不滿意:“這就完了?”“完了?!钡昙铱隙ǖ卣f。顧客支付12元,有些不滿意地走了。
店家剛開始給我擦鞋,又進來一個要擦鞋的人,問:“要等?”“嗯。”店家回答。“你得等一會,我有三雙鞋要擦?!蔽已a充說。見此情景,這個顧客等不到一分鐘就走了。
等三雙皮鞋擦完,我拿出在店里辦的卡付賬。因為常年在她店里擦鞋,所以我對她的收費方式非常熟悉。很明顯,因為今天生意繁忙,她不僅在活計上馬虎了,而且收費也漲了。她把辦卡顧客的收費方式從一雙優(yōu)惠一元改為打八折了,足見她是一個很能臨機應(yīng)變的人。
按照誠信經(jīng)營的原則,她是不應(yīng)該這樣投機取巧的。既不應(yīng)該馬虎打發(fā)那位擦皮靴的顧客,也不應(yīng)該對我這樣在她這里辦卡的老顧客坐地起價。我沒有與她理論,只說了一句:“你擦高筒皮鞋漲到六元一雙了?什么時候開始的?沒有關(guān)系,我不在乎,就是隨口問問?!?/p>
我對店家心里那點小九九一清二楚。我在她這里辦的卡也還沒有消費完,一定還會來她店里擦鞋。對她經(jīng)營上的不夠誠信,我不以為然,可以理解和接受。多收一元兩元,對她來說增加了收入,對我而言可以忽略不計。我如果因此而生氣,反而顯得自己小氣;如果因此不到她店里消費,附近還真難以找到替代的。
我們常說,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fēng)格。在日常生活中,法律面前必須人人平等,但在一些小事情上,在面對個體時,區(qū)別對待也許是我們處理人和事的一種智慧,也由此凸顯個人更有人情味、社會更有溫度。
(摘自《雜文月刊》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