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輿情反轉事件中微博語言暴力的 生成機制及其治理

      2019-07-11 05:03劉敏
      新媒體研究 2019年9期
      關鍵詞:治理機制

      劉敏

      摘 ?要 ?以“河南眼癌女童事件”為個案從傳播環(huán)境、微博用戶的心理、行為視角,探討微博主體基于圍觀、轉發(fā)與評論的微博“話語式存在”,普遍社會道德焦慮作用下的消極道德判斷,譴責型道德情緒推動激進群氓的非理性盲從等輿情反轉事件中微博語言暴力的生成機制,提出抑制微博謠言的傳播、消解微博用戶的譴責型道德情緒、屏蔽微博言論中的臟話和詈罵、提高微博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等治理策略。

      關鍵詞 ?輿情反轉;語言暴力;機制;治理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9-0001-04

      輿情反轉作為微博輿情演化的一種衍生形態(tài),往往始于社會熱點事件的相關信息刺激,使微博用戶的內在情緒被極大激發(fā),相似的觀點在短時間內得到指數級轉發(fā),群體情緒快速趨同并逐步累積,產生群體極化現(xiàn)象。反轉信息出現(xiàn)后,群體情緒被再激發(fā),微博用戶的意見和行為再次趨同聚焦,使輿情發(fā)生反轉。微博輿情反轉過程中的群體極化效應往往引發(fā)網絡語言暴力,并隨著事件輿論的發(fā)展與微博謠言融合演化給事件相關方造成傷害,破壞著微博輿論生態(tài),產生極為惡劣地社會影響。近幾年,隨著輿情反轉事件的頻發(fā),語言暴力已然成為輿情反轉事件傳播、微博輿論生態(tài)及網絡治理等領域的重要研究視角。

      本研究擬以2018年的熱點輿情反轉事件——河南眼癌女童事件為例,對微博語言暴力的生成機制及其治理策略進行探索。

      1 ?“河南眼癌女童事件”的輿情演化及其中的語言暴力

      “河南眼癌女童事件”是2018年上半年影響最大的輿論反轉事件。河南省太康縣兩歲女童王鳳雅被確診為視網膜母細胞瘤,其母楊美芹在水滴籌、火山小視頻等網絡募捐平臺發(fā)起眾籌。5月4日王鳳雅去世。由于對王鳳雅治療方案的質疑以及關于善款數額、善款去向等不實信息的傳播,使王鳳雅母親及其他家屬被卷入輿論中心,受到微博輿論的譴責與聲討。之后,相關事實真相隨著媒體調查逐漸浮出水面,網絡輿論迅速反轉,早先發(fā)布不實消息的大V相繼通過微博向王鳳雅家人道歉,網友發(fā)布或轉發(fā)的不當微博也陸續(xù)刪除,網絡輿論趨于

      沉寂。

      該事件網絡影響力指數為67.7,比同類事件均值高出11.4%。其中,微博平臺影響力指數為67.8,比同類事件微博影響力均值高出24.3%[1]。在輿情反轉前的事件傳播中,網絡謠言甚囂塵上,微博網民的觀點聚焦在王鳳雅家人詐捐15萬、拿募捐的錢給兒子看病、放棄王鳳雅的治療等方面,微博話語構建的是重男輕女、狠心、貪婪的王鳳雅父母及祖父母形象,謠言傳播與網民的語言暴力構成這一階段事件微博傳播的主體。語言暴力的表現(xiàn)形式以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為主,主要是對王鳳雅家人的侮辱、詈罵、詛咒等。如“這幫畜生不如的東西!”“垃圾”“這就是在殺人啊”“這樣的父母簡直禽獸不如”“天誅地滅啊”“渣父母”等。同時,微博傳播中也表現(xiàn)出了語言暴力的其他形式,比如針對女童家人的農民身份貼以“重男輕女”標簽(污名化stigmatization),以及人肉搜索(cyber manhunt)王鳳雅父母的職業(yè)、生活經歷等。

      5月24日晚,紅星新聞發(fā)布《用姐姐詐捐15萬治弟弟的???嫣然基金:弟弟的病是我們給錢治的》揭開輿情反轉的序幕,募捐的善款數額、詐捐、弟弟治療費的來源等相關謠言得以澄清。然而在事件微博傳播的這一階段,語言暴力仍然存在,只是語言暴力的對象由王鳳雅家人轉為作家陳嵐及志愿者?!胺彩茾作家陳嵐參與的事情,站她的反面,基本就靠譜了……木子美夠惡心的吧?但相比陳嵐,木子美就是一朵白蓮花?!薄澳愀傻娜钡率逻€少么?”“又有陳狗逼介入?”“這賤人無利不起早的”“陳婊子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信”“媽的又是陳嵐這貨!”“那堆志愿者惡心得不行,骯臟得很”……雖然在這一階段的微博傳播中,發(fā)表或轉發(fā)語言暴力的帖子所占比重要小于輿情反轉之前,但在相關帖子中所表現(xiàn)出的侮辱、詆毀、貶低及帶有臟字的詈罵則更為惡劣,也有微博用戶人肉出陳嵐之前用的網名“深海水妖”、其運營團隊及之前她參與的天津無肛女嬰事件。

      2 ?輿情反轉事件中語言暴力的生成機制

      2.1 ?傳播環(huán)境層面:微博主體基于圍觀、轉發(fā)與評論的微博“話語式存在”

      作為草根化的自媒體平臺,微博中人的存在表現(xiàn)為微博用戶參與的圍觀、轉發(fā)和簡短發(fā)言(評論)等話語互動活動。微博中人人都有發(fā)言的權利,但是能引起大眾心理共鳴的發(fā)言才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2],客觀上形成了微博傳播生態(tài)中用戶的媚眾悅俗現(xiàn)象。另外,微博發(fā)言的微小化、碎片化特征,無形中強化了微博發(fā)言的隨意性,使微博傳播帶有明顯的個人性、情緒性,往往成為網民表達感慨甚至吐槽的公共空間。

      微博互動的“關注”模式,形成了微博半廣播半實時交互的互動機制[3],使得群體傳播成為微博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速微博傳播過程中的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部分微博用戶擁有數量巨大的粉絲,如“河南眼癌女童事件”中發(fā)布《今天最感憤怒的一條消息……》的果殼網主筆“游識猷”,本身具有10

      萬+粉絲,其粉絲中又不乏“丁香醫(yī)生”“戰(zhàn)爭史研究WHS”等微博大V。這些微博用戶在微博傳播中擁有較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自然地成為事件傳播的意見領袖?!坝巫R猷”發(fā)布的這條微博,在12小時內被轉發(fā)超過10萬次,擴大了事件相關謠言傳播的范圍,加快了相關謠言傳播的速度,成為事件微博傳播過程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引爆點。而且其眾多粉絲在轉發(fā)的同時加入自己的評論,傳播并強化了事件評論中的語言暴力。在“游識猷”的微博中提到“這是詐騙。這是遺棄。這是殺人?!迸疟刃揶o手法的運用、簡潔的語言風格,增強了話語表達中的憤慨等負面情緒的表現(xiàn)力和傳播效果,使得“詐騙”“遺棄”“殺人”等武斷的判語在粉絲中產生了極大地影響力。其粉絲在轉發(fā)此條微博的同時傳遞并累積著這些負面情緒,也使事件傳播中的語言暴力情況進一步惡化。如“純良英俊的笑了笑”在微博中寫道,“怎么做得出這種事,這是詐騙謀殺!……不要碰上這種渣父母”,“戰(zhàn)爭史研究WHS”在轉發(fā)中評論到“可憐的女娃娃,不幸生在畜生家”。

      2.2 ?心理層面:普遍社會道德焦慮作用下的消極道德判斷

      作為基本的價值觀念和評價準則,道德伴隨人類文明之始終。一方面,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引發(fā)社會生活在經濟、文化、政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快速變遷,社會群體生活不斷重組演進,而道德變動則相對滯后于社會變動的步伐,從而出現(xiàn)了時序斷裂和精神異鄉(xiāng)現(xiàn)象,導致社會群體成員之間產生道德混亂與困惑[4],成為社會道德焦慮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根據哈貝馬斯的理論[5],由“體系”和“生活世界”所構成的現(xiàn)代社會雙層結構中,二者相互分化,以權力和金錢為中介的“體系”影響越來越大,過多地滲透進“生活世界”,引發(fā)技術與道德的脫節(jié)和背離,人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豐足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并沒有體會到與之相匹配的幸福感,甚至技術的發(fā)展使人產生精神的荒蕪與空虛,從而產生普遍的道德恐慌和焦慮。

      “河南眼癌女童事件”中,關于募捐善款的挪用及監(jiān)管不力、重男輕女等相關謠言的微博傳播產生社會流瀑效應,契合了當下人們對社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中所產生的對公平與正義、誠信與道義等的擔憂、恐懼、不滿等情緒體驗,激發(fā)并增強了微博用戶的道德焦慮,從而促使微博用戶對王鳳雅家人形成詐捐、重男輕女、貪婪、狠心等消極的道德判斷。這種消極道德判斷促使相關謠言演化成網絡暴力,數以萬計的微博用戶在謠言傳播的群集行為中產生道德優(yōu)越感,進行道德審判的自我賦權,并在對王鳳雅家人的道德審判中違背程序正義實施“未審先判”,使事件微博傳播演化成多數人的網絡“暴政”。

      2.3 ?行為層面:譴責型道德情緒推動激進群氓的非理性盲從

      譴責型道德情緒是Haidt[6]道德情緒分類中的一種類型,是個體根據社會規(guī)范或行為準則,由損害個人或社會利益、福祉的他人行為引發(fā)的情緒體驗或沖動。在河南眼癌女童事件中,輿情反轉之前,微博謠言中所虛構的王鳳雅家人的“詐捐”行為極大地損害了社會誠信以及眾籌為善的公共利益,謠言中的“重男輕女”行為侵害了男女平等的社會倫理理念以及王鳳雅的生存、健康權益;輿情反轉之后,作家陳嵐發(fā)布虛假信息的行為引發(fā)網絡輿論和謠言風暴,極大地侵害了王鳳雅家人正當權益的同時引發(fā)廣泛地微博信息的信任危機,個別志愿者的偽慈善損害了社會慈善事業(yè)和王鳳雅家人的正當權益。這些行為引發(fā)微博用戶廣泛地譴責、憤怒、厭惡等負面情緒,并隨著輿論的演化分別在事件微博傳播的兩個階段累積、聚集而形成微博平臺用戶的共有情緒(collective emotions)。

      根據已有研究,道德情緒對于個體的道德行為傾向有著重要的動機作用[7-8],可以無意識且自動化地影響人的道德行為[9]。“河南眼癌女童事件”中譴責型道德共有情緒促使微博用戶群極化,使微博用戶的言論、觀點、微博傳播行為趨向一致,表現(xiàn)為明顯地非理性和盲從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微博用戶對事件中參與方的道德認知和評判是完全依賴于微博平臺上發(fā)布的相關事件信息進行的,這種以微博平臺為中介的對事件的圍觀往往缺乏必要的、真實的用以認定事實的依據。

      其二,正如約納森·海特所指出的“直覺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人們面對事件中的失德行為(不管其真?zhèn)危┝⒖逃玫赖轮庇X進行評判,隨即產生厭惡、憤怒等情緒,并直接轉化為微博評論中的譴責、詈罵、詛咒甚至侮辱。其間極少有微博用戶進行事實確認和審慎推理等理性思考。

      在微博傳播的群極化行為中,事實被遮蔽了,人人大談特談所謂“真相”的同時,極少有人進行最起碼的真相求證,真相似乎并不重要,微博用戶處于集體昂奮的精神狀態(tài),熱烈地交流、用激烈地言詞表達、復制相似的觀點,不斷將更多的人裹挾進來,忘卻甚或失去理智的分析與批判能力,盲信、盲從地加入這場情緒宣泄的狂歡,使微博話語徹底淪為??滤f的“我們對事物施加的暴力”。

      3 ?輿情反轉事件中語言暴力的治理策略

      從社會治理視角來看,“河南眼癌女童事件”中的謠言傳播與語言暴力均屬于網絡表達失范(anomie)范疇,是廣大微博用戶在有關事件的不實信息及謠言的刺激下的情緒化、非理性的語言表達。這些語言表達超越了言論自由的限度,違反了網絡言論規(guī)范,使王鳳雅家人與志愿者陷入相互指責的“羅生門”,給事件相關方造成極大傷害,破壞了網絡正常秩序和文明生態(tài),使網絡信息表達和社會慈善事業(yè)再度陷入信任危機。針對該類事件中的謠言傳播、輿情反轉特點及語言暴力生成機制的復雜性,應采取多元化的治理策略:

      3.1 ?抑制微博謠言的傳播

      微博謠言是在微博平臺中廣泛傳播的虛假、錯誤或者沒有經過證實的信息。在輿情反轉事件中微博謠言是事件輿論的引爆點,其傳播及辟謠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事件輿論的演化過程。同時,謠言又是輿情反轉事件中語言暴力產生及傳播的導火索。因此,抑制微博謠言傳播成為輿情反轉事件語言暴力治理的首要舉措。

      首先,應繼續(x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并加大相關律法的宣傳力度,使廣大微博用戶意識到微博虛擬空間仍然是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法律真空地帶,其間的言行也會受到法律的規(guī)制亦需謹慎,蓄意制造、傳播謠言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微博平臺應建立謠言傳播的相關預警、處置機制,對涉及民生等有可能引發(fā)大眾心理共鳴和大范圍微博輿論的信息進行審核,杜絕謠言在微博平臺的傳播。

      再次,微博大V等擁有眾多粉絲的微博用戶應加強維護和建設微博文明生態(tài)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微博信息進行理性思考、基于事實的合理質疑、謹慎轉發(fā)和評論,避免自身的不當言論使更多的微博用戶裹挾進謠言傳播中。

      3.2 ?消解微博用戶的譴責型道德情緒

      根據道德判斷的雙加工理論[9],認知加工與情緒加工并存于道德判斷的過程,且后者對道德判斷結果的影響更大。憤怒、厭惡、輕蔑等對于他人的反道德行為的譴責型情緒是形成消極道德判斷的最主要情緒類型,而消極道德判斷恰是謠言演化為網絡暴力的關鍵中介[10],因此利用主流媒體微博的專業(yè)性及較高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消解微博用戶的譴責型道德情緒成為微博語言暴力治理的一個重要

      策略。

      在譴責型道德情緒的醞釀期,主流媒體微博應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利用專業(yè)、客觀的深度調查,為廣大微博用戶提供事件相關的真實信息,引導公眾進行理性思考,阻斷微博用戶的譴責型情緒加工過程。事件微博輿論形成之后,主流媒體微博應就事件展開多層面、多維度和多視角的深度分析,使微博用戶跳出事件本身從經濟、社會、文化、交往等多方面進行理性思考,使趨于一致的微博情緒產生多種分支,避免譴責型道德情緒發(fā)展為微博用戶的共有情緒。同時,主流媒體微博應該在發(fā)文中重塑集體意識,使微博用戶的個體意識在集體意識和網絡規(guī)范的共同作用下理性回歸,實現(xiàn)微博言行的自覺自律。

      3.3 ?屏蔽微博言論中的臟話和詈罵

      從“河南眼癌女童事件”的語言暴力分析中可以看出,臟話及侮辱性惡語詈罵等網絡欺凌是微博語言暴力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因此,在微博語言暴力的治理過程中,可以通過微博平臺的技術手段,實現(xiàn)對微博發(fā)言中臟話和侮辱性詈罵的過濾和屏蔽,從而凈化微博言論,建構文明的微博傳播生態(tài)環(huán)境。

      這一過程中,應注意微博臟話和詈罵有可能利用語詞轉化從而逃避平臺的監(jiān)管,比如漢字偏旁部首的替代型轉化(如用“艸”替代“操”)、字母替代型轉化(如“賤B”“tm的都不是人”)及英語單詞拆分型轉化(如把攻擊性詞語shit拆分為“s-h-i-t”或“s*h*i*t”)等。

      3.4 ?提高微博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

      絕大多數微博用戶在輿情反轉事件中的語言暴力行為從哲學價值論角度看都屬于“價值后置型”,他們并沒有主觀上的失范設想,往往只是受到所關注的微博大V的影響從而無意的網絡跟從和轉發(fā)。因此,提高微博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使之形成批判性接受、理性分辨、基于事實的探究和質疑等意識和相關能力,成為微博語言暴力治理的重要策略。

      媒介素養(yǎng)指人們面對媒介時的信息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的發(fā)展,使媒介素養(yǎng)的重要性進一步突顯。在微博語言暴力治理情境中,微博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培養(yǎng)主要聚焦于促使微博用戶的個體意識、現(xiàn)代公民意識和理性的回歸,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在社會道德與法制框架下合理、有節(jié)制地使用微博的意識。

      2)對良莠不齊、來源復雜多元的微博信息的辨識、分析與批判的能力。

      3)多渠道獲取相關信息從而多角度、全面建構事實真相,避免由于關注個別微博而形成偏信偏聽的意識和相關能力。

      4)負責任地轉發(fā)和發(fā)布微博信息及言論的

      意識。

      5)平等、互助、尊重他人權益的微博互動意識。

      套用狄更斯的話,微博既是這個時代最好的平臺之一,也是最壞的平臺之一,其間既集聚著智慧,也翻涌著愚蠢;既遍布著信任與友好,又充斥著懷疑與罪惡;既能給予人們希望,也會讓人失望甚或絕望。希望本文對微博輿情反轉事件中語言暴力生成機制與治理策略的探索能夠助益微博中的信任、友好、智慧聚集,使之成為這個時代最好的社會

      媒體。

      參考文獻

      [1]知微事見.王鳳雅小朋友之死[EB/OL].[2018-06-18].http://ef.zhiweidata.com/#!/event/9d6ba0cc003bb5d810003383/profile.

      [2]楊曉茹.傳播學視域中的微博研究[J].當代傳播,2010(2):73-74.

      [3]平亮,宗利永.基于社會網絡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傳播研究——以Sina微博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0(6):92-97.

      [4]姜姝.時序與家園的道德張力:流動群體中的鄉(xiāng)情背反研究[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7,136.

      [5]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2卷)[M].洪佩郁,藺青,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456.

      [6]Haidt,J.(2003).The moral emotions.In R.J.Davidson,K.R.Scherer,& H.H.Goldsmith(Eds.), 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s(pp.852-87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Carlo G, Mcginley M, Davis A, et al.Behaving badly or goodly:Is it because I feel guilty, shameful, or sympathetic?Or is it a matter of what I think?[J].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2013, 2012 (136) :75-93.

      [8]Kwok J, Selman R L.Moral Reasoning, Moral Motivation and Informed Social Reflection[M]//Handbook of Moral Motivation.Sense Publishers, 2013:551-565.

      [9]Greene J, Haidt J.How (and where) does moral judgment work?[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2,6(12):517-523.

      [10]劉績宏,柯惠新.道德心理的輿論張力:網絡謠言向網絡暴力的演化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8,40(7):37-61.

      猜你喜歡
      治理機制
      基于目前班級閱讀下幼兒多元表達內在機制的創(chuàng)建
      一體推進“三不”體制機制
      FTA中的環(huán)境協(xié)調機制
      FTA中的環(huán)境協(xié)調機制
      淺談基于Java的異常處理機制
      社會參與美國社區(qū)學院治理及對中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啟示
      關于治理潮州市區(qū)流動攤販占道經營問題的思考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數據+輿情:南方報業(yè)創(chuàng)新轉型提高服務能力的探索
      皮革機制
      井冈山市| 垦利县| 湖州市| 满洲里市| 霍林郭勒市| 平山县| 永兴县| 阿拉善盟| 保康县| 武安市| 厦门市| 邵阳县| 石嘴山市| 湾仔区| 二手房| 长海县| 河曲县| 含山县| 交城县| 桓台县| 广灵县| 德兴市| 格尔木市| 右玉县| 江北区| 建水县| 康平县| 岑巩县| 萨嘎县| 五莲县| 旬阳县| 成都市| 依兰县| 朝阳区| 中卫市| 龙门县| 亳州市| 原平市| 峨眉山市| 天祝| 五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