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瑩[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84]
⊙楊奧[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24]
凱特·蕭邦,又名凱特·肖邦,美國女作家,本名凱薩琳·歐福拉赫蒂(Katherine O'Flaherty)。她出生于美國圣路易斯,以刻畫女性意識的復蘇和獨立精神著稱于世?,F(xiàn)代批評家稱她為“美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先鋒”,“在美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一個小時的故事》是寫作于19世紀中晚期,當時是美國第一個女權運動的高潮,在新女性的努力下,女性獲得一些地位,但是依舊受男權主義的影響,男女地位依舊是不平等,女性依舊是沒有獲得普遍的自由。該故事精煉地講述了女主人公馬拉徳夫人得知丈夫死后,在寂靜的一個小時里的情感反應和心路歷程。長期以來,這篇小說被認為是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評論界主要從女性主義、女性的覺醒等諸多角度來解讀該短篇小說。而本文在男權主義這一視角下切入研究《一個小時的故事》,分析男權制對女性的影響。
基督教認為,女性是不潔之物。德爾圖主教說:“女人,為了使你不要忘記,你是使人類走向滅亡的東西,你要常常雙眼含著懺悔的淚,用乞求的目光,愁眉苦臉,衣衫襤褸地度日。女人!你該進地獄之門!”他又說道:“哪怕人類滅亡,也必須選擇獨身之路?!比绻f男尊女卑的觀點還僅僅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那么這位主教的言論簡直就是仇女和相當刻毒的了。作為一個以愛心為本的宗教,能夠?qū)θ祟愔械囊话胗腥绱说脑苟荆孀屓烁械椒艘乃?。從基督教的論述中,即可以看出?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并且受到歧視。
男權制是在宗教中就可以找到依據(jù)的,但是“男權制”這一定義,是由凱特·米利特在“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時期提出來的,并解釋男權制指的是男性統(tǒng)治,一個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領域以及古代最重要的宗族祭祀權,所有權威的位置都保留給男性。人類社會最大的不平等是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男權制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使男性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女性處于劣勢與服從的地位。
19世紀中晚期的社會,男權制依舊極度盛行。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很低,諸多行動也受到限制。盡管當時迎來了女權主義運動的第一次高潮,但是女性的自由仍然被男權制度所影響,女性依舊沒有獲得和男性一樣的社會地位和自由。在男權制的影響下,女性的生活依舊是受限制的。
冠夫姓指的是從夫姓或婦女結(jié)婚后不用本姓而改用丈夫的姓氏的行為,也是夫權婚姻的產(chǎn)物。冠夫姓的兩種基本形式為只用“夫姓”與“夫姓+本姓”。在文章的開篇讀者便可以讀到“馬拉德夫人”這個詞?!爸礼R拉德夫人的心臟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訊告訴她時都是小心翼翼的,盡可能地溫和委婉?!边@句話說明,在男權社會下,女性結(jié)婚后需要跟隨丈夫的姓。于是,她們會被稱為某某某的夫人。其實,這種冠以夫姓的制度本質(zhì)上是對女性的壓迫,以及對女性自由權利和政治權利的一種壓迫?!靶≌f伊始并沒有明確描繪文化背景,但字里行間卻深藏玄機,間接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傳統(tǒng)和女性地位?!保ɡ顏喞?,64)從中可以看到在男權社會下,女性只能是男性的附屬品。她們自始至終處于從屬的地位,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然而,在后面的文本中,當讀者都了解到馬拉德先生去世這個消息時,作者卻借著姐姐之口,大膽地叫出了自己的名字?!奥芬姿?,請開門?!睆倪@個小的名稱改變中,讀者不難看出,女性一直無法擺脫男權制下冠以夫姓的束縛。然而,當丈夫去世不到一個小時的時候,主人公的姐姐便稱主人公的名字為“路易斯”。北大教授申丹說道:“此文本結(jié)構(gòu)表達出單一的特別清晰的反抗男權壓迫的女性意識。”(申丹,102)從這句話不難看出,這是作者的匠心獨運的設計。在當時男權社會下,女性只是受支配者,一直被男性所控制,毫無自由地生活在丈夫的支配下。男權制對女性的影響昭然若揭。另外,在文章結(jié)尾,人們得知她丈夫沒有死,最后便稱主人公為“她”,而不是“路易斯”。“醫(yī)生來后,他們說她死于心臟病——說她是死于極度高興”,從這里也不難看出,主人公在丈夫回來的那一剎那,又回到了從屬地位。受束縛的地位使得她的名字又只能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她”。
作者對稱呼變化做了明顯的呈現(xiàn):馬拉德夫人——路易斯——她。這使得讀者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如何等的低下。在男權制度下,女性連簡單的姓名權都沒有,這是一種不公平的變相壓迫。
在故事開篇,當提及女性時,讀者就可以看到,在當時社會的背景下,女性的定位便是弱者。比如這句,“知道馬拉德夫人的心臟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訊告訴她時都是小心翼翼的,盡可能地溫和委婉”,“小說主人公馬拉徳夫人生活在一個安逸的環(huán)境中,一個充滿愛的環(huán)境里,她的丈夫溫柔體貼,在外拼搏養(yǎng)家,她的姐姐和朋友是如此關心她,就連告訴她丈夫的死訊都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生怕嚇到她”(蔡玲凌,77)。馬拉德夫人的生活狀況是:患有心臟病,不堪一擊,生活脆弱,被家人和朋友小心翼翼地保護。連丈夫的死訊,人們都沒能直截了當?shù)馗嬖V她。這說明,在當時社會下,女性的生活像是被保護在牢籠的小寵物一般,足不出戶,不堪一擊,自由受限。她只能做個默默承受這一切的人,默默受著束縛。在那樣安逸舒適的環(huán)境里,馬拉徳夫人只能順從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她喪失了個人意志,一切屈從于來自丈夫的那種壓抑。她扮演著傳統(tǒng)太太的角色,從而處于這樣為大眾所認為的一種弱者地位。
故事中,主人公的姐姐,作為女性,都認為女性是弱者?!奥芬姿?,開門,求求你了,開開門——這樣你會生病的”,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連主人公自己的姐姐也認為,妹妹是因為她丈夫的死亡而備受打擊,這才將自己關在房間里不與外人接觸。主人公的姐姐擔心主人公路易斯會生病,會經(jīng)受不住打擊。在當時社會,女性就是如此被定義為弱者的。
在當時社會中,不僅馬拉徳夫人一人是弱者,當時所有的女性都被稱作弱者。“要是別的女性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是手足無措,無法接受現(xiàn)實”,在這句話中,人們爭論最多的就是:她和其他女性相比,她沒有那么愛自己的丈夫,她愛自己的丈夫嗎?其實,這句話背后的另一深層含義是:其他女性在聽到這種消息的話,她們的狀態(tài)可能是崩潰,或者是立即暈過去。在當時社會,女性普遍是脆弱的,不堪一擊的。她們不像男性一樣堅強果敢,也不像男人一樣可以承受一切壓力和打擊。這也正是說明了在男權制下女性受到歧視,不能得到正確的評價的境況?!啊兑粋€小時的故事》以19世紀的父權社會為背景,在父權社會中,女性處于從屬地位,不是獨立的個體。”(張咪,82)這句話也同樣反映了當時女性在社會和家庭的地位和形象。在男權制社會中,丈夫是女性的生活支柱,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zhì)上女性都要依附于男性。女性不是獨立的個體,只是丈夫的附屬品,在家庭和社會上只是被保護的弱者。
最后,在故事的結(jié)尾處,讀者依舊可以看到女性的弱者形象?!搬t(yī)生來后,他們說她死于心臟病——說她是死于極度高興”,她因心臟病過世,判斷為因為興奮過度而死亡。這種結(jié)果其實是最諷刺的。令讀者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個死因都不是站在真正的平等的角度來判斷的,而是在男權制下,以傳統(tǒng)的男性角度出發(fā)給出來的死因。這恰恰體現(xiàn)了女性的弱者形象,甚至連同死亡都是脆弱的?!坝捎陂L期受到男權制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壓制,馬拉德夫人的潛意識/本我無法得到適當?shù)陌l(fā)展,丈夫突然死亡的消息讓她完全爆發(fā)內(nèi)心深處強烈的渴望——獲得身體和精神上的自由。但是強大的父權制力量把這一切美好徹底打壓回去,馬拉德夫人以死亡祭奠屬于她的自由?!保ㄖ靷魃?,74)可以看出,在男權制的社會下,馬拉德夫人的死亡原因都是在男性視角下給出的。這也印證了本文中的觀點——女性屬于弱者地位。
所以,在男權制下,女性的普遍形象可以用“弱者”來定義。
通過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死亡時候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在男權社會下,女性受著倫理的種種限制?!傲⒖摊偪窠^望地撲倒在姐姐的懷里淚如泉涌?!睆闹泻苋菀鬃x出來的是:主人公因丈夫的死亡,從而獲得新生而高興。但是此刻,她又為何撲在姐姐的懷里,哭了起來呢?客廳是接人待物的場所,是人們與社會交流的一個平臺,一般來說,在這里人們的舉止行為都要符合社會禮儀,所以答案很明顯,在眾目睽睽之下,她作為一個寡婦,即使內(nèi)心因為獲得自由而喜悅,也不能表現(xiàn)出來,因為這是違背倫理的。不僅不能表現(xiàn)得高興,還必須展示給眾人的是:傷心,難過,痛苦。所以,她倒在姐姐的懷里哭了,這哭泣是在倫理的束縛下而哭泣的,是符合傳統(tǒng)倫理的好太太行為,即虔誠、貞潔、服從、溫順。男權社會下,女性必須遵守著社會倫理的約束。
而當主人公路易斯轉(zhuǎn)而進入了外人看不到的,屬于自己的房間里時,她又展現(xiàn)出另外一面?!巴高^窗口,她可以看到屋前廣場上的樹梢在新春的氣息中興奮地顫抖著。空氣中彌漫著芬芳的魚的氣息。窗下的街道上,一個小販正在叫賣他的器皿。遠處依稀傳來縹緲的歌聲,數(shù)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蔽闹泻芮逦乇砻鳎R拉德夫人在屬于自己的房間里,看到的是窗外宜人美好的景色。不僅看到的景色是優(yōu)美的,而自己未來的生活同以往也是不一樣的?!八胂笾磥淼娜兆?,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所有將屬于自己的日子。她祈禱著長壽,而就在昨天她還那么肯定地嫌生命太漫長?!弊蛱斓乃€因為未來的日子是那樣漫長而煩惱,而現(xiàn)在的她,在自己的屋子里,卻期望著未來的時光長一些,屬于自己的美好時光長一些。在自己的房間里的她和在外面的她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這是因為倫理——男權社會下女性受到的束縛。女性想追求自由,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氣,但是她不能這樣做,因為在男權制下,女性不允許獲得屬于自己的自由,因此只能在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屋子里自由呼吸。
綜上所述,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只能受倫理的約束,無法獲得應有的平等和自由。
凱特·肖邦的這部短篇小說,以這樣簡短的篇幅,卻講述了一個小時內(nèi)發(fā)生的、膾炙人口的故事,從這一個小時中,讀者看到了馬拉德夫人的內(nèi)心變化,還看到了女主人公濃縮的悲劇一生,并且了解了當時社會女性受到的男權制下的令人窒息的、不公的待遇與壓迫。這部作品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社會的女性解放運動以及對男權制社會的抵抗。凱特·肖邦以女性的覺醒和反抗為主題寫出來了一部部優(yōu)秀的作品。她超越了19世紀末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技巧,為美國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文旨在淺談《一個小時的故事》中男權制對女性的影響。在男權制度下,女性被冠以夫姓,女性變成弱者形象,女性還受到社會倫理的約束。在分析男權制對女性的影響中,短篇小說《一個小時的故事》是具有豐富分析潛力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值得進一步分析與研究。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在當時社會下,男權制僅僅是對女性有影響嗎?男權制下的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一系列大的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史上又有怎樣的影響呢?希望學術界可以在日后對男權制的研究中,可以深入研究此方面,從而推動學術界對男權制的進一步了解與研究。
① 王慶勇和張梅曾在名作賞析上探討了“從婚姻看凱特肖邦的女性意識——以《一個小時的故事》和《暴風雨》為例”;胡月研究了《一個小時的故事》中的女性意識及其社會背景;向恩白探討了《一個小時的故事》中的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
② 本文有關《一個小時的故事》的引文,均由筆者根據(jù)英文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