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立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qū)植保植檢站
玉米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廣泛。然而,很多地區(qū)玉米產量不高,嚴重影響了農戶的種植效益。文章深入分析玉米增產的關鍵技術,供種植戶參考。
玉米的產量形成要素有很多,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影響玉米產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種子質量、播種方法、田間管理都可以影響到玉米的產量。
1.2.1 地膜覆蓋 在積溫不足的、無霜期短的地區(qū),種植玉米要進行地膜覆蓋的栽培方式,由于地膜覆蓋可以增加地溫,引種當地不能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偏晚熟品種,比普通常規(guī)栽培的玉米增產幅度大。
1.2.2 坐水催芽種植 在春旱地區(qū),坐水催芽種子可以提高出苗率,確保玉米成熟,提高產量和品質。
1.2.3 立體栽培 采取玉米、大豆輪作的方法,即在同一塊田地上,將不同作物在一定時間內,按一定的順序循環(huán)種植,輪作可以均衡利用土壤養(yǎng)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jié)土壤肥力,有利于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為害,是種地與養(yǎng)地相結合的一種科學耕作方法。
1.2.4 合理密植 玉米產量是一個群體效應,只有保證足夠的群體數量,才能得到高產的回報,因此,建議農民盡量選用耐密品種,保苗在6萬株/hm2左右,提高玉米產量。
品種的選擇是搞好玉米生產的第一步,選擇了一個優(yōu)良玉米品種,就能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生產條件,較大程度地克服常年易發(fā)生的病害,如玉米絲黑穗病、大斑病、莖腐病等一些生產中常見的病害,為增產增收奠定基礎。同時,研究表明在諸多的增產措施中,品種因素在玉米增產中科技貢獻率在40%以上,因此,合理選擇玉米品種是玉米生產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保住墑情、深耕細整地,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條件,確保苗齊、苗全、苗勻、苗壯是保證豐產的基礎。最好是秋翻秋整地,秋天收獲后,結合施用底肥進行秋翻,耕深18~25cm,耕后及時耙地,做到無漏耕,春季待土壤化凍5cm時,進行耙、耢、壓、整平土地。
2.3.1 曬種 曬種是利用太陽光紫外線將種子表面的細菌殺死,改善種皮的通氣性,有利于種子內部滲性營養(yǎng)物質的形成,促進酶的活性,排出二氧化碳,從而增強種子活力,打破休眠,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并可提早出苗1~2d。選擇天氣晴好的日子,連續(xù)曬2~3d,并要經常翻動,晚上收回,防止受潮,經晾曬的種子要通過篩選,去小粒、秕粒、殘粒、病粒和雜粒。
2.3.2 種子包衣處理 玉米的種子包衣處理主要有機械包衣法和人工包衣法兩種,機械包衣法是有條件的種業(yè)集團用包衣機進行包衣,種子包衣后出售給農民。人工包衣方法是把備用的2個大小相同的塑料袋套在一起,取一定數量的種子和相應數量的種衣劑裝在里層的塑料袋內,扎好袋口,然后用雙手快速揉搓,直到拌勻為止,倒出備用。
2.4.1 玉米的需肥量 玉米施肥的增產效果取決于土壤類型、基礎肥力、播種季節(jié)、產量水平、品種特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肥料種類、配比與施肥技術。
玉米對氮、磷、鉀的吸收總量隨產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在多數情況下,玉米一生中吸收的主要養(yǎng)分以氮為最多,鉀次之,磷最少。一般正常生產水平下,每667m2甜、糯玉米可施有機肥2000~3500kg、氮肥尿素20~30kg、磷肥過磷酸鈣40~50kg或磷酸二銨10~15kg、鉀肥氯化鉀10~15kg、硫酸鋅1kg。若選用復合肥,也可據此估算。
目前南方地區(qū)施用的肥料種類主要有腐熟農家肥、尿素、碳酸氫銨、硫酸銨、氯化銨、過磷酸鈣、鈣鎂磷肥、氯化鉀、硫酸鉀、草木灰及復合肥等。有些農戶采用底肥或拔節(jié)肥“一炮轟”的施肥方式容易造成植株早期生長過快、抗倒能力差,后期脫肥、早衰。
2.4.2 施肥注意事項 南方地區(qū)雨水多,土質瘠薄,保水保肥力差,加之大部分地區(qū)常發(fā)生季節(jié)性春、夏或秋旱,在施肥上應注意分次追氮,并以肥促根,以磷促根,以肥調水,提高玉米吸水、保水功能,達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目的。
與普通玉米相比,甜、糯鮮食玉米生育期短,前期生長發(fā)育快,因此,要側重施基肥和種肥,提早追肥;甜、糯玉米苗期長勢不及普通玉米強,整個生育期宜促不宜控。此外,施用農家肥和適當增施磷鉀肥,有助于改善甜、糯玉米的品質。
2.4.3 施肥原則 一是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二是氮、磷、鉀平衡。先按目標產量定氮,再按比例配磷、鉀肥。應根據目標產量來決定肥料的種類和數量。三是微量元素平衡。遵循作物需肥規(guī)律和土壤養(yǎng)分情況,采取缺啥補啥的原則。在肥料運籌上,應遵循施足基肥、適量種肥、輕施苗肥、巧施拔節(jié)肥、重施穗肥的原則。施肥量和肥料種類可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地力、不同季節(jié)、不同苗情適當調整。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按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執(zhí)行,應以有機肥為主,并結合施用無機肥;不能施用工業(yè)廢棄物、城市垃圾及污泥;不能施用未經發(fā)酵腐熟、未達無公害化處理和重金屬超標的有機肥料。
鮮食玉米因生育期短,需肥時間集中,氮肥分配一般采用底肥占20%~30%,拔節(jié)肥(苗肥)占30%~40%,攻苞肥(穗肥)占30%~40%,壯粒肥占0%~5%。在施用基肥的基礎上,追肥宜于拔節(jié)期和大喇叭口期進行2次。由于鮮穗采收,一般少施或不施粒肥。若地力基礎較低,或沒有施基肥、種肥的,可采用“前重中輕”分配方式,即拔節(jié)期追肥量占總追肥量的60%左右,大喇叭口期占40%左右;若土壤較肥或施了基肥、種肥的,宜采用“前輕中重”的分配方法,即拔節(jié)期追肥占40%左右,大喇叭口期占60%。
2.4.4 肥料的施用量及施用方法要合理 追肥時應注意改表土撒施為溝施或穴施;施肥與自然降雨或灌溉結合,提高肥效。通過增施有機肥、巧施氮肥和平衡施肥,控制鮮食玉米硝酸鹽的過多積累。氮肥分次追施,收獲前25d左右停止施氮肥。
2.4.5 水分管理 玉米不同生育時期對水分的要求不同,整個生育期內,水分的消耗與土壤、氣候條件和栽培技術有很大的關系。播種時,良好的土壤墑情是實現苗全、苗齊、苗壯、苗勻的保證。若土壤墑情不足或不勻進行播種,勢必造成缺苗斷壟,或幼苗大小參差不齊,弱小株多,空稈率高。玉米播種適宜的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65%~75%,若低于65%,必須造墑后播種。玉米苗期較耐旱,保證土壤持水量50%~60%,拔節(jié)后土壤持水量應上升到70%左右。抽雄前10d進入對水分最敏感時期,如此時遇到“卡脖旱”,會嚴重影響玉米穗行數和行粒數。灌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維持葉片的正常功能期,促進粒重增加,干旱缺水會造成禿頂缺粒及粒重降低,因此,播種后至苗期,以濕潤為主,過干、過濕均不利于出苗及幼苗的生長。煉苗期,保持干濕交替狀態(tài)。甜玉米種子糖分多、淀粉少,播后灌水易造成爛種,可考慮3~4葉后澆水;抽雄前后與灌漿期是甜、糯玉米需水關鍵期,務必滿足要求,該階段應保持土壤濕潤;收獲前幾天,適當控水,以提高品質。冬種玉米在低溫來臨前,灌一次水,有利于防止霜凍,增加植株抗寒能力。
甜、糯玉米喜濕潤怕澇漬。南方地區(qū)雨水較多,特別是夏秋季節(jié),為防止玉米受澇,應在地塊四周挖好排水溝,并注意清溝。如遇臺風暴雨,要及時排水、扶倒,以減少損失。
2.4.6 播種期病蟲管理 對地下害蟲常發(fā)生為害的地塊除采取種子包衣外,可在起壟時撒施毒土或播種時施用殺蟲劑:如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g對水1~2kg加細土25~30kg拌勻后順壟條施,或用40%毒死蜱乳油150~180g/667m2隨播種時澆水一起澆入。
玉米從種到收大致經歷三個時期:苗期、穗期、花粒期。玉米的苗期是指玉米出苗至拔節(jié)前的一段時期。苗期是決定每hm2株數,并為穗大粒多打基礎的關鍵時期。
穗期是根、莖、葉營養(yǎng)器官旺盛生長,雌雄穗分化發(fā)育,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并進,是玉米一生中生長最快,也是地上部干物質增長最快的時期。穗期是決定穗數和粒數的重要時期,科學的田間管理可以控制植株營養(yǎng)生長,使其不過旺,促進莖稈粗壯和果穗發(fā)育,爭取穗大粒多?;F谑侵赣衩讖某樾坶_花至果穗灌漿成熟的時期,是決定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粒重的關鍵時期,管理到位能防止莖早衰,促進開花授粉、灌漿,提高結實粒數和粒重。
為害玉米的地上害蟲主要有玉米螟、蚜蟲、玉米旋心蟲等,為害程度不盡相同。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主要防治方法有:(1)農業(yè)防治:通過翻地處理越冬寄主,降低蟲源基數,減少越冬蟲量。(2)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蟲卵。(3)物理防治:利用燈光誘殺成蟲。(4)化學防治:用菊酯類殺蟲劑進行田間噴霧或用顆粒劑可有效防治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