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鑫宇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古老而鮮活的地域文化記憶,是在時間的長河中積淀下來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活化石”。但經過長時間的沖刷,這些口授相傳的非遺正逐漸式微,有的甚至瀕臨失傳或消亡。
對于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員穆天釗而言,保護非遺已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一種擔當,一種情懷。今年剛滿30歲的穆天釗雖然才入行幾年,但談論起非遺來,他可謂是如數(shù)家珍。
“現(xiàn)在不保護,以后就沒了”
今年3月,接到四川評書表演藝術家、傳統(tǒng)四川評書代表性傳承人羅世忠老師病逝的消息時,穆天釗心里很難受?!傲_老師在醫(yī)院的最后一段時間還讓我們來做金錢板的搶救性記錄?!蹦绿灬摶貞洠骸澳菚r,羅老師整個人已經瘦脫相了,坐著說兩三分鐘的話就得躺下,但他告訴我,他想在病床上作口述,現(xiàn)在唱不出來了,想講出來,能講多少算多少……”
談到這段經歷時,穆天釗言語中有些哽咽,“羅老師去世前最掛念的仍然是金錢板的傳承”。這對穆天釗觸動很大,“作好金錢板搶救性記錄可能是對羅老師在天之靈最大的安慰”。為此,除了將羅世忠生前的演出記錄整理保存外,穆天釗還協(xié)調攝制組從羅世忠的家人、朋友、工作場所等地側面收集資料……
非遺是以人為核心的,傳承人的離去對非遺保護來說是最大的遺憾,或許某個百年遺存的文化形態(tài)也就因此人亡藝絕。為了挽救這一局面,開展非遺項目搶救性記錄迫在眉睫,而穆天釗正在挑起重擔,對非遺工作作搶救性保護。
“5尺布帳一張嘴,道盡世間百態(tài)?!北环Q為四川相書“活化石”的魯國華能在演出時僅憑一張嘴和幾件簡單的道具,運用口技模擬人言鳥語,扮演各種角色,使帳外聆聽的觀眾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作為四川相書代表人物之一,魯國華先生曾在中南海演出,但現(xiàn)在這門技藝只有他一個傳承人了。
“我們近半年都在做這個項目的搶救性記錄?!蹦绿灬撜f,如今魯先生已經70多歲了,他一輩子都在講相書,很想把它傳承下去。為此,穆天釗帶領團隊一直在記錄魯先生演出的節(jié)目,并通過口述史訪談錄制其個人成長、學藝經歷、傳承教學的內容等,并與上級部門一直在尋找能跟隨魯先生學藝之人。
“有些東西現(xiàn)在不保護,以后就真的沒了?!睘榇?,穆天釗主動深入非遺項目所在地區(qū),了解項目傳承保護現(xiàn)狀以及面臨的困難,帶領專業(yè)團隊針對瀕危非遺項目開展搶救性記錄。五年來,累計完成52個項目、70余名傳承人的資料收集工作,工作成績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前列。
“創(chuàng)造需求才是最好的保護”
成都市非遺資源豐厚,但同全國大多數(shù)的非遺項目一樣,都存在著產品形態(tài)單一、傳播效果不佳、與現(xiàn)代生活脫節(jié)等問題?!胺沁z在現(xiàn)代生活中很重要,它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未來對人們的文化生活會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但需要對它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使其與當代人的需求相關聯(lián)?!蹦绿灬撜務摰?。
位于崇州市的道明鎮(zhèn)自古以來就是產竹之鄉(xiāng),其竹編工藝也在幾年前成為國家級非遺。然而,編竹筐、花籃等附加值較低的產品,不僅無法促進工匠們增收,也令這門手工藝的傳承面臨困境。
“傳承人在技術上是不愁的,缺的是設計?!倍喾搅私馇闆r后的穆天釗總結道,讓傳承人來養(yǎng)一個設計團隊不太現(xiàn)實,為此,他也在嘗試作一些探索。去年,在成都市文旅局非遺處和非遺中心的領導下,穆天釗牽頭完成了中央美術學院駐四川成都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竹藤編創(chuàng)意設計、竹材料研發(fā)工作,完成竹藤編創(chuàng)意設計新產品16件,推動成都傳統(tǒng)工藝振興。
“工作站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設計難問題?!蹦绿灬撜f,高校出設計,傳承人出手藝的建站模式使傳統(tǒng)手工藝得到了很大突破,非遺也在創(chuàng)造需求的過程中得到了保護與發(fā)揚。
此外,對于非遺保護中很容易被大家忽視的民間文學,穆天釗及所在團隊也在積極擴大其傳播途徑。“現(xiàn)在的小孩子從小接觸的都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童話,反而對本土的一些故事很陌生?!蹦绿灬摳袊@,因為缺乏了解的途徑,即使青少年們對本土故事感興趣,也無從下手,所以要給其“創(chuàng)造需求”。
近年來,穆天釗牽頭完成“傳承文脈·成都民間文學創(chuàng)新推廣項目”,首次將成都民間文學故事以現(xiàn)代繪本的形式呈現(xiàn),將“望娘灘”“洛帶阿斗傳說”繪本化并公開出版,加深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了解,促進其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
擴大非遺傳播“朋友圈”
成都是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以川劇為代表的川戲、以郫縣豆瓣為代表的川菜、以水井坊為代表的川酒、以茉莉花茶為代表的川茶充分彰顯了成都人民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這些不僅成了成都人民舒適安逸幸福生活的代名詞,也逐步成為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品牌。
而這些非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背后離不開非遺保護者在背后所作的努力,穆天釗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我們要充分利用非遺節(jié)來向世界展示我們中國的非遺、我們成都的非遺?!痹谀绿灬摽磥?,非遺節(jié)這一開放性平臺能全面生動地詮釋中國非遺魅力和保護成果。2017年,在參與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期間,穆天釗作為策展人完成了“中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展”“非遺創(chuàng)意設計作品展”等五個大型展覽,累計展陳面積8000余平方米,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觀眾,擴大了非遺傳播的“朋友圈”。如今,穆天釗正在忙著籌備第七屆非遺節(jié),他也將持續(xù)致力于推動非遺的發(fā)展與傳播。
此外,穆天釗還積極組織本地傳統(tǒng)工藝企業(yè)及傳承人參加非遺國內外展示展銷活動,使非遺展示融入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讓非遺產品以國際化的品質走向世界。非遺傳承發(fā)展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而穆天釗正在探索中不斷前行。(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