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錢 珊,紀丹婷,邵彭霞,陳 曦,章代亮,李書娟,鐘建國
(核工業(yè)416醫(yī)院,四川 成都 621000)
面神經炎(Facial Neuritis)俗稱面癱,屬于針灸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人群以青年人多見,病程預后因人而異。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現(xiàn)代研究認為由于面神經痙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不能營養(yǎng)該處肌肉及組織而致[1]。本病發(fā)病特點為突然一側面部發(fā)病,臨床常表現(xiàn)為病側面部肌肉麻木甚至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病側不能蹙眉、鼓腮、吹口哨及眼瞼完全閉合等。臨床常規(guī)治療以針灸療法為主,但療效因人而異,總有效率有待提高。天灸療法最早見于宋代《針灸資生經》,其運用非常廣泛,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過敏性鼻炎療效顯著[2],在面癱方面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及理想的效果。閃罐法作為外治法,具有操作方便、無創(chuàng)傷的優(yōu)勢,且閃罐的散寒效果非常適合多數風寒入侵所致的面癱[3],臨床效果較佳。本研究通過觀察50例天灸聯(lián)合閃罐治療非急性期面神經炎患者,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隨機對照法,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非急性期面神經炎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0例。入選者均為非急性病程期,面神經基礎評分介于14~22分,患者知情同意,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參考《神經內科疾病診療指南》[4]:①感冒受涼史;②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氣或吹口哨時漏氣;③可伴有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等其他感覺障礙;④病程超過1周;⑤無其它神經系統(tǒng)局灶體征。
①病程1周以內;②惡性腫瘤或其他臟器功能不全疾病患者;③精神病患者;④面部皮膚破損或感染的患者;⑤其他疾病導致的中樞性面癱或周圍性面癱。
①未接受治療或中途要求退出者;②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者;③受試者依從性差,不配合者。
1.5.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針刺,主穴取翳風、合谷、風池、地倉、頰車、陽白、太陽、下關、顴髎和迎香;配穴偏歷、攢竹、大椎、足三里、天柱及承漿;其他兼證隨癥取穴。淺刺頭面部穴位10.00~16.67 mm,平補平瀉;提插法瀉合谷、大椎,直刺33.33 mm;地倉透刺頰車;隔5 min行針1次,留針25 min,針灸5天休息2天,共治療8周。
1.5.2 治療組 給予天灸和閃罐治療。天灸取穴:采用主穴及病側疼痛敏感點相結合。主穴為太陽、頰車及下關穴,常見的疼痛敏感點有顴髎、迎香外0.5~1寸、攢竹上1寸、陽白上1寸、頰車與地倉之間等[5]。閃罐取穴:陽白、頰車、地倉、顴髎、翳風和下關穴;閃罐部位為患側額頭至面頰部;翳風穴閃罐后留罐。
天灸法:我院采用的外敷藥物為生白芥子、斑蝥各15 g,每穴外敷約0.05 g。將藥物搗成藥泥,置于醫(yī)用膠布中心,每丸如麥粒大小,貼敷穴位及疼痛敏感點上,半小時揭去。穴位皮膚漸見水泡,1 h后以三棱針刺破水泡,流出泡液,剪去皮,以生理鹽水沖洗,用無菌紗布外敷1天,避免感染。結痂期間應注意局部清潔,防止發(fā)生感染,每周1次,共治療8周。
閃罐法:采用穴位與患側部位相結合,患側面部按自上而下的順序,先是額部,再到面部,然后是頰部,最后是下頜部。閃火后快速吸拔、取罐,反復操作直至局部皮膚紅暈為度。并在上述穴位上多閃扣5次。每次操作時間約5 min,對于耳后疼痛的患者,可以在耳后乳突區(qū)閃罐后留罐5 min,每周治療5次,共治療8周。
參考日本制定的《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進行評定[6]。從額紋數量、能否輕閉眼、鼓腮時是否漏氣、鼻唇溝長度、人中溝位置、能否吹口哨、口角有無歪斜及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8個方面評分,正常4分、稍微麻痹2分、嚴重麻痹0分。評分方法為累計上述指標積分,病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評價標準為:輕度:累計積分<22分者;中度:14分≤累計積分≤22分者;重度:累計積分<14分者。
采用醫(yī)用遠紅外熱像變化儀測量兩組患者健側及患側頭面部測溫區(qū)遠紅外熱像的溫度,并計算其溫度差,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血清IgE水平: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后采集早晨空腹抽取患者2 mL肘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患者血清中IgE水平。
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眼瞼閉合良好,面肌功能恢復;好轉:額紋恢復,上下眼瞼閉合力量偏弱,哭笑時可見患側輕度口角下垂,面部肌群收縮運動稍差;未愈:治療前后癥狀沒有明顯改變,沒有達到治療效果[7]。
兩組治療前面神經功能評分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較治療前均升高(P<0.05),且治療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的變化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紅外熱像溫度差比較,對照組顯著高于治療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說明兩組間療效有顯著差異。見表3。
組別例數內眥區(qū)面頰區(qū)眶上區(qū)額區(qū)舌區(qū)對照組500.258±0.0240.145±0.0340.192±0.0260.156±0.0120.138±0.038治療組500.092±0.026#0.109±0.054#0.117±0.015#0.088±0.045#0.079±0.041#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8.0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gE水平顯著降低(P<0.05);并且治療組血清IgE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E水平對比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面癱在中醫(yī)學中屬于“口僻”范疇,多認為是素體虛弱、外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遲緩不收而發(fā)為口眼歪斜?!鹅`樞·百病始生》曰:“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fā)入,入則抵深”?!吨T病源候論》曰:“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喎僻,言語不正”。頭為諸陽之會,患者陽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因而風邪乘虛侵襲,直中皮毛,因正虛邪實而病程纏綿難愈?,F(xiàn)代研究認為,寒冷、病毒感染以及機體應激狀態(tài)引起面部小血管痙攣、供血障礙[8],面神經水腫進而影響其傳導功能,病理改變?yōu)樯窠泝葔喊l(fā)生變化。研究發(fā)現(xiàn),面神經內壓在神經損傷后1周末達到高峰,為正常的4~5倍[9]。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為活血化瘀、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對癥支持治療,中醫(yī)常規(guī)治療不光采用中藥內服,針灸治療也療效顯著[10-11],故臨床應用廣泛。針刺治療作為面癱的常規(guī)療法[12-14],雖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仍然有不足之處,例如針刺方法、針刺深度、穴位的選擇以及針刺作為微創(chuàng)手段是否存在后遺癥等問題。故本研究選擇觀察天灸聯(lián)合閃罐療法治療非急性期面神經炎。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評分明顯升高,與治療前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且治療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的變化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同樣存在明顯差異(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治療后遠紅外熱像溫度差明顯下降(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說明患者面部神經障礙癥狀得以緩解,且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治療。天灸療法又稱為發(fā)泡療法,是利用藥物對皮膚的刺激性引起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甚至發(fā)泡,形如灸瘡?!鹅`樞·經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馳縱,緩不勝收,故僻”。在皮部療以天灸,通過孫絡、腧穴,激發(fā)經絡之氣,調整經絡的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使氣血和調、經筋得濡以扶正祛邪。面部閃罐療法具有祛風散寒、通經活絡之效,又有祛瘀生新、補虛瀉實之功?!侗静菥V目拾遺》曰:“罐得火氣合于內……罐中氣水出,風寒盡出”[15]。其治療目的是利用火罐溫熱助陽、透達經絡,祛除風寒邪氣,運行經絡氣血。通過扶陽散寒、暢通經絡系統(tǒng)來引導周身營衛(wèi)之氣各司其職、鼓動氣血、平衡陰陽、強健臟腑。氣血充盈,正氣來復,機體自然擊邪外出而疾病治愈。兩者聯(lián)合,更能調經絡、通氣血、平陰陽[16]。目前大多臨床研究為單純天灸療法或者閃罐結合針刺治療面癱,鮮有天灸聯(lián)合閃罐療法的報道。天灸聯(lián)合閃罐治療面癱是臨床綜合運用的干預措施,優(yōu)于單純針刺治療,能有效的提高治愈率,縮短療程,降低后遺癥,改善生活質量,提升舒適感,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