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岷
不得不說,司馬光“下手”不是一般的狠。宋神宗駕崩后,司馬光主持朝政,他出手兇猛,一下子就廢除了一多半的新法,但還有“四害”未除。這“四害”就是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內(nèi)容——青苗法、差役法、將官法、與西夏重新議和。
如果說司馬光廢除將官法還有情可原,那么在“與西夏重新議和”的問題上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原來,為了與西夏和好,他想把王安石用無數(shù)將士鮮血換來并苦心經(jīng)營多年的河湟地區(qū)送給西夏,以示誠意。
此令一出,群臣都懵了,苦苦相勸, “割讓土地,事關(guān)重大,我等無權(quán)決議。就算要割讓土地,也應(yīng)該找個專業(yè)人士問一問。若那些土地真的沒用,再割讓不遲。”司馬光一聽,言之有理,于是請來了久居西北的將領(lǐng)張路。
史料記載,張路聽說司馬光要割讓河湟一帶后,徹底瘋了,抱著地圖就來找他。看完地圖,司馬光恍然大悟,再也不提此事, “與西夏重新議和”也只能尋找其他途徑解決了。
司馬光連地圖都沒看過,就敢如此大放厥詞地要放棄土地,真不知道他到底是哪里來的勇氣。只能說此時的司馬光為了廢除新法,已經(jīng)喪失了基本的判斷能力。
不久,西夏的大梁太后病逝,惠帝李秉常再次親政。李秉常是個堅定的“鴿派”,根本不想與宋朝開戰(zhàn),便主動示好,請求休戰(zhàn)。得知敵人“服軟”,司馬光甚是高興,與西夏重新和好。雖然這種和平僅僅延續(xù)了七年,但不管怎樣,司馬光眼中的“四害”算是解決掉一個。
至此,廢除差役法和青苗法也要被提上日程了。然而,司馬光驚訝地發(fā)現(xiàn),廢除這兩法要難得多,因為有個人始終跟自己唱反調(diào),那就是剛剛回朝的蘇軾。
經(jīng)過了民間的“洗禮”,蘇軾已經(jīng)從當(dāng)年那個不解民情的官員蛻變成體貼百姓的好官,他認(rèn)為差役法利國利民,于是全力反對廢除,且常調(diào)侃司馬光, “您這么做,就像兩個鱉互踢一樣?!彼抉R光不懂其意,問:“兩個鱉不能互踢嗎?”蘇軾回答: “就是不能互踢?。 敝链?,司馬光才明白,蘇軾是把自己這番舉動嘲諷為兩個短腿互踢的土鱉,看著挺用力,實際根本踢不著對方。
司馬光大怒,跟蘇軾爭論起來。蘇軾嘆了口氣,說起當(dāng)年的事。宋英宗時期,為了對抗西夏大軍,宰相韓琦建議在陜西一代征召百姓,刺字為軍,讓他們開赴前線,與敵人作戰(zhàn)。司馬光強烈反對,因為這些士兵沒有訓(xùn)練過,就是一群炮灰??身n琦一意孤行,結(jié)果軍隊死傷無數(shù),還助長了西夏的囂張氣焰。蘇軾說得口干舌燥,司馬光就是鐵了心,非要廢除差役法。蘇軾氣極了,下朝回家后大罵: “司馬牛!司馬牛!這個司馬光真是一頭倔牛!”
雖然蘇軾為司馬光起了外號,但也沒改變什么。司馬光還是力排眾議,廢除了差役法。消息傳到江寧府,王安石在確認(rèn)無誤后,無奈道: “此法一罷,天下事尚可為乎?尚可為乎?”說完氣得往床上一躺,不吃不喝。沒過多久,王安石在悲憤交加中不甘心地閉上了雙眼,就此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