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淼 文琳 李雙
摘要:文章全面介紹了2018年國外空空導彈最新發(fā)展情況, 重點論述了美國的AIM-9X、 AIM-120、 小型先進能力導彈(SACM)、 微型自衛(wèi)彈藥(MSDM)、 “空中主宰”空空武器和遠程交戰(zhàn)武器, 歐洲的MICA NG和“流星”, 俄羅斯的R-37, 印度的“阿斯特拉”, 南非的A-Darter等空空導彈最新研制進展和試驗情況, 最后總結空空導彈的最新發(fā)展特點。
關鍵詞:空空導彈; AIM-9X; AIM-120; SACM; MSDM; “空中主宰”空空武器; LREW; MICA NG; “流星”導彈; R-37; “阿斯特拉”導彈; A-Darter空空導彈
中圖分類號: TJ76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5048(2019)03-0001-09[SQ0]
空空導彈必須不斷地發(fā)展變化, 才能協(xié)助作戰(zhàn)平臺以最小的損失完成未來復雜空戰(zhàn)環(huán)境下的作戰(zhàn)任務[1]。 本文對2018年各國空空導彈發(fā)展情況進行了詳細論述。
1國外空空導彈的最新進展
1.1美國的空空導彈
1.1.1AIM-9X導彈
截至2017財年, AIM-9X BlockⅡ項目的撥款已達到16.9億美元, 未來還計劃投入資金18.9億美元, 共采購AIM-9X BlockⅡ/Ⅱ+導彈6 000枚, 其中海軍2 648枚, 空軍3 352枚。 除美國外, 已有18個國家購買了AIM-9X BlockⅡ?qū)棧?數(shù)量超過1 500枚。[2]
2018財年和2019財年投入經(jīng)費5.9億美元, 其中研究、 發(fā)展、 試驗與鑒定費用為1.552億美元, 采購經(jīng)費為4.047億美元, 購買AIM-9X BlockⅡ/Ⅱ+導彈943枚。[3]
AIM-9X BlockⅡ?qū)椀母倪M工作包括重新設計、 研發(fā)和集成陳舊的組件, 實施降低成本的舉措, 增強鈍感彈藥性能, 逐步改進作戰(zhàn)飛行軟件以充分發(fā)揮導彈的性能, 以及進行預防攻擊和網(wǎng)絡安全技術方面的改進。 計劃將重新設計的控制伺服系統(tǒng)(CAS)電池安裝在AIM-9X BlockⅡ+導彈上, 并將其納入第17批次(2017財年)生產(chǎn)導彈中; 然后完成導彈軟件改進(v 9.4版本)并將其應用到第19批(2019財年)和之前的導彈中; 最后在第20批次(2020財年)生產(chǎn)導彈中安裝重新設計的慣性測量裝置、 頭罩和制導裝置處理器。
美國海軍AIM-9X BlockⅡ?qū)棔r間表如圖1所示。 圖1中, FRP為大批量生產(chǎn); QTY為數(shù)量; USAF IOC為美國空軍初始作戰(zhàn)能力; OFS為作戰(zhàn)飛行軟件; PDR為初步設計評審; CDR為關鍵設計評審;
ECP為工程更改建議; DT/IT-D1為v 9.4版本的研制/集成試驗; v 9.4/OT-D1為v 9.4版本的作戰(zhàn)試驗。
2018財年發(fā)布的v 9.317軟件解決了BlockⅡ?qū)椗cF-22戰(zhàn)斗機集成試驗期間發(fā)現(xiàn)的缺陷問題。 由于BlockⅡ+導彈在生產(chǎn)中出現(xiàn)了可靠性問題, 第17批次硬件工程更改建議(ECP)延長了3個月, 與飛機集成也有所拖延。[4]
美國國防部作戰(zhàn)試驗與鑒定(DOT & E)主任在2017財年年度報告中表示, F-35A戰(zhàn)斗機的AF-1試驗機已經(jīng)完成了8次AIM-9X武器分離試驗中的4次; F-35C戰(zhàn)斗機繼續(xù)開展AIM-9X導彈(外部掛載)的分離試驗, 并對重新設計的用于掛載AIM-9X導彈外部掛架的外側機翼結構進行載荷試驗。
2018年4月11日, 美國海軍F-35C戰(zhàn)斗機的CF-2試驗機攜帶GBU-31聯(lián)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和AIM-9X導彈, 完成收集載荷數(shù)據(jù)的任務, 為將Block 3F交付部隊掃清了道路。[5-6]
1.1.2AIM-120先進中距空空導彈
經(jīng)過幾十年的設計、 升級、 測試和生產(chǎn), AIM-120導彈不僅可機載發(fā)射, 也是NASAMS防空系統(tǒng)的基線導彈, 其高可靠性和通用性滿足了多種作戰(zhàn)需求。 AIM-120C-5/-7導彈已集成在F-35戰(zhàn)斗機上, 并在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的F-35B上實現(xiàn)初始作戰(zhàn)能力, 是目前唯一符合F-35戰(zhàn)斗機的空空導彈。
截止2017財年, AIM-120導彈項目已投入資金142.9億美元, 預計2018財年后五年投入資金21.4億美元, 共為美軍購買導彈17 312枚。 2018財年和2019財年投入資金12.464億美元, 其中研究、 發(fā)展、 試驗與鑒定費用為1.8億美元, 采購費用為10.542億美元, 購買AIM-120D導彈688枚。[7]
2017年4月, 裝有SIP-1(增量1)軟件的AIM-120D導彈在美國空軍和海軍服役。 2018財年完成AIM-120D導彈SIP-2(增量2)功能配置檢查(FCA)并啟動作戰(zhàn)試驗, 開展SIP-3(增量3)工程和制造研發(fā)(EMD)階段的系留試驗及關鍵設計評審(CDR)。 2019財年計劃完成SIP-2作戰(zhàn)試驗, 繼續(xù)SIP-3 EMD的研制試驗(DT), 開展SIP-4技術成熟和風險降低(TMRR)工作并進行系統(tǒng)需求評審。
2017財年完成AIM-120C-7導彈的先進電子保護改進項目(AEPIP)的Tape 1作戰(zhàn)試驗(OT), 將Tape 1改進應用到AIM-120C-7導彈中, 2018財年完成Tape 2實彈發(fā)射試驗, 并將Tape 2應用到AIM-120C-7導彈中。
美軍正在積極開展AIM-120導彈與F-35戰(zhàn)斗機的作戰(zhàn)鑒定工作。 聯(lián)合攻擊戰(zhàn)斗機作戰(zhàn)試驗團隊(JOTT)與空軍第53聯(lián)隊, 以及海軍陸戰(zhàn)隊VMX-1作戰(zhàn)試驗飛行部隊一起, 在埃格林空軍基地對F-35A和F-35B戰(zhàn)斗機在典型作戰(zhàn)場景中發(fā)現(xiàn)、 識別、 跟蹤以及與敵方飛機交戰(zhàn)的能力進行評估, 并對AIM-120導彈的殺傷能力予以驗證。 試驗中, 空軍使用了6架配置IOC Block 3iR6.01任務系統(tǒng)軟件的F-35A戰(zhàn)斗機, 海軍陸戰(zhàn)隊使用了3架配置IOC Block 2BS5.3任務系統(tǒng)軟件的F-35B戰(zhàn)斗機。 這兩個版本的任務系統(tǒng)軟件分別于2016年5月和8月在美國空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服役。
兩組試驗隊在海灣試驗和訓練靶場共使用6枚AIM-120導彈對抗了全比例和縮比例無人機目標以模擬作戰(zhàn)布局和飛行剖面。 發(fā)射試驗滿足了DOT & E制定的JOTT試驗要求。 試驗隊用6枚導彈進行了5次作戰(zhàn)試驗, 海軍陸戰(zhàn)隊用其中的1枚導彈對抗1架F-35B戰(zhàn)斗機戰(zhàn)術研究所需的特殊目標剖面。 評估顯示F-35戰(zhàn)斗機在Block 2B和Block 3i配置中使用AIM-120導彈仍存在一些問題, 如測試團隊發(fā)現(xiàn)的導彈集成問題, 飛行員發(fā)現(xiàn)的控制和顯示缺陷問題, 項目小組發(fā)現(xiàn)的離線任務規(guī)劃有效性和情況報告系統(tǒng)及時性的問題。[5]
美軍是AIM-120D導彈的最大用戶, 計劃2019~2023財年購買導彈3 005枚。 AIM-120導彈每年最多可生產(chǎn)960枚, 受到處理器更換計劃(PRP)導彈零部件限制以及“外形、 接口和器件換新”(F3R)項目工作延遲的影響, 為了確保F3R設計順利投入生產(chǎn), 美軍將2019財年導彈的生產(chǎn)數(shù)量調(diào)整為571枚, 其中210枚為對外銷售導彈。[9]
2017年11月1日, 加拿大購買32枚AIM-120D導彈和18枚AMRAAM系留訓練彈(CATM)以裝備其F/A-18戰(zhàn)機, 價值1.4億美元[10]; 2017年11月28日, 波蘭購買150枚AIM-120C-7導彈, 價值2.5億美元[11]; 2018年7月10日, 英國購買200枚AIM-120D導彈, 價值6.5億美元[12]; 丹麥購買28枚AIM-120C-7導彈, 價值9 000萬美元[13]。
1.1.3美國下一代空空武器研究項目
目前美國披露的下一代空空導彈項目主要有小型先進能力導彈(SACM)、 微型自衛(wèi)彈藥(MSDM)、 “空中主宰”空空武器(Air Dominance AirtoAir Weapon)和遠程交戰(zhàn)武器 (Long Range Engagement Weapon, LREW)。
(1)? 小型先進能力導彈(SACM)/微型自衛(wèi)彈藥(MSDM)
2017年3月美國空軍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 目前美國在第五代戰(zhàn)機使用的都是傳統(tǒng)導彈, 在小型先進能力導彈(SACM)和替代性攻擊武器(SiAW)等計劃的投資, 對于實現(xiàn)美國空軍新一代戰(zhàn)斗機的全部潛力, 確保美軍在未來的空中優(yōu)勢至關重要。 SACM是一種小型、 經(jīng)濟可承受、 掛載密度高的空空導彈, 可最大限度地提高PCA(突防式制空)能力。? 美國空軍計劃在2021財年完成SACM和MSDM演示驗證工作。[14]圖2所示為空空和空地導彈演示驗證項目路線圖。
作為美國最重要智庫之一的美國企業(yè)研究院在2017年10月發(fā)布了《修復和重建》報告。報告建議, 對于近距空空導彈, 除了要增大AIM-9X的年度采購量以匹配不斷增長的F-35戰(zhàn)斗機數(shù)量外, 還要為空軍研究實驗室開展的用以改善裝載量的下一代近距空空導彈(如SACM計劃), 以及使戰(zhàn)術飛機能夠打擊來襲空空導彈(如MSDM)的項目投入更多的資金。 建議2018~2022財年增加經(jīng)費11億美元, 恢復AIM-9X采購速率并研制新型近距空空導彈(SACM/MSDM); 追加資金2.35億美元, 增購100枚AIM-120導彈并開展后續(xù)型超視距空空導彈研制工作。[15]
(2) “空中主宰”空空武器
美國國防部2018財年在“空中主宰”空空武器項目的投資為100.3萬美元, 開展2030+空中優(yōu)勢備選概念研究工作, 包括作戰(zhàn)分析、 威脅研究、 技術選擇評估, 以確定2030年和以后能夠改善持久性、 生存能力、 毀傷能力、 連接性、 協(xié)同作戰(zhàn)和經(jīng)濟可承受性的作戰(zhàn)概念和技術。 承包商負責開展分析和概念研究工作。 下一代“空中主宰”空空武器采辦策略是自上而下的多領域能力研發(fā)的計劃, 跨部門的團隊將開展分析和演示驗證, 試驗備選概念和技術的作戰(zhàn)價值, 為當前和未來空中優(yōu)勢能力的差距提供解決方案。 計劃在2019財年投資1 114.7萬美元。 項目的進度安排是: 2018財年1~3季度開展備選方案的分析工作, 2018~2022財年開展概念探索、 集成研究和技術風險降低工作。[16]
(3) 遠程交戰(zhàn)武器(LREW)
美國國防部恰克·珀金斯博士在2018年“原型——敏捷、 創(chuàng)新和經(jīng)濟可承受的道路”報告中對“新興能力和原型”計劃進行了探討, 指出該計劃的研究和工程研制可以在經(jīng)濟可承受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技術驚喜, 在現(xiàn)有的軍事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新的能力, 降低美軍在當前和未來所面臨的軍事威脅。
“新興能力和原型”計劃旨在通過聯(lián)合能力技術演示驗證(JCTD)、 新興能力技術研發(fā)(ECTD)、 快速反應特殊計劃(QRSP)、 快速原型計劃(RPP)等7個項目的開展, 使聯(lián)合戰(zhàn)斗機具有“游戲規(guī)則改變者”的能力。 其中, ECTD項目就是開展聯(lián)合戰(zhàn)斗機的陸、 海、 空、 天前沿技術的風險降低技術原型和演示驗證。 遠程交戰(zhàn)武器(LREW)就是3個ECTD項目中的一個。[17]新興能力技術研發(fā)項目如圖3所示。
根據(jù)美國國防部2018年預算顯示, LREW在2017財年投入資金為768.6萬美元, 已完成了多用途遠程攔截導彈維持空中優(yōu)勢的可行性演示驗證所需的工程和設計工作。 LREW概念將現(xiàn)有導彈系統(tǒng)的成熟組件與新的創(chuàng)新技術相結合, 使整體性能獲得跨越式提升。 工作包括系統(tǒng)設計驗證、 風洞試驗、 工程評估和殺傷鏈調(diào)查分析, 以便為海軍和空軍未來的潛在計劃提供信息。 自2018財年起, LREW已轉(zhuǎn)到空軍進行進一步研發(fā)。[18]
1.1.4無人機載空空導彈
美國空軍曾經(jīng)將近距空空導彈掛裝到無人機上。 2002年12月, 一架裝備了“毒刺”導彈的“捕食者”無人機被伊拉克的米格-25戰(zhàn)斗機擊落。 這類無人機一般不裝備任何類型的雷達, 地基操作員幾乎沒有實時態(tài)勢感知能力, 只能通過機載光電傳感器看見影像。 沒有寬闊的視場和外圍的視野, 無人機操作員與機動的戰(zhàn)斗機進行交戰(zhàn)十分困難。 因此, 無人機要具備真正的空空作戰(zhàn)能力,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截獲、 跟蹤和成功攻擊空中目標。[19]
MQ-9“死神”無人機于2007年投入使用, 有6個掛點, 可攜帶682 kg武器。 目前能掛載16枚AGM-114P“海爾法”導彈, 2枚GBU-12“寶石路”Ⅱ激光制導炸彈和GBU-38“聯(lián)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 以及將這些武器混合掛裝。 迄今為止, “死神”無人機僅可用于執(zhí)行情報、 監(jiān)視與偵察以及(地面)打擊任務, 將空空作戰(zhàn)納入其任務范圍代表著其作戰(zhàn)能力的重大擴展。
2018年9月20日, 美國第432飛行中隊的指揮官朱利安·切特爾上校在華盛頓特區(qū)空軍協(xié)會的空中、 太空和網(wǎng)絡會議中證實, MQ-9“死神”在2017年11月的試驗中用一枚紅外空空導彈擊落了一架小型無人機。 MQ-9“死神”原有的Lynx多模雷達是一種合成孔徑雷達, 用于跟蹤陸地和海洋上的地面目標并提供地面成像, 但不能用于搜索其他飛機。 而最新版MTS-C在原有短波和中紅外長波傳感器基礎上增加了長波紅外線, 使傳感器能夠跟蹤“冷體”物體。 機組人員通過與操作區(qū)域內(nèi)的其他飛機和單位進行通信, 使用MTS-C瞄準飛機并指導無人機發(fā)射紅外制導武器。[20]2018年10月29日, 美國空軍證實成功完成MQ-9“死神”無人機發(fā)射AIM-92“毒刺”導彈打擊無人機目標的試驗。[21]
1.2歐洲的空空導彈
1.2.1“麥卡”(MICA)導彈
2018年7月, 法國國防部啟動了新一代“麥卡”(MICA NG)空空導彈項目, 以提升“幻影”2000和“陣風”戰(zhàn)斗機的中程攔截、 近距格斗和自我保護能力。 “麥卡”導彈將在2018~2030年陸續(xù)退役, 而MICA NG導彈將能夠應付各類威脅, 并且繼續(xù)保持空中優(yōu)勢。 MBDA公司還計劃開展垂直發(fā)射型MICA NG導彈(VL MICA NG)的研究, 與VL MICA導彈相比, 其射程將翻倍。
2018年11月, 法國國防采辦局授予MBDA公司MICA NG導彈的研發(fā)合同。 研制和交付MICA NG導彈567枚以裝備法國“陣風”戰(zhàn)斗機; 對已服役的300枚“麥卡”導彈進行升級, 確保其服役到2030年。 MICA NG導彈計劃于2026年開始交付。[22]
MICA NG導彈可選擇兩種不同的導引頭(紅外和雷達)以及兩種發(fā)射模式(軌道和彈射), 具有對付各種未來威脅的作戰(zhàn)能力, 包括低紅外電磁信號特征的目標、 無人機與小型飛機等非常規(guī)目標。 導彈將保留MICA導彈氣動力布局、 質(zhì)量和重心, 采用高靈敏度矩陣傳感器的新型紅外導引頭, 以及具有智能探測策略的AESA雷達導引頭; 減小電子元器件的體積以增加推進劑容量, 大幅度增大導彈的射程; 新型雙脈沖火箭發(fā)動機增加導彈飛行末端的推力, 提高導彈機動性和攔截遠程目標的能力; 加裝內(nèi)部傳感器, 對包括存貯和運輸過程在內(nèi)的有效壽命期間的導彈狀態(tài)實施全程監(jiān)控, 大幅度降低維護需求和成本。[23]
1.2.2“流星”導彈
2018年10月, 薩博公司成功完成了“鷹獅”E戰(zhàn)斗機首次掛載2枚“流星”導彈的飛行試驗, 是“鷹獅”E武器集成試驗的一部分, “流星”導彈將為“鷹獅”E戰(zhàn)斗機帶來極大的空中優(yōu)勢。[24]
2018年4月, 印度空軍宣布計劃為“光輝”輕型戰(zhàn)斗機(LCA)和蘇-30MKI戰(zhàn)斗機配備“流星”導彈以提升其作戰(zhàn)能力。 但2018年6月, MBDA公司通知印度, 不會在任何以色列或俄羅斯的飛機平臺上集成“流星”導彈。 “流星”導彈發(fā)射后需要機載雷達跟蹤對方戰(zhàn)斗機并通過雙向數(shù)據(jù)鏈將數(shù)據(jù)傳輸給導彈, 與敵機相距幾十公里時, 導引頭才會激活并鎖定目標。 這需要深度整合導彈與戰(zhàn)斗機機載雷達之間的共享源代碼。 “光輝”輕型戰(zhàn)斗機安裝的以色列Elta公司ELM-2052雷達和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 而蘇-30MKI戰(zhàn)斗機由俄羅斯制造, 這使得印度空軍為其戰(zhàn)斗機集成“流星”空空導彈計劃受挫。[25]
2018年3月5日, 韓國國防采辦項目管理局(DAPA)對外公布了一份18項符合補償貿(mào)易條件的武器采購項目清單。 計劃在2026年將“流星”導彈和“彩虹”-T導彈與韓國自主研發(fā)的KF-X未來戰(zhàn)斗機進行集成。 6月29日公布的KF-X戰(zhàn)斗機的初步設計圖顯示, 4枚“流星”導彈位于機身下方, 而2枚“彩虹”-T導彈安裝在翼尖的發(fā)射架上。[26]
1.3俄羅斯空空導彈
俄羅斯2018年1月12日發(fā)布的總統(tǒng)令顯示, 蘇-30SM正式進入俄羅斯空軍服役, 而R-77-1是蘇-30SM配裝的中距攔射武器, 是R-77的小幅改良型, 外形基本保持不變, 但比R-77更長更粗, 射程為110 km, 最大飛行馬赫數(shù)超過4, 可摧毀過載達12g的機動目標[27]。
K-77M是R-77導彈的改進型。 俄羅斯塔斯社2018年8月報道, 俄羅斯國防部已完成K-77M導彈的試驗。 K-77M采用了64單元的AESA雷達, 可有效鎖定敵機避免其逃脫。 K-77M采用傳統(tǒng)的舵面, 增強型雙脈沖發(fā)動機, 射程可達到193 km。 K-77ME是另一款與“流星”導彈概念相似的吸氣式?jīng)_壓導彈。[28]
K-37M空空導彈在R-37空空導彈基礎上研制, 采用正常式氣動布局, 重量500 kg, 配備了60 kg高爆破片戰(zhàn)斗部、 無線電近炸/觸發(fā)引信, 擁有大容量內(nèi)存和更高運算速度的新型微型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 導引頭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 射程達到300~400 km, 最大飛行馬赫數(shù)為6, 具備攻擊機動過載高達8g目標的能力。 俄羅斯國家杜馬航空工業(yè)專家委員會的古捷涅夫稱, 利用機載無線電設備, 蘇-57戰(zhàn)機能發(fā)現(xiàn)敘利亞作戰(zhàn)行動中同一空域的美國F-22和F-35戰(zhàn)斗機, K-37M的裝備將讓蘇-57如虎添翼, 可有效打擊美國的F-22等戰(zhàn)斗機以及預警機等防區(qū)外的目標。 2018年7月, 俄羅斯國防部宣布, K-37M導彈的測試已進入最終階段[29]。
1.4印度“阿斯特拉”空空導彈
印度“阿斯特拉”項目于2004年3月立項, 預算不足1.5億美元, 試驗完成時間從2013年2月延遲到2018年12月。 延遲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批次導引頭試驗的延遲, 以及技術問題導致的中期重新設計。 印度國防研究和發(fā)展組織(DRDO)積極采取補救措施, 采用并行工程方法開展關鍵部件的設計、 研發(fā)和制造。 DRDO稱未來“阿斯特拉”項目將擴展成高度國產(chǎn)化的全系列防空武器。
截止2017年12月, “阿斯特拉”導彈經(jīng)歷了5個階段的系留飛行試驗(超過80架次)和21次空中發(fā)射試驗。 2017年進行的系留飛行試驗(CFT)用來評估本土雷達導引頭性能和其電子對抗(ECCM)能力。 2017年9月進行的7次空中發(fā)射試驗成功對抗“女妖精”靶機, 包括多枚導彈交戰(zhàn)多個目標試驗、 戰(zhàn)斗部摧毀目標試驗, 以及覆蓋蘇-30超聲速包絡的發(fā)射試驗。 空中發(fā)射試驗證明導彈可以安全從蘇-30分離, 并在戰(zhàn)斗部殺傷半徑內(nèi)成功與目標交會。 發(fā)射試驗中使用的7枚“阿斯特拉”導彈采用了由DRDO的終端彈道研究實驗室制造的15 kg戰(zhàn)斗部。 其中2枚導彈經(jīng)過改裝, 采用DRDO Imarat研究中心(RCI)開發(fā)的Ku波段導引頭取代了原有俄羅斯瑪瑙設計局的9B1103M主動雷達導引頭; 2枚為戰(zhàn)斗彈, 在試驗中有效毀傷了目標。 “阿斯特拉”導彈系統(tǒng)15 kg破片戰(zhàn)斗部如圖4所示。
2018年9月26日, 印度空軍的蘇-30MKI戰(zhàn)斗機發(fā)射了帶有遙測設備的“阿斯特拉”導彈, 并成功與一個“女妖精”靶機交會。 9月26日~10月3日, 印度空軍在奧里薩邦的綜合測試場(ITR)進行了一系列“阿斯特拉”導彈的飛行試驗, 是一些復雜試驗的組合, 在機動、 大離軸、 中距和遠距不同模式下與無人靶機交戰(zhàn), 以遙測評估導彈所有子系統(tǒng)的工作性能, 特別是體現(xiàn)末端交戰(zhàn)性能的數(shù)據(jù)鏈、 雷達導引頭和近炸引信的工作性能。 試驗中導彈與目標交戰(zhàn), 包括本地雷達導引頭在內(nèi)的所有子系統(tǒng)都運行良好, 滿足所有任務參數(shù)和目標。 作為用戶試驗的一部分, 印度空軍將在2018~2019年對“阿斯特拉”導彈進行進一步的試驗。 未來還將在蘇-30MKI、 “光輝”輕型作戰(zhàn)飛機、 “陣風”戰(zhàn)斗機、 “幻影”2000和米格-29UPG戰(zhàn)斗機上進行發(fā)射試驗。[30]
印度的國有導彈制造商巴拉特動力有限公司(BDL)已建立“阿斯特拉”導彈生產(chǎn)線, 生產(chǎn)線正在逐步調(diào)試并為提前生產(chǎn)“阿斯特拉”導彈做好準備。 印度空軍訂購的50枚預生產(chǎn)“阿斯特拉”導彈, 預計于2019年部署, 每枚導彈成本大約200萬美元。
2018年3月, DRDO獲得印度國會的正式批準研發(fā)“阿斯特拉”Mk2導彈。 DRDO稱該型導彈能接近“流星”導彈的射程和性能。[31]
1.5南非A-Darter空空導彈
丹尼爾動力公司2017年9月表示, 已成功完成了A-Darter的導引頭性能鑒定飛行試驗, 為導彈的最終鑒定鋪平了道路。
2018年9月17日, 丹尼爾動力公司宣布通過四次制導發(fā)射試驗, 成功完成A-Darter空空導彈系統(tǒng)鑒定試驗。 這四次試驗都以“鷹獅”戰(zhàn)斗機為發(fā)射平臺, 驗證了不同類型的空戰(zhàn)場景。 A-Darter導彈工業(yè)化生產(chǎn)準備已完成, 將進入大批量生產(chǎn)階段。[32]
2017年11月17日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 采用發(fā)射后鎖定模式(LOAL), A-Darter導彈依靠發(fā)射前其慣性測量單元(IMU)及“賊鷗”靶機的編程坐標和飛行路徑, 導航到預期“賊鷗”靶機的位置, 在自主飛行段后期截獲并鎖定靶機, 然后直接摧毀目標。 試驗證明導彈具有與超出紅外探測距離的目標交戰(zhàn)的能力。
2017年11月29日進行了第二次發(fā)射試驗, 展示了A-Darter導彈的高敏捷性。 試驗是在近距離的追擊空戰(zhàn)機動模式下進行的, 驗證導彈在高過載值80下的大離軸發(fā)射能力。 導彈發(fā)射后進行了一個180°機動轉(zhuǎn)彎, 截獲目標后在足夠接近殺傷目標時成功激活導彈引信。 該試驗證明了紅外成像導引頭寬視場(FOV)、 大離軸角發(fā)射(HOBS)瞄準能力, 以及導彈的推力矢量控制系統(tǒng)的性能。
第三和第四次發(fā)射試驗驗證A-Darter導彈的抗電子干擾組件的性能。 導彈發(fā)射后向目標飛行過程中受到電子干擾(ECM), 使用電子對抗(ECCM)算法忽略所有誘餌干擾, 擊中“賊鷗”靶機。[32-33]
雖然A-Darter導彈研制十幾年, 據(jù)報道總成本僅為2.52億美元。 該項目使用的系統(tǒng)工程方法可有效降低風險并控制成本。 項目中廣泛使用仿真工具, 如丹尼爾動力公司和CSIR公司開發(fā)的光電系統(tǒng)模擬器(OSSIM)是降低成本的關鍵, 在全部研制和鑒定階段只需要34枚導彈(通常使用60多枚導彈), 其中18枚用于空中發(fā)射試驗。 由于南非和巴西經(jīng)濟放緩, 丹尼爾動力公司管理和資金危機, 一些技術問題和靶場時間的不確定, 使A-Darter導彈的服役時間有所拖延。 目前, A-Darter導彈與南非空軍的“鷹獅”戰(zhàn)斗機的集成工作已完成。[34]
1.6土耳其空空導彈
2017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國際航展(IDEF)上, 土耳其國防工業(yè)研究和發(fā)展研究院披露了自主研發(fā)的“游隼”(Peregrine)視距內(nèi)空空導彈和“灰背隼”(Merlin)超視距空空導彈, 以滿足土耳其戰(zhàn)斗機TF-X項目的需求。
“灰背隼”導彈體型較大, 射程為65 km, 采用由土耳其Aselsan公司研發(fā)Ku波段固態(tài)陣列雷達導引頭, 具備先進抗干擾能力和數(shù)據(jù)鏈更新能力。 Aselsan公司的導引頭試驗室已經(jīng)在30g和40g下對導引頭進行了測試, 并開展射頻干擾試驗。 “游隼”導彈采用了推力矢量技術。 兩種導彈都采用了相同的電子解除保險和發(fā)射系統(tǒng), 都可使用LAU-129導彈發(fā)射架。
2018年3月土耳其成功對“灰背隼”和“游隼”空空導彈進行了首次地面彈道發(fā)射試驗, 測試了在無制導狀態(tài)下導彈發(fā)動機的性能, 以及導彈摧毀目標的能力。 2018年的最后一季度將開展面對空打擊真實目標試驗。 Aselsan公司共向土耳其國防工業(yè)研究和發(fā)展研究院交付了5個導引頭樣機。 土耳其計劃在2018年完成測試, 并在2019年開始“灰背隼”導彈的批產(chǎn)。[35-36]
2國外空空導彈發(fā)展特點
總結2018年空空導彈的發(fā)展動態(tài), 具有以下特點:
(1) 加速開展近距和遠程空空導彈的研制, 提升第五代和五代后戰(zhàn)斗機生存能力。 美國除了提升AIM-9X BlockⅡ?qū)椇虯IM-120D導彈軟硬件性能以適應日益嚴酷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外, 還積極開展新一代空空導彈項目的研制工作。 從披露的項目來看, “空中主宰”空空武器項目主要是開展2030+空中優(yōu)勢中空空導彈所需能力的分析研究工作, 通過跨部門團隊開展多領域能力分析和演示驗證, 確定備選概念和技術的作戰(zhàn)價值, 為當前和未來的空中優(yōu)勢能力的差距提供解決方案。 而SACM, MSDM和LREW則涵蓋了近距攔截和遠程攻擊兩個領域。 作為未來近距空空導彈的SACM重點在經(jīng)濟可承受性、 高致命性、 敏捷性、 小型化、 輕量化, 以實現(xiàn)第五代/六代戰(zhàn)斗機的高密度裝載; MSDM重點在使近距作戰(zhàn)平臺在A2AD環(huán)境中時能夠打擊來襲的空空導彈, 不會對作戰(zhàn)平臺的有效載荷能力產(chǎn)生影響; 而在2018財年轉(zhuǎn)交給美國空軍研發(fā)的LREW可能成為未來遠程空空(多用途)導彈。 俄羅斯高超聲速R-37M遠程空空導彈也進入了最終試驗階段, 一旦裝備蘇-57戰(zhàn)斗機可有效打擊美國的F-22和F-35等戰(zhàn)斗機; 法國也啟動了MICA NG空空導彈項目, 采用新型紅外導引頭、 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和雙脈沖火箭發(fā)動機, 提高目標探測能力和射程。
(2) 緊隨空空導彈發(fā)展步伐, 不斷提升自主研制空空導彈的研制水平。 南非的A-Darter項目為丹尼爾動力公司和巴西SIATT公司鍛煉了大批工程師和高技能工人, 在研發(fā)和全尺寸生產(chǎn)階段有200多個本地航空和航天國防企業(yè)參與工作。 通過這些自研項目, 南非才能保持在高溫陶瓷、 紅外成像探測器、 激光引信、 高速空氣動力學、 固態(tài)電子設備等高科技領域的技術進步, 為后續(xù)計劃(“馬林”超視距空空導彈)的發(fā)展奠定基礎。[34]而印度的“阿斯特拉”項目使巴拉特動力有限公司(BDL)與印度50多家國有和私營公司形成產(chǎn)業(yè)聯(lián)盟, 參與了導彈不同子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生產(chǎn), 提高國產(chǎn)化水平。[31]通過采購“陣風”戰(zhàn)機合同的補償項目, 印度Larsen & Toubro(L & T)與MBDA公司在2017年成立了合資企業(yè), 在印度制造“麥卡”空空導彈的后艙段。 未來“麥卡”導彈都將在其合資企業(yè)進行總裝, 而ASRAAM空空導彈的最終組裝有可能從MBDA公司轉(zhuǎn)移到印度BDL的海德拉巴工廠。[37]韓國也希望在采購“流星”和“彩虹”-T導彈的同時, 有機會讓韓國中小型公司作為MBDA公司供應商加入關鍵武器采購計劃, 使韓國的國防技術競爭力有所提升。
(3) 加強導彈新興和前沿技術研究, 為未來提升空空導彈性能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近幾年, 戰(zhàn)斗部、 精確制導、 預警探測、 先進動力技術、 材料/制造技術等導彈武器技術快速發(fā)展, 大幅提升了導彈綜合性能, 誕生了許多具有多用途、 模塊化、 智能化、 小型化、 跨域化的新型導彈, 對未來戰(zhàn)場作戰(zhàn)將產(chǎn)生重要影響。 軍事強國積極開展未來的作戰(zhàn)概念和新型作戰(zhàn)模式研究, 以及高超聲速技術、 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 網(wǎng)絡安全、 電子戰(zhàn)、 定向能技術、 傳感器技術、 量子計算、 高端制造、 3D打印等前沿與顛覆性技術預先研究。 雷神公司從導彈研制虛擬化設計、 機器人標準化裝配、 增材制造技術、 信息數(shù)據(jù)系統(tǒng)管理等方面引入大量創(chuàng)新思路和技術。 軌道ATK公司和波音公司等積極引入增材制造工藝, 著力解決武器在某些復雜核心部件特殊材料和特異造型的組件加工和導彈熱防護方面的難題。 MBDA公司除了推出CVW102 FlexiS模塊化導彈概念外, 還開展了可不斷完善以應用于未來制導武器的結構和技術研究項目, 以確定和探索結構、 技術和方法來減少交互連接的總量和復雜性, 提高系統(tǒng)魯棒性, 以及硬件、 軟件和固件的再利用水平。 MBDA公司研制的一種用于從平臺到彈藥的電力傳輸無線臍帶概念演示器, 可解決連接器斷裂、 電纜管道占用體積等問題。 無線結構可應用于未來的模塊化導彈, 或者空間受限或是采用高度復雜設計的任何導彈。[38]
(4) 大力推進空空導彈與戰(zhàn)機的集成, 擴大世界空空導彈的市場份額。 各軍事強國在保證自身技術優(yōu)勢的情況下, 將已裝備的空空導彈出口國際市場, 是降低武器研制成本, 拉動國內(nèi)GDP, 回流資金用于新武器研制的有效方法。 近兩年美國AIM-120導彈和AIM-9X BlockⅡ?qū)棾隹陬~達到26億美元, 在空空導彈市場份額上占據(jù)主導地位, 加拿大和英國繼澳大利亞之后成為除美國以外擁有AIM-120D導彈的國家。 俄羅斯的K-77M空空導彈和R-37M與蘇-57集成試驗已進入最終階段。 MBDA公司也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印度購買“流星”導彈裝備“陣風”戰(zhàn)斗機, “流星”導彈和“彩虹”-T導彈將可能裝備韓國未來的KF-X戰(zhàn)斗機。 南非A-Darter導彈做為“鷹獅”C/D和E/F的標準選項向外推介。
3結束語
空空導彈的發(fā)展是以能力需求為牽引, 以成熟的技術作為堅實基礎。 新技術是產(chǎn)生新裝備、 形成新能力、 促進導彈發(fā)展和應用的原動力。 未來導彈作戰(zhàn)空域極大拓展, 形成覆蓋超低空到太空, 遠程到超遠程, 橫跨陸、 海、 空、 天、 網(wǎng)(電)的作戰(zhàn)能力; 導彈攻防更加激烈復雜, 隱身突防與反制、 遠程精打與攔截、 網(wǎng)電攻擊與防護、 高超打擊與防御、 飽和攻擊與對抗; 跨域協(xié)同、 一體化作戰(zhàn)、 無人智能作戰(zhàn)、 蜂群攻擊等新型作戰(zhàn)樣式將對導彈作戰(zhàn)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先進制導技術能實現(xiàn)對不同類型目標的精確探測與識別; 多模戰(zhàn)斗部、 可調(diào)戰(zhàn)斗部等技術使一型導彈能根據(jù)不同目標靈活選擇殺傷方式, 實現(xiàn)了“一彈多用”; 模塊化結構設計技術可根據(jù)需求選擇導引頭、 動力裝置等模塊化子系統(tǒng)進行整彈集成, 以適應不同作戰(zhàn)任務; 微系統(tǒng)、 一體化等技術使導彈尺寸和質(zhì)量大幅減少, 能滿足特種作戰(zhàn)、 機載平臺內(nèi)埋、 增加載彈量等作戰(zhàn)需要; 智能化信息處理、 自適應飛行控制、 自主決策、 人工智能和人機交互等技術實現(xiàn)智能殺傷; 組合動力、 智能材料等技術使導彈在水下、 稠密大氣、 臨近空間、 太空等不同空間跨域作戰(zhàn)成為可能, 高功率微波技術與導彈結合, 形成可在網(wǎng)電領域作戰(zhàn)的新型導彈。 這些都將對未來戰(zhàn)場作戰(zhàn)產(chǎn)生重要影響。 空空導彈的研制人員需緊跟技術發(fā)展趨勢, 加強新興和前沿技術研發(fā), 才能搶占未來軍事競爭的制高點。
參考文獻:
[1] 任淼, 文琳, 王秀萍. 2017年國外空空導彈發(fā)展動態(tài)研究[J].航空兵器, 2018(1): 62-70.
Ren Miao, Wen Lin, Wang Xiuping. Research on Foreign AirtoAir Missiles Development in 2017[J].? Aero Weaponry, 2018(1): 62-70. (in Chinese)
[2] CSBA. AIM9X Block II AirtoAir Missile[R].? FY 2018 Weapon Systems Facebook, 2017.
[3] Air Intercept Missile9X[R]. FY 2019 Program Acquisition Costs by Weapon System, 2018.
[4] PE 0207161N / Tactical Aim Missiles[R].Opera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Exhibit R2, RDT & E Budget Item Justification: FY 2019 Navy, 2018.
[5] Director,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R]. FY 2017 Annual Report, 2018.
[6] United Arab Emirates (UAE)AIM9X2 Sidewinder Block II Missiles [EB/OL]. (2018-3-8)[2019-02-26].https:∥www.dsca.mil/sites/default/files/mas/uae_17-20.pdf.
[7] Advanced Medium Range AirtoAir Missile[R].FY 2019 Program Acquisition Costs by Weapon System, 2018.
[8] PE 0207163F / Advanced Medium Range AirtoAir Missile (AMRAAM)[R]. Exhibit R2, RDT & E Budget Item Justification: FY 2019 Air Force, 2018.
[9] MAMRA0 / AMRAAM, 3020F[R].Missile Procurement: FY 2019 Air Force, 2018.
[10] CanadaAIM120D Advanced Medium Range AirtoAir Missiles (AMRAAM) [EB/OL]. (2017-11-01)[2019-02-26]. https:∥www. dsca. mil.
[11] PolandAIM120C7 Advanced Medium Range AirtoAir Missiles (AMRAAM) [EB/OL].? (2017-11-28)[2019-02-26]. https:∥www. dsca. mil.
[12] United KingdomAIM120D Advanced Medium Range AirtoAir Missile (AMRAAM) [EB/OL]. (2018-07-10)[2019-02-26]. https:∥www. dsca. mil.
[13] DenmarkAIM120 C7 Advanced Medium Range AirtoAir Missile (AMRAAM) [EB/OL].? (2018-07-10)[2019-02-26]. https:∥www. dsca. mil.
[14] Zoltoski M. The Weapons Technologies Community of Interest [R]. 2016.
[15]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Repair and Rebuild[R]. 2017.
[16] 646203 / Air Dominance AirtoAir Weapon. 3600[R].BA 4: Advanced Component Development & Prototypes (ACD & P), 2018.
[17] Perkins C. PrototypingA Path to Agility, Innovation, and Affordability[R]. 2018 NDIA S & T Conference.
[18] 795 / Emerging Capabiliti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R]. PB 2019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18.
[19] Jennings G.USAF Launches Effort to Equip Reaper UAS with AirtoAir Missile [EB/OL]. (2018-03-08)[2019-02-26]. https:∥www.janes.com/.
[20] Air Weapons: Reaper Does AirtoAir[EB/OL]. (2018-10-29)[2019-02-26]. https:∥www.strategypage.com.
[21] Sean Gallagher Top Drone: Reaper Scores Drone Kill in AirtoAir Missile Test[EB/OL]. (2018-09-21)[2019-02-26]. https:∥arstechnica. com.
[22] MBDA to Develop MICA NG AirtoAir Missiles for French Rafale Aircraft [EB/OL].(2018-11-12)[2019-02-26]. https:∥www. airforcetechnology. com.
[23] MBDA to Develop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MICA Missile[EB/OL]. (2018-11-09)[2019-02-26].https:∥www.mbdasystems. com.
[24] Gripen E Flies with Meteor[EB/OL]. (2018-11-12)[2019-02-26]. https:∥www. saabgroup. com.
[25] Ajai Shukla.Israeli Radar Means Tejas Aircraft Wont Have WorldClass Meteor Missile[EB/OL]. (2018-12-10)[2019-02-26]. https:∥www. businessstandard. com.
[26] Jeong J.South Korea Plans to Locally Develop Missile for Homemade Future Jet[EB/OL]. (2018-07-10)[2019-02-26]. https:∥www. defensenews. com/industry/.
[27] Антон Валагин. ВКС России приняли на вооружение новый истребитель[EB/OL]. (2018-03-05)[2019-02-26]. https:∥rg.ru/2018/03/05/vksrossiiprinialinavooruzhenienovyjistrebitel. htm.
[28] Су57 получит (абсолютную ракету), не имеющую аналогов в мире[EB/OL].[2019-02-26]. https:∥warfiles.ru.
[29] Denied Meteor BVRAAMs for Su30, Russia to Offer New AirtoAir Missile[EB/OL]. (2018-08-08)[2019-02-26]. http:∥idrw.org/.
[30] Astra Missile Getting Ready to Be Inducted in Service Next Year Another Successful Test[EB/OL]. (2018-10-03)[2019-02-26]. https:∥www.defenseworld.net/news/.
[31] Aroor S. How Indias ASTRA AirtoAir Missile is Quietly Killing It[EB/OL]. (2018-03-24)[2019-02-26]. https:∥www.livefistdefence.com.
[32] Hughes R. Denel Finalises ADarter Guided Flight Qualification Tests[EB/OL].? (2018-09-25)[2019-02-26]. https:∥www.janes.com.
[33] Heitman H R. ADarter Misisle Completes Flight Tests[EB/OL]. (2018-09-18)[2019-02-26]. https:∥www.janes.com.
[34] Darren O. ADarter Programme Reaches Maturity[EB/OL].(2018-11-09)[2019-02-26]. https:∥www. africandefence. net/adarterprogrammereachesmaturity/.
[35] Anadolu Agency. Bozdogan (Merlin) BVR AAM[EB/OL].(2018-03-04)[2019-02-26]. https:∥www. globalsecurity. org/military.
[36]? Sariibrahimoglu L. Turkey Carries Out First Test Firing of AirtoAir Missiles[EB/OL]. (2018-02-27)[2019-02-26]. https:∥www. janes. com/article/.
[37]? Aroor S. As Rafale Storm Rages, Offsets May Bring 2 Big Missile Lines to Indian GovtFirm[EB/OL]. (2018-10-12)[2019-02-26]. https:∥www. livefistdefence. com.
[38]? Scott R. MBDA Explores WireFree Missile Architectures[J].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ce Review, 2018, 54(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