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來自大洋彼岸的音樂盛宴

      2019-07-17 04:31:19何興華馬毅
      音樂探索 2019年2期

      何興華 馬毅

      摘 要: ?2018年12月10 —14日,“2018年四川音樂學院國際音樂交流周(當代音樂·美國篇)”在四川音樂學院隆重舉行。此次交流活動以當代美國音樂為主題,邀請8位知名美國音樂家,通過音樂會展演、專題學術講座和大師課等多種形式,為校內(nèi)外音樂從業(yè)者與愛好者奉上了一場高質(zhì)量、高水平、高層次的音樂盛宴。

      關鍵詞:國際音樂交流周;當代美國音樂;音樂展演

      中圖分類號: J616.2-4?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 2172(2019)02 - 0139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2.017

      2018年12月10—14日,“2018年四川音樂學院國際音樂交流周(當代音樂·美國篇)” (以下簡稱“音樂周”)系列活動在四川音樂學院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四川音樂學院國際合作交流處、西南音樂研究中心、科研處、藝術處、作曲系、管弦系、鋼琴系主辦,四川音樂學院西南音樂研究中心音樂研究所、尚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承辦。通過邀請國際知名音樂家、引進國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推介最新學術研究動向等方式,“音樂周”系列活動旨在構建一個以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與表演為主體的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平臺。

      此次“音樂周”系列活動以“當代美國音樂”為主題,邀請了內(nèi)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教授、作曲家、指揮家泰勒·懷特(Tyler White),北愛荷華大學管弦系教授、作曲家、指揮家瑞貝卡·博克哈德(Rebecca Burkharht),鮑林格林州立大學教授、美國頂級薩克斯演奏家約翰·杉鵬(John Sampen),西澳大學教授、小提琴演奏家瑪利亞· 杉鵬(Maria Sampen),鮑林格林州立大學教授、作曲家瑪麗蓮·舒德(Marilyn Shrude),小提琴演奏家羅斯·溫特爾(Rose Winter),鋼琴家保羅·巴恩斯(Paul Barnes)以及明尼蘇達交響樂團巴松演奏家謝非等8位來自美國的杰出藝術家。他們長期活躍在國際舞臺上,不僅擁有精湛的演奏技巧,同時深諳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的前沿趨勢,對當代美國音樂發(fā)展有著細致入微的觀察與體認,所到之處更是受到專家學者以及觀眾朋友的高度贊揚。

      在為期一周的音樂交流活動中,共舉辦兩場音樂會、5場專題學術講座和6場大師課,可謂形式豐富多樣、內(nèi)容精彩紛呈。以下筆者就“音樂周”三個活動版塊內(nèi)容展開綜述。

      一、 當代美國作曲家作品音樂會

      作為本次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兩場音樂會分別以“管弦樂”和“室內(nèi)樂”兩種不同形式呈現(xiàn),所選作品亦為當代美國作曲家新近創(chuàng)作,集中展現(xiàn)了近期美國專業(yè)音樂發(fā)展的整體風貌。

      (一) 管弦樂音樂會

      12月13日晚,“當代美國作曲家管弦樂作品音樂會”在四川音樂學院大音樂廳舉行。音樂會開始前,四川音樂學院院長周思源博士向8位美國音樂家頒發(fā)了紀念證書。本場音樂會由作曲家、指揮家泰勒·懷特、瑞貝卡·博克哈德輪番執(zhí)棒,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演奏。

      音樂會上半場共演奏3部作品。

      開場曲目為泰勒·懷特于2006年創(chuàng)作的大型管弦樂組曲《一個嶄新的夏天》(A Brand New Summer),該作品真實反映了當代美國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景象。作品分為三個樂章,各個樂章均有標題,速度布局為“快—慢—快”。第一樂章“碰!該你了”,以短小的主題動機、細碎化的音型、靈動多變的音色織體描繪出孩子們追逐嬉戲、玩耍打鬧的場景;第二樂章“紀念”,引子和尾聲以圓號獨奏的拱形結構樂句為呼應,整個樂章音響自如流動,隨著弦樂層層疊加達到高潮而后消退,其間虛無縹緲的鋼琴音色不絕于耳,小提琴輕柔低吟的訴說時隱時現(xiàn),象征紀念儀式中家庭成員們莊重而哀婉的神情;在第三樂章“圣歌”中,作曲家將具有對比性的短小音樂材料以縱向對位形式呈現(xiàn),描繪出家庭成員們在睡前充滿生命力且又富于宗教贊美詩氣質(zhì)的說笑場景。

      第二首作品來自羅杰·瓊斯(Roger Jones)于2017年為弦樂隊創(chuàng)作的《風神的馬廄》(The Stable of Aeolus)。希臘神話中的風神常為馬匹形象,馬廄則象征著風神的居所。該作品共四個樂章,此次音樂會選取了其中的第三、第四樂章演奏。第三樂章“北風”,以錯落有致、松緊有度的“微復調(diào)”織體層次,表現(xiàn)出寒冬里強勁猛烈、呼嘯而過的北風;第四樂章“東風”,是作曲家為了紀念2014年馬航MH370遇難者而創(chuàng)作。整個樂章充滿了不協(xié)和的音響,主題材料被包裹在綿密的和聲層次中,快速跳躍的短小動機象征著航班上天真的孩童,憂郁緩慢的旋律線條則象征著人們對失事客機的哀思。

      第三首作品為作曲家達龍·哈根(Daron Hagen)為獨奏小提琴、弦樂隊、豎琴與打擊樂創(chuàng)作的四樂章套曲《歌集》(Song Book),羅斯·溫特爾擔任小提琴演奏。作品創(chuàng)作于2013年,取材于4首愛爾蘭民謠。第一樂章“女孩的寶貝”由9個變奏組成;第二樂章“馬鈴薯”則是根據(jù)同名愛爾蘭民謠的和聲進行而改編的一首恰空舞曲;第三樂章“尋找出路”為帕薩卡利亞舞曲;末樂章“奇異恩典”,首先再現(xiàn)了第一樂章主題,而后便是對同名美國鄉(xiāng)村福音歌曲的變奏處理。整部作品音色織體結構豐富多變,又飽含民歌質(zhì)樸、純真的氣息。

      音樂會下半場共演奏4部作品。

      第一首曲目是作曲家瓊·塔爾(Joan Tower)創(chuàng)作于1993年的薩克斯二重奏《群翼》(Wings)。該作品由約翰·杉鵬與四川音樂學院現(xiàn)代器樂系教師林亞斐合作完成。整部作品材料統(tǒng)一、音色純厚:第一部分以彼此呼應的悠遠長音描繪出獵鷹乘風在藍天自由翱翔的遼闊景象;展開部分則以上下快速跑動的音型、急促短小的音程跳動表現(xiàn)出獵鷹時而追逐嬉戲、盤旋呼應,時而俯沖飆升、結隊成行的畫面;第三部分以長音交替再現(xiàn)主題材料,象征獵鷹逐漸消失在遙遠的天邊。

      第二首曲目是作曲家瑪麗蓮·舒德2014年為小提琴與管弦樂隊而創(chuàng)作的單樂章作品《每日圣贊》(Book of Hours),瑪麗蓮·杉鵬擔任小提琴演奏。作品以一個循環(huán)變化的序列結構作為基本音高材料,速度布局為“慢—快—慢”,開始處小提琴演奏出華彩性段落,打擊樂則以點描性織體作為鋪墊;展開部分,序列主題動機以各種裝飾性變體在小提琴與樂隊之間來回交替呈現(xiàn);尾聲部分小提琴溫柔的音色穿插在低沉、靜止的和聲中,并在華彩性的段落后收束。誠如作曲家所言,整部作品的速度、音色節(jié)奏布局都遵循了中世紀《祈禱書》的結構特質(zhì)。

      第三首作品來自作曲家彼得·西克勒(Peter Schickele)創(chuàng)作的《巴松協(xié)奏曲》(Concerto for Bassoon and Orchestra),該作品是作曲家于2015年應俄亥俄州哥倫布普羅米西嘉室內(nèi)樂團建團20周年之委約而作,謝非擔任巴松演奏。作品分為五個樂章,各樂章均有標題,分別為“藍調(diào)” “幕間曲” “諧謔曲” “歌曲”和“玩鬧”。整部作品音響結構豐滿,隨處可見藍調(diào)音階片段,打擊樂豐富多彩,調(diào)性語言質(zhì)樸而充滿新意,描繪出一幅美國人民朝氣蓬勃的生活畫卷。

      本場音樂會的“壓軸曲目”是由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創(chuàng)作的《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跟著路易斯與克拉克》(Piano Concerto No.2: After Lewis and Clark)。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2004年,由保羅·巴恩斯擔任鋼琴演奏。作品采用協(xié)奏曲傳統(tǒng)的三個樂章布局譜寫而成。第一樂章“異象”,音樂首先在g小調(diào)上奏出6/8+4/8的交替節(jié)拍主題樂句,隨后在樂隊強勁的節(jié)奏變化中,鋼琴在高低音區(qū)以琶音形式來回穿梭,塊狀綿延的音響結構被作曲家稱為“音樂壓路機”,象征著路易斯和克拉克史詩般的旅程所需要的巨大決心和能量。第二樂章“薩卡加維亞”專為弦樂隊而作,由鋼琴和印第安長笛表演二重奏。在本樂章中,作曲家使用了印第安民間舞曲“休休尼”的主題材料,鋼琴與長笛之間此起彼伏,沉思主題與舞蹈主題構成了奇妙的對比關系。在此次演奏中,特意選擇了中國竹笛代替印第安長笛。第三樂章“大地”,是一個有著宏大主題的變奏曲,音響結構延續(xù)了第一樂章的風格。作品首先以樂隊鋪墊,而后鋼琴演奏出來自于第一樂章的主題樂思,而后進入到六個連續(xù)的變奏中,最后作品以沉思性的和聲終止結束全曲。

      總體而言,音樂會7首音樂作品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既有單樂章作品,又有多樂章組曲與協(xié)奏曲;一些作品表現(xiàn)了美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另外一些則展示了美國自然風光與歷史人文。

      在音樂風格上,作曲家們既考慮到了音響的可聽性,又不忘創(chuàng)作的技術性。首先,除《每日圣贊》使用無調(diào)性序列創(chuàng)作技法以外,其他6首作品均具有調(diào)性、多調(diào)性或泛調(diào)性的特點,調(diào)性疊置、調(diào)性對比隨處可見;其次,在對民間音樂素材的處理上,所有作品都摒棄了完整的樂句呈示法,而使用更加靈活的動機變奏,將帶有美國文化精神的音樂“基因”(動機音型)嵌入作品音響結構內(nèi)部,如滿天繁星在不同樂器、不同音區(qū)上輪轉流動;再次,7部作品音色織體靈動多變、層次飽滿,作曲家們并未過多使用新音色,而是在傳統(tǒng)演奏法的基礎上,通過更新音色融合技術的手段來實現(xiàn)音色織體結構張弛有度、疏密有致的變化,現(xiàn)代配器技術中的旋律音色、點描音色等亦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最后,在多聲音響結構的處理上,作曲家們使用了包括微復調(diào)、節(jié)奏對位、調(diào)性對位等在內(nèi)的技術手段,塊狀與線性化和聲隨處可見,和聲色彩明暗對比濃烈。

      整場音樂會歷時3.5小時,7部作品均為中國首演,每部作品都洋溢著來自大洋彼岸的氣息。觀眾不僅能從作品中聽到格什溫、羅杰斯、庫恩等作曲家的音樂傳承,也能感受到艾夫斯、庫普蘭等作曲家的深刻影響。兩位指揮家表現(xiàn)出對樂隊高超的把控能力,5位獨奏音樂家的表演更是精彩絕倫。音樂會結束后,觀眾們爆發(fā)出經(jīng)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以致敬各位優(yōu)秀的藝術家。

      (二) 室內(nèi)樂音樂會

      14日晚,“當代美國作曲家室內(nèi)樂作品音樂會”在四川音樂學院聶耳音樂廳舉行,本場音樂會上演了9首新音樂作品,由美國藝術家和四川音樂學院師生共同演繹完成。

      開場首曲《墻內(nèi)壁畫》(Within the Wall)由作曲家瑪麗蓮·舒德為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而創(chuàng)作,粗略地描繪了壁畫制作的過程,從準備草圖、對石膏層進行處理到在石膏層上進行繪畫。作品激烈的音響效果表現(xiàn)出作曲家內(nèi)心對于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困惑與疑慮。

      緊接著是3首獨奏作品。首先是作曲家喬納森·西瓦博(Jonathan Schwabe)創(chuàng)作于2016年的小提琴獨奏曲《玫瑰山丘的黃昏》(Rose Hill at Dusk),而后是馬庫斯·馬羅尼(Marcus Maroney)創(chuàng)作的巴松獨奏《生輝》(Brightening)與瑪麗蓮·舒德為中音薩克斯管創(chuàng)作的《寂靜之心》(Quiet Hearts ——A Kaddish)。在《玫瑰山丘的黃昏》一曲中,作曲家通過小提琴靈動的旋律和鋼琴晶瑩剔透的音色來表現(xiàn)母親家鄉(xiāng)喬治亞州梅肯玫瑰山墓園黃昏時分薄霧籠罩的神秘與莊重景象。誠如作曲家所言:“玫瑰山有一種神秘的感覺,不是悲傷,而是對那些人的尊敬。在黃昏,尤其是有霧的時候,感覺被放大了,我試圖在我的作品中捕捉到這一點?!薄渡x》的音響結構展示了從黑暗到光明的變化過程,音樂材料以展衍的方式呈現(xiàn),從靜止、停滯逐漸變?yōu)樘鴦?、活躍,速度由慢變快,和聲結構由C音上的泛音列變化構成?!都澎o之心》在音樂材料上吸收了猶太民間音樂元素,整首作品音響結構嚴謹,表達出作曲家虔誠、純凈的內(nèi)心世界。

      第5首《假日》(Holidaze)是作曲家瑞貝卡·博克哈德為紀念爵士音樂家比利·霍麗迪 ?譹 誕辰100周年而創(chuàng)作的弦樂三重奏。作品音高素材來自于霍麗迪演唱的《小月光能做什么》與《美好與甜蜜》兩首歌曲。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斷音演奏、滑音演奏技巧來模仿霍麗迪的演唱。

      第6首作品來自泰勒·懷特為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與打擊樂創(chuàng)作的《風和天空》(Wind and Sky)。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2014年,此次演出為世界首演,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指揮。作品以短小的主題動機、靈動的多聲織體、豐富的打擊樂色彩描繪出“風”在天空中自由灑脫的形象。

      第7首《六首巴松二重奏》(Six Original Duets)是作曲家馬庫斯·馬羅尼(Marcus Maroney)創(chuàng)作的“演奏教學型”組曲作品,當晚由巴松演奏家謝非與四川音樂學院管弦系青年教師宋士彬合作完成。作品六個樂章分別為“小品”“卡農(nóng)”“舞曲”“恐怖的舞曲”“諧謔曲”與“挽歌”。作曲家設計了大量音階跑動,極高音區(qū)的演奏、斷奏跳音與連音的迅速切換等技巧充滿了迷人的炫技魅力。第8首作品是瑪麗蓮·舒德為紀念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奇(John Cage)誕辰100周年而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薩克斯、鋼琴三重奏《沉默之中》(2012:Within Silence)。其核心動機G-C-A-E四音正取自凱奇名字,整首作品充滿了音色的變化,并突出了薩克斯各音區(qū)不同的音色效果。

      音樂會最后一首作品是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于2018年新創(chuàng)作的鋼琴五重奏《報喜》 (Piano Quintet“Annunciation”)。作品音樂素材來源于同名拜占庭圣歌旋律,分兩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由鋼琴首先陳述主題樂思,經(jīng)過短暫的發(fā)展再現(xiàn)該樂思,整個部分充滿了新浪漫主義風格的色彩性和聲進行,表現(xiàn)出令人深思的宗教意蘊。第二部分音響織體復雜,鋼琴在弦樂此起彼伏的流動中演奏出圣歌變體素材,最后作品在充滿激情、欣喜若狂的氛圍中結束。整部作品以創(chuàng)新性的音樂語匯重釋了基督教核心精神,錯落有致、飽滿豐盈的迷人音響結構,與勃拉姆斯的音樂風格遙相呼應。

      縱觀本場音樂會,曲目音響結構新穎,大量使用包括無調(diào)性、序列音樂、自由十二音等音高控制手段;在音色寫作上,廣泛采納點描音色、旋律音色等技術,并在作品中積極納入特殊演奏法產(chǎn)生的各類新音色效果。9部作品內(nèi)容各異,既有對內(nèi)心活動的細致描摹,也有對多彩世界的自如表達。中美演奏家們互相協(xié)調(diào)、通力合作,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將作品中層次多變的音響結構、靈動深刻的藝術哲思準確地傳遞給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圓滿完成了此次音樂會。

      二、 五場專題講座

      除兩場音樂會外,此次音樂交流周共舉辦5場專題講座。音樂家們從自身教學、表演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入手,全面介紹了當代美國專業(yè)音樂的發(fā)展情況。

      12月10日,在四川音樂學院聶耳音樂廳舉辦的兩場講座分別由瑪麗蓮·舒德和泰勒· 懷特擔任主講人。舒德主講題目為《新聲音:未來新一代美國女性作曲家們》。作為美國中部當代音樂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舒德一直致力于推動美國音樂發(fā)展,她不僅是第一位被肯尼迪藝術中心授予管弦樂獎的女性,也是古根海姆基金會大獎、美國藝術學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大獎和克里夫蘭藝術大獎等的獲得者。舒德為聽眾們詳細介紹了當代美國女性作曲家群體及其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技術理念和創(chuàng)作美學取向等。泰勒·懷特的主講題目為《最近美國音樂的變化和體裁的多樣化》。懷特曾獲康奈爾大學作曲碩士、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擔任內(nèi)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院管弦系主任。在他的指導下,內(nèi)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院交響樂團被公認為美國最好的大學交響樂團之一,并被選中在全美音樂教育家大會中擔任演出。在講座中,他為聽眾們詳細梳理了近年來美國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變化。

      12月12日舉行的兩場講座依舊為舒德和懷特兩位音樂家主講,題目分別為《瑪麗蓮·舒德的音樂:藝術人生》和《跨越四個十年,泰勒·懷特音樂的縱覽調(diào)查》。兩位音樂家從自身音樂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出發(fā),結合相關實例為聽眾朋友們詳細介紹了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創(chuàng)作技法和對當代音樂發(fā)展的基本看法。

      12月14日下午,第五場專題講座《超越音樂學院的事業(yè)成功:企業(yè)家的精神和藝術人生》在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廳舉行,主講人為瑞貝克·博克哈德。博克哈德指揮經(jīng)歷豐富,她曾擔任法國奧尼蘇斯博伊斯樂團、蘇爾卡夏斯大學交響樂團指揮以及莫斯科室內(nèi)樂團、WCF交響樂團、伊利諾伊歌劇院的客座指揮和北愛荷華青年管弦樂團和杜布克青年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作為作曲家,她曾為電影、合唱團和各種室內(nèi)樂團作曲。嚴謹而不失風趣的講座中,博克哈德博士為聽眾們講述了自己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

      5場專題講座聚焦美國當代音樂發(fā)展,音樂家們根據(jù)自身學習實踐經(jīng)驗,結合相關作品和演出實例,詳細解讀了自己所處的音樂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為川音師生深入了解當代美國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次寶貴的機會。

      三、 器樂演奏與音樂創(chuàng)作大師課

      此次音樂周的另一亮點是為“川音”相關教學院系開設的5場器樂演奏與一場音樂創(chuàng)作教學大師課。12月11—13日開設的5場器樂演奏大師課分為薩克斯、小提琴(2場)、鋼琴與巴松專場。

      11日共舉行3場器樂演奏大師課,分別是約翰·杉鵬主持的薩克斯演奏大師課、羅斯·溫特爾主持的小提琴大師課和保羅·巴恩斯主持的鋼琴大師課。約翰·杉鵬博士被公認為當代最杰出的藝術家之一。他演奏經(jīng)歷豐富,曾與全球各大著名樂團合作,在歐洲、亞洲、北美的重要大學中都曾舉辦過現(xiàn)代音樂大師班,為包括塞繆爾·阿德勒、米爾頓·巴比特、約翰·凱奇、魯托斯拉夫斯基、斯托克豪森及瓊·托爾德在內(nèi)的眾多作曲家首演作品。在教學中,他幽默風趣又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演奏問題,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小提琴演奏家羅斯·溫特爾演奏生涯涉及古典音樂、電影音樂、流行音樂等多個領域,舞臺經(jīng)驗豐富。在教學中,他善于聆聽并通過親身示范來解決同學們在演奏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為美國簡約派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鋼琴作品唯一指定的演奏家,保羅·巴恩斯博士演出足跡遍及歐洲、近東、遠東和美國,其精彩紛呈的講座與極具表現(xiàn)力的獨奏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在大師課上,巴恩斯博士聽取了鋼琴系同學們的演奏,并一一給予指點,其注重音樂細節(jié)處理的教學贏得了參課師生的一致好評。

      13日舉行的兩場器樂演奏大師課分別是由瑪麗蓮·杉鵬主持的小提琴大師課和謝非主持的巴松管大師課?,旣悂啞ど践i具有豐富的舞臺表演經(jīng)驗,她曾在卡內(nèi)基音樂廳、交響樂空間(紐約)、林肯中心布魯諾·瓦爾特音樂廳、西雅圖城市音樂廳、芝加哥中心與底特律藝術中心等著名音樂廳表演,演奏范圍涉及古典音樂、先鋒音樂、流行樂等眾多方面。正如參課同學所言,杉鵬老師的教學充滿激情、示范極富表現(xiàn)力,能夠讓學生快速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華裔巴松演奏家謝非出身音樂世家,3歲開始學習鋼琴,13歲時開始學習巴松,是首位在美國交響樂團中擔任巴松首席的華人。謝非曾多次在美國、中國和巴西的音樂學院和音樂節(jié)上舉辦大師班,有著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

      5位演奏家基本功扎實、演奏經(jīng)驗豐富,具有敏銳的藝術洞察力。課堂上藝術家們與管弦系、鋼琴系師生展開深入交流,通過聆聽、評價學生演奏,指出他們演奏的不足之處并指導學生改正、完善。另外,此次音樂周唯一一場音樂創(chuàng)作大師課于14日上午在琴房321室舉行,由瑪麗蓮·舒德博士主持。在課堂上,舒德博士耐心聽取作曲系同學們的創(chuàng)作思考,對每一位同學提交的作品給予認真閱讀、分析,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給出相關修改建議。

      結語

      “2018年四川音樂學院國際音樂交流周(當代音樂·美國篇)”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四川音樂學院的教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提供了大量資源和深入學習觀摩的機會,亦對推進成都市打造國際音樂之都、促進中美音樂交流合作意義重大。

      我們正處于一個多元文化交相輝映、共存共融的時代,不僅需要表達自己的聲音,更需要聆聽他人的聲音。此次音樂周正是秉持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務實精神,以“開放交流、互利合作”為基礎,通過音樂會、學術講座、大師課等系列活動,將國外優(yōu)秀音樂藝術“請進來”,以“拓寬藝術視野、深化實踐技能”為核心,助力四川音樂學院綜合辦學能力不斷提升。筆者相信,隨著活動策劃的不斷完善,四川音樂學院“國際音樂交流周”將成為成都藝術工作者與愛好者了解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的重要窗口,亦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qū)國際音樂交流、教育合作的新標桿。

      ◎ 本篇責任編輯 錢芳

      收稿日期: 2018-11-17

      作者簡介: 何興華(1988 — ),男,碩士,四川音樂學院數(shù)字媒體藝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四川成都 610021)。

      馬毅(1976 — ),女,碩士,四川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四川成都 610021)。

      海南省| 沈丘县| 岳普湖县| 茂名市| 抚远县| 民权县| 怀来县| 邳州市| 虎林市| 天长市| 德令哈市| 隆昌县| 贵溪市| 饶平县| 洛南县| 济阳县| 辽阳县| 丹东市| 洪雅县| 岗巴县| 喜德县| 普格县| 万荣县| 营山县| 翁牛特旗| 江津市| 临夏市| 剑川县| 平舆县| 泌阳县| 景东| 兖州市| 台东市| 青冈县| 日照市| 岢岚县| 潞西市| 达州市| 澄江县| 永善县|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