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攝影/韓德承
我的同事王慶昆專門收藏老藥具,經(jīng)多年不懈的努力,頗有成就,現(xiàn)為天津文博協(xié)會民間收藏委員會會員。在天津市收藏界,收藏老藥具他是獨一份,新華社及其網(wǎng)站、今晚報、渤海早報、今晚經(jīng)濟周刊等多家媒體都曾予以報道,中央電視臺還拍攝了20分鐘的專題片,并在全國衛(wèi)視轉(zhuǎn)播。前不久,我慕名去他家參觀采訪。
走進他家,映入眼簾的是客廳一面墻的文物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瓷器,有青花瓷的藥罐,有乳白色的乳缽,有罕見的瓷藥碾,更有唐代的瓷脈枕,臥室、餐廳、陽臺都擺放著各種老藥具藏品,各種老藥瓶、藥戥、藥鼓、藥杵、藥壺琳瑯滿目。他收藏的老藥具已有200多種(件),他家儼然成為老藥具博物館。
已過耳順之年的王慶昆熱情地接待了我。說到這些老藥具,他如數(shù)家珍:“我這輩子就沒離開過中藥,我對中藥有特殊的感情,上學念的是中藥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到天津同仁堂制藥廠,幾十年與中藥相依相守,直至退休。中藥是祖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如何挖掘和傳承中藥這一瑰寶,成為我退休后的追求?!?/p>
王慶昆年輕時就愛好收藏,那時就是收集瓷器。后來,他在一位瓷器收藏家的指點下開始收藏中藥藥具。中藥是他的本行,收藏老藥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不過,由于年代久遠,許多老藥具都被毀壞了,古玩市場上也比較少見。但老王卻鍥而不舍,一有空就往古玩市場跑,每發(fā)現(xiàn)一件老藥具,就如獲至寶,千方百計也要淘到手。藏友中誰手里有中藥藥具,他也想方設法用藏品與人交換。對中藥器具、典藏醫(yī)藥古籍、老字號藥店的藥目、民間驗方手抄本等他也不放過。其中一款長沙窯脈枕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而清代光緒年間胡慶余堂的豆青釉水盂、宋代的洗眼壺杯等藏品也都被他收入囊中。說到洗眼壺,他還演示了使用方法:他一只手舉著壺嘴朝著眼角沖水,其邊緣彎曲剛好和人的臉貼合,另一只手端著特殊設計的接水盆接水。別說這種使用方法,就連這個器皿都無人認得。他收藏的小藥瓶獨具特色,一枚枚始于清代的青花小藥瓶,胎質(zhì)白而青,繪有蘭花,十分淡雅,宛若精美的工藝品。這些小瓷瓶不僅造型精美,而且每個小藥瓶上都有“天津”二字,例如“天津同德堂”“天津德生堂”“天津瑞芝堂”“天津長春堂”“天津永春堂”等,展示出各家的獨門成藥。通過對這些老藥瓶的收藏,可以進一步研究天津中藥行業(yè)發(fā)展的歷史。
在他的藏品中,木版《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雷公炮炙論》等中醫(yī)學典藏書籍均被他細心保存;天津隆順榕、同仁堂等老字號藥鋪的藥目也被他完整保存。特別是一本清代萬全堂藥目,前面有用楷書寫的序,落款為“上書房行走翰林院侍講愚弟王文錦擬序并書”,時間為“光緒十二年(1906年)歲次丙戌”。書中介紹了萬全堂所生產(chǎn)的中成藥藥目,載有丸散膏丹、各種藥酒共六百余種,屬年代久遠而罕見的藥書,極具收藏價值。
王慶昆懷著歷史的責任感搞老藥具收藏,他把散落在民間的寶貝挖掘出來,使古老的中藥國粹得以傳承,同時,豐富了他的退休生活。他的收藏之路充滿了艱辛,也收獲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