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庭
有則外國幽默。兒子問父親:“為什么會發(fā)生戰(zhàn)爭?”父親回答:“是這樣。比如,法國與意大利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小誤會……”不料剛剛說到這兒,母親打斷了他的話:“不對。法國與意大利一向友好?!备赣H不快,“我不過打個比方?!薄澳悴荒苓@么打比方?!备赣H更不快,“我非要這么打比方!”“你這是錯的!”“可你多管閑事!”“這不是閑事!”“你給我閉嘴!”“你給我閉嘴!”“你討厭!”“你討厭!”“你給我滾!”“你給我滾!“你不是東西!”“你不是東西!”突然“坐山觀虎斗”的兒子恍然大悟:“天!為什么會發(fā)生戰(zhàn)爭,這回我全明白了!”
請注意,就因為爭論一個比喻是否貼切,一對夫妻居然橫眉怒目,殺氣騰騰,差點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是的,這則小幽默昭示的道理的確引人關(guān)注,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許多“戰(zhàn)爭”,常常是因為不夠冷靜造成的。
自然,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大聲呼喚“理智”與“諒解”,大聲呼喚人際交往時的“冷處理”。換言之——如果一味狂躁而忘了清醒,只知狂躁而忘了理智,是常常會出問題出差錯的。
正如《格列佛游記》中的情節(jié),兩個小人國因政見不一連年征戰(zhàn),殺得昏天暗地。而所謂的“政見不一”,說穿了十分好笑,就是,一國主張吃雞蛋先打破大頭,而另一國主張吃雞蛋先打破小頭——其實,哪種吃法不是吃呢!就為了這么點兒“雞毛蒜皮”的事便三天兩頭打過來殺過去,天!丑不丑?
不妨再讓我細想想,人際交往中的許多不愉快,也的確是因為“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引起的,而此時此刻,只要當(dāng)事人冷靜點,理智地來個“冷處理”,矛盾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比如,在公共汽車上,女士無意中踩疼了男士的腳,女士立即致歉:“對不起,踩著您了?!蹦惺恳恍Γ骸安徊?,說對不起的應(yīng)該是我,我的腳長得太不苗條?!本瓦@一句,立即贏得滿車廂乘客的一片笑聲,那位誠懇致歉的女士,更是笑得比花還美——再試想,如果此時此刻,男士“怒目”女士“反擊”,男士“抽刀”女客“拔劍”,一時間戰(zhàn)云滾滾電閃雷鳴,車廂成了角斗場,何美之有?
記得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著名的臺詞:“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智是多么高貴!力量是多么無窮!行動多么像天使!洞察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神華!萬物之靈長!”是的,人就是天使,人就是天神,細品上述故事中的男士,他給人的印象不就美好至極嗎?
進而想起一句話:理解萬歲。細想想,“理解”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不正是“冷靜”“理智”的“冷處理”嗎?有句詩說得更好,“寬容之際看芳草,天涯何處不春風(fēng)”,這所謂的“芳草”與“春風(fēng)”,說到底,不也正是“冷處理”創(chuàng)造的奇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