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不同的色彩,通過我們的外在感知與內(nèi)心感受,能夠使我們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進而引發(fā)微妙的心理效應。心理效應與多種因素相關,并映射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探微色彩的心理效應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色彩;心理;意義
1 色彩認知
人們對色彩的認知過程并非是孤立無援的,色彩間的相互作用,會使人們產(chǎn)生異樣的感覺。
1.1 明度效應
同一片樹葉分別放在兩張明度不同的底色上,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在較亮的底色上樹葉顯得明度較低,而在較暗的底色上,樹葉則顯得明度較高。顯然,背景明度不同,物象呈現(xiàn)出的色相也不同,人們內(nèi)心對其的感受也不同。
1.2 生命體驗
辨認物象的顏色時,除明度外,生命體驗也會起作用。正常情況下,人們無法正面認識它,卻在生命體驗的潛意識下自然呈現(xiàn)出來。例如,昏暗的屋子里,盡管已沒有光線的作用,人們?nèi)耘f能知曉物象本來的固有色。再如,暖色看上去的感覺比實際要亮點,反之,冷色則顯得更暗,這是因為,日常生活體驗使人不自覺地把暖色與光明、冷色與陰暗聯(lián)系在一起。
綜上可知,人的視覺與認知,常常受固有的思維模式影響,先入為主的觀念長期主導著人們對事物的看法。當我們觀察物體時,認知、視覺和生命體驗,互相影響,而當視覺處于模糊狀態(tài)下,生命體驗占據(jù)主導地位。
2 色彩感應
色彩能夠引起人們的物理感覺,并對心靈產(chǎn)生激蕩的影響,但是這種物理感覺持續(xù)時間短暫。隨著心田的逐漸打開,物理感覺與心理感應相互滲透,人對客觀事物的體悟程度也越來越深,緊接著心理感受與社會屬性也油然而生。因此,引發(fā)色彩感應的并非單一元素,而是與個體、文化、環(huán)境等都有關聯(lián)。
2.1 個體因素
(1)年齡。人對不同色彩的喜歡程度與年齡有關,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反映在心理上的色彩感應也各不相同。
兒童時期的人,對色彩的偏愛整體傾向于三原色系,純度較高,繽紛絢爛,例如小女孩多喜歡鮮艷的紅色與粉色,小男孩多喜歡純凈的藍色與綠色等;青年時期的人,成長給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思維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喜好偏向由最初的原色向復色過渡,種類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但是整體為亮色調(diào);當人到了老年階段,生活、工作、事業(yè)漸趨穩(wěn)定,對色彩明度的偏好由青年時期的高轉(zhuǎn)向于低,暗色系被這一年齡段的人們青睞。同樣,在一些藝術家的生涯中,不同年齡段亦有整體傾向的色彩關系。比如立體主義代表畫家畢加索,一生佳作頻出,但是各年齡段的繪畫色相也不盡相同。其中,“藍色時期”與“粉紅色時期”,清晰地展現(xiàn)出畫家在不同年齡段的所見所感映射在作品中的色彩基調(diào)。
簡言之,色彩與年齡緊密聯(lián)系,年齡越長,人生閱歷越豐富,對生活的體悟越深刻,最終,喧嘩轉(zhuǎn)寧靜,絢爛歸平淡,對色彩飽和度的偏好也由高逐漸向低轉(zhuǎn)變。
(2)情緒。色彩不僅在可見領域牽引人們的視覺,而且在潛意識與內(nèi)心世界中,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認知與感受。其中,色彩對情緒的信息傳達,常以一種隱形的方式呈現(xiàn),通過大腦無意識的暗示,對受眾心理進行啟發(fā)與引導。比如書房一般為淡藍色調(diào),人們在此種色調(diào)中情緒穩(wěn)定,能夠安心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五彩繽紛的舞臺燈光藝術,誘導人們情緒高漲,不僅增加了人們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而且使人們的情緒更為高漲,氣氛也更活躍。相反,單一的色彩關系下人們的情緒更平穩(wěn)舒緩。
(3)文化修養(yǎng)與氣候因素。不同地域和民族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文化軟實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了色彩審美的狀態(tài)。比如瑞典是冰天雪地的北國,生活中最缺少的便是太陽光,需要靠顏色來填補心理感受上的空缺,所以,大多數(shù)室內(nèi)裝飾色彩皆是金黃和橘紅為主的暖色調(diào);非洲人常常穿大紅大綠的服飾,即便是去世的人,也不穿素色,顯然,非洲原始人對顏色的感知,儼然是兒童的喜好,大多是直接感知的事物,他們衣著艷麗,和著鼓聲,配著森林,生發(fā)出特有的民族色彩。仔細斟酌,相較于非洲,瑞典畢竟是文化發(fā)達的國家。
2.2 外部因素
(1)宗教信仰。不同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間接影響人們對色彩的運用。比如在古代歐羅巴,人們尊崇的顏色為黃,然而,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國家,黃色卻成為被忌諱的顏色。在印度與泰國,袈裟與廟宇多為明黃色,與其信仰的佛教密切相關。
(2)國家地域。不同的國家對同一色彩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國,粉紅色意味著少女時代,“桃色新聞”隱含輕浮之意;而在西方,倒立的粉紅三角形,則是德國納粹時期鑒別同性戀囚犯的標志之一。而對于黑色,日本人將它作為權力、威嚴以及距離的象征。
3 色彩精神
3.1 前進與后退
色彩蘊含自身獨特的精神。從單色的感受中看,色彩的兩大區(qū)分立刻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即暖色和冷色的區(qū)分以及暗色和亮色的區(qū)分。區(qū)分的產(chǎn)生有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每種色彩還是會保持其基本性質(zhì),多多少少有些物象特征。
暖色,鮮亮的色彩具有前進性,會趨近觀眾,在此情況下,視覺感受到的物象比原來要大,運動感強,為使畫面效果更突出,多運用于畫面的前景中。
冷色,灰暗的色彩給人以壓抑和拘謹感,且具有后退性與遠離感。對冷色的合理利用能夠加強畫面的空間感和視覺的沖擊力,隨著后退的不斷加深,飽和度也不斷降低,自身色彩屬性逐漸隱退并與背景色融為一體,原有色彩內(nèi)在的精神逐漸減弱。正因為此,當人們眺望遠景時,遠處的景色會與稀薄空氣融為一體,畫面顯得更為真實自然。
3.2 離心與向心
同樣大小的不同色彩能夠引發(fā)視覺的聚散離合。觀察兩個同樣大小著色不同的圓形,假設顏色分別為黃與藍,那么黃圓將牽引人們的視覺做離心擴散的運動,慢慢向觀者靠近;而藍圓則處于收縮狀態(tài),最終向中間聚合,形成向心力。人們注視前者時,眼睛會感到莫名的刺痛感,注視后者,則有推進感。
若要強化色彩之間的關系,黑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黃色中加入白色,明度自然增加,整體的運動感便強,反之,藍中加黑,明度遂低,運動感也會增強。在這現(xiàn)象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黃色偏亮的程度如此之高,似乎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暗黃色。藍色偏暗程度如此之低,接近黑色??梢詫ⅫS與白歸為一類,藍與黑歸為一類,這兩對顏色之間除了物理關系,還有一種精神的關系,賦予這兩對顏色截然不同的特性。
4 色彩象征
4.1 五行屬性與四象
在五行學中,金木水火土分別代表不同的屬性,它們也對應不同的色系,金屬系——白色系,木屬性——青色系,水屬性——黑色系,火屬性——紅色系,土屬性——黃色系,五行顏色之間可以相互調(diào)配,衍生出更多唯美的色彩。
古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說,其中,青龍,為天地間僅有的一條神龍,沒有性別,沒有死亡,生生不息,孕育生機與活力,代表季節(jié)為春;白虎掌管殺戮,俗稱戰(zhàn)神,與軍隊相關聯(lián),代表棄惡揚善驅(qū)邪避災,如“白虎旗”“虎符”;朱雀,暗指紅色,祥瑞辟邪;玄武,掌管河東神水,水生萬物,蘊涵綿延之力。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曾提出“運墨而五色俱”,可見,黑色蘊含獨特的包容性。
4.2 等級制度與國家
自古以來,運用色彩體現(xiàn)身份的尊貴卑賤就有很深的淵源。每個國家都有多彩的風土人情,揣摩其中深意,有清晰的區(qū)別:俄羅斯——童真;希臘——優(yōu)雅;伊朗——華麗;日本——質(zhì)樸;印度——濃郁……感受到東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東西才能深深地感受它。色彩關系背后隱含的象征含義,是人們學習運用色彩的前提與基礎。
5 結語
色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豐富的色彩為生活增添了多姿的風采,而在不同國家,不同色彩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并對人們心理產(chǎn)生特殊的影響,可見,探微色彩的心理效應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侯艷紅.色彩信息的心理語義特征及“隱性”色彩信息對情緒和認知的影響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7.
[2] 朱學敏,肖聰閣.淺議色彩的心理效應[J].科教文匯,2009.
[3] 黃夢婷.設計色彩的又一份閑趣[D].江西師范大學,2015.
[4] 鄔旭.西部黃土民俗電影的色彩研究[D].河北大學,2015.
[5] 吳鵬.色彩心理效應淺析[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
[6] 于麗峰.色彩心理效應在室內(nèi)設計中的應用[J].綠色建筑,2012.
作者簡介:葛麗麗(1988—),女,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川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系美術教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