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安佳璐 通訊員/陳建豪 楊新華
紹興
紅色地標
俞秀松(1899-1939),原名壽松,字柏青,化名王壽成,浙江省諸暨市次塢鎮(zhèn)溪埭村人。他自幼在諸暨成長,17 歲到杭州求學,20 歲領導組織3000多名學生舉行示威游行,21 歲在上海組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22 歲作為青年共產國際的正式代表赴莫斯科參加會議……在40年的生命歷程中,俞秀松投身革命的洪流,完成了自己立下的志愿:“做一個利國利民的東西南北人?!?/p>
諸暨市次塢鎮(zhèn)溪埭村682 號,有個不大的四合院,家信、題詞、舊家具……俞秀松故居內的陳設簡單而質樸。在這個房子里,俞秀松住到17歲,22歲時,他回過一次家,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
“溪埭村有俞秀松故居、俞秀松紀念碑、俞秀松紀念館,俞秀松的名字與我們溪埭村聯(lián)系在一起。秀松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溪埭村村委會主任俞吾成對記者說道。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 周年。五四精神是什么?如何了解百年前的“新青年”的獨特氣質?俞秀松或許是其中的一扇窗。
時間即將邁入二十世紀,俞秀松出生在諸暨次塢鎮(zhèn)溪埭村一個清末秀才的家庭。國運動蕩,山雨欲來,學生時代的他便經常閱讀進步書刊,不斷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是當時學生運動的骨干之一,探索救國之路的種子早已在他心中萌發(fā)。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5月12日,俞秀松與宣中華等人領導組織杭州14 所中等以上學校學生3000 多人舉行示威游行,聲援北京、上海的學生運動。同年10月,他參與《雙十》半月刊的創(chuàng)辦,不久改為《浙江新潮》,后任主編,刊物也成為當時浙江宣傳新思想最鮮明的一面旗幟。
隨后,俞秀松來到北京,他的人生也發(fā)生了轉折。參加北京工讀互助團,在北京大學第一院哲學系旁聽,他從一名無政府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此后不想做個學問家,情愿做個舉世唾罵的革命家。”青年人是參與社會改造最積極的生力軍,但也是缺少社會經驗、急需培養(yǎng)塑造的群體。1921年8月22日,俞秀松受陳獨秀委托,成立中國最早的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擔任書記。
青年團員們穿上短褂走近勞動群眾,開辦夜校普及工人教育,發(fā)動工人爭取改善勞動時間提高工資……青年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知識分子與工人階級,通過青年這根紐帶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1921年,共產國際“三大”和青年共產國際“二大”在莫斯科舉行,兩個大會交叉進行。俞秀松作為青年共產國際的正式代表,同時出席兩個會議。
在之后的崢嶸歲月里,北伐戰(zhàn)爭、國共合作、留學蘇聯(lián)、新疆統(tǒng)戰(zhàn)組成了俞秀松為黨的事業(yè)奮斗的關鍵詞。熱心教育的他,還曾選派近300 名學生赴蘇聯(lián)留學,學生學成歸國后都在新疆的革命和建設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烽火年代的命運總是坎坷,因受王明、康生誣陷,俞秀松遭逮捕入獄,轉押去蘇聯(lián),在“肅反”擴大化中被害?!澳阋锩降祝荒芮?。相信黨,相信我們的革命事業(yè)總有一天會勝利的?!彪x別前,他坦然地對愛人安志潔說。
所幸正義從不會缺席。1988年,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俞秀松烈士永垂不朽”九個大字。次年,中共諸暨縣委、縣人民政府為紀念俞秀松誕辰90周年,修建了俞秀松烈士紀念碑。1996年8月的一天,一位滿頭白發(fā)的中國老人收到了來自俄羅斯軍事檢察院的一封信,里面裝著的是她已故半個多世紀的丈夫——俞秀松烈士的“平反證書”。至此,這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冤案才得以徹底澄清。
作為“新青年”,他一往無前。曾經,他的功績曾一度被歷史的陰霾掩蓋,但最終綻放光芒,引導著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回憶
他對黨十分忠誠。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積極為黨工作。此外,他平時以身作則,清正廉潔。在新疆時,當局曾希望他接受教育廳廳長的委任狀,還稱當了廳長就有小汽車接送,有大房子住,被他嚴詞拒絕了,毅然把委托書退回。
他也有著超凡的人格魅力。母親經常講,父親十分博學,她從他那里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知道了中國革命,也目睹了丈夫在新疆的所作所為,對他十分欽佩。父親失蹤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母親不曾放棄尋找他,足以反映他們倆的感情。
——繼子俞敏
大伯一生革命,把一切都獻給了黨,他曾對家里人說,“等到大家有飯吃了,我再回來。你要相信,這一天會到來的?!?/p>
——侄子俞治華(俞秀松故居負責人)
(感謝俞敏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