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大可
什么時候打哈欠?
疲倦的時候?
不見得吧……
這節(jié)課好沒意思啊,聽得都有點昏昏欲睡了。不由自主張開嘴:“呵——”立即警覺不對頭,趕緊捂住嘴,把哈欠聲“悶”回去。
你做錯了——不是說上課不該漫不經(jīng)心,而是不該把哈欠“悶”住。當(dāng)然,上課漫不經(jīng)心也不好,對吧?你懂的。
好吧,上課該集中注意力,可是,在公共場合,用手捂住忍不了的哈欠,不是禮貌舉止嗎?
你已經(jīng)說了:無聊呀。
是呀,昨晚沒有很多課后作業(yè),電視沒什么好看的,媽媽把iPad藏了起來,連Kindle也被沒收,紙質(zhì)課外書前天看完最后一本,要到雙休日才有空去書店淘書……總之,昨晚睡得足夠,今天早上可以說是“自然醒”,所以,上課打哈欠并不是疲倦。
哦,你想起來了,雖然“自然醒”,但起床后還是打了個大哈欠。
打哈欠究竟是怎么回事?
打哈欠的時候,不管你如何想掩飾,嘴巴都會大大張開,伴隨著的是深深的呼吸和大口的吐氣。
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這是你倒背如流的“呼吸的作用”。
有句成語叫“吐故納新”。吸進氧氣,由身體里的紅細胞攜帶著,順著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軌道,把氧氣運送到身體各部分的組織中,才能讓身體正常運轉(zhuǎn),這叫“納新”。身體運轉(zhuǎn)過程中,會產(chǎn)生二氧化碳,需要“吐故”呼出這些廢氣。
平時我們對自己的呼吸并不注意,因為那是習(xí)慣了的淺淺、平平、緩緩的呼吸方式。而在跑步、登山的時候,需要的氧氣比步行的時候多,沒有經(jīng)過訓(xùn)練的人,呼吸還是很淺,但不得不加快速度——一口連一口,于是就成了喘氣。
到西藏旅游的人,常常在行走時也會大口喘氣,那是因為高原缺氧,需要大口呼吸補充體內(nèi)氧氣。
而久居西藏的人,來到平原,會胸悶、無力,頭暈乎乎的只想睡覺,就如喝醉酒一般,被稱作“醉氧”。原來,久居高原的人,為了適應(yīng)缺氧,紅細胞攜帶氧氣的能力比久居平原的人強多了。可來到了平原,空氣中含氧量高了,紅細胞還那么傻乎乎地努力為身體運送氧氣,可不就要“喝多了”氧氣,“醉氧”了嗎?
雖然氧氣、二氧化碳都是氣體,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看到它們的“杰作”。你已經(jīng)看到,氧氣可以讓人大口喘氣或出現(xiàn)“醉態(tài)”,很有趣,是吧?二氧化碳也會“變戲法”呀,比如會“冒霧”的干冰。
干冰其實是把氣體的二氧化碳,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變成液體,再變成固體。干冰溫度是零下78.5℃。當(dāng)它來到我們中間,就是遇到了“高溫”,于是變?yōu)闅怏w,把空氣中存在的(我們感覺不到的)水蒸氣冷凝為無數(shù)的小水點,就出現(xiàn)“白霧”了。如果設(shè)法讓大量干冰遇到高溫,白霧就會有云蒸霧繞的效果,舞臺上常用這方法制造仙境。
扯遠了,回到哈欠上,繼續(xù)研究。
打哈欠與“大喘氣”有點類似,都是大口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助你擺脫無聊帶來的昏沉,有了點提神醒腦的效果。
你睡足了還要打哈欠,那意思是:睡醒了,該活動了,所以要增加氧氣了。
至于想睡覺而不斷打哈欠,是因為你“想”而“不能”睡,只好靠打哈欠來刺激大腦:給你補充氧氣,請清醒點兒,清醒點兒!
跑步需要氧氣多
其實,眼淚一直在流。
眼睛里有淚腺,它不停地制造淚水,那可不是為你傷心準(zhǔn)備的。它要濕潤眼球與眼瞼,便于它們運動;要沖刷掉眼球表面的臟東西,讓它們保持清潔;淚水還有殺滅細菌的作用。
從眼睛到鼻子有兩個管道,叫鼻淚管,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那是淚水的通道。平時眼淚不斷分泌著,卻在你不知不覺的眨眼中,通過鼻淚管排到鼻腔里流走了。
現(xiàn)在有一種“新流行病”,叫“干眼癥”,它所以會“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眼睛一眨不眨地長時間對著電視、電腦、手機、iPad等電子屏幕。缺乏正常的眨眼,就無法調(diào)動眼淚濕潤眼睛。
當(dāng)然,如果傷心了,淚腺受到刺激,淚水就會大量涌現(xiàn)。這時的情形有點像大雨滂沱。暴雨中下水道的水流要比平時湍急,即便如此,還是有部分雨水讓下水道來不及承接,溢出在道路上成為暫時的積水??薜臅r候眼淚突然增多,也無法一下子通過“下水道”——鼻淚管流走,一部分從眼睛里溢出,另一部分洶涌澎湃地沖入鼻腔,再從鼻子中流出,于是,便有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壯觀景象。
打哈欠流淚則與傷心“下大雨”有點不一樣。
仔細體會一下,打哈欠的時候,是不是面頰、舌頭、喉嚨口都繃緊起來了?這些地方的肌肉緊張,會加大對鼻腔的壓力,結(jié)果是鼻淚管無法工作——“下水道”不通,眼淚積蓄在眼睛里,最后只得奪眶而出。
這個樣子跟感冒有點類似。有時感冒會引起鼻子里的黏膜腫脹,壓迫到鼻淚管,不僅因為鼻塞造成鼻子呼吸困難,也導(dǎo)致眼淚不能流入鼻腔,于是就兩眼水汪汪的了。
打哈欠
在公共場合打哈欠捂住嘴,這沒錯,但這不對。
打哈欠最好站起身,不行的話坐著也可以,向上張開雙臂,身子微微后仰。
這個姿勢,可以讓你因為一直坐著不動而導(dǎo)致血液流動緩慢,甚至淤積在身體某一個地方的血液流得歡暢些。
這個姿勢也使你一直向前趴在課桌上的脊柱彎曲,有機會得到調(diào)整。
張大嘴巴深深地吸一口氣,讓空氣充滿你的胸腔,再慢慢地吐出。
這樣能增加呼吸的深度,使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各部位,排出體內(nèi)過多的二氧化碳,大腦會更清醒。
打一個哈欠時的張嘴、閉嘴,吸氣、呼氣,張開雙臂向上拉伸,讓面部、喉嚨、腰背、手臂等的肌肉也得到了充分的運動。如果站立著的話,雙腿也得到了鍛煉。
雖然一個短短的哈欠,但這個時候你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聽,全身心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放松了身體,緩解了情緒。
你坐過飛機就知道,飛機在上升或下降時,耳朵會有疼痛、被堵塞等感覺,這是外界氣壓變化帶來的。耳朵里的咽鼓管有調(diào)節(jié)耳朵內(nèi)壓力、適應(yīng)外界氣壓的作用,但它對調(diào)節(jié)工作的態(tài)度不積極,平時關(guān)閉著,空姐常讓大家吃東西做吞咽動作,讓它打開,其實最有效的動作是打哈欠。
如果必須要抑制哈欠,也有辦法,緊緊咬住牙關(guān)就可以了。因為打哈欠需要調(diào)動臉部的肌肉,你不讓肌肉運動也就能“扼殺”哈欠。
超級鏈接小實驗:
自制二氧化碳泡泡
材料:
玻璃杯,白醋,小蘇打,顏料
步驟:
杯中倒入白醋,液面離杯口1厘米左右;
為了好看,可以加一點顏料進去,比如加幾滴紅墨水;
快速往杯子里加入1~2勺小蘇打。
哇,杯中產(chǎn)生了氣泡,漫出了杯子!
原來,白醋加小蘇打會產(chǎn)生二氧化碳,氣泡就是二氧化碳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