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自古雄才出少年,旅歐儉學正當先。小平小道寬襟抱,親力親為大國篇。百色長風吟碧雨,一腔卓識寫春天。赤光異域見才氣,蔚起藍圖讀圣賢。
——劉曉七律《鄧小平》
1920年10月19日,巨大的郵輪“鴦特萊蓬”緩緩駛進馬賽港,甲板上擠滿了年輕的“中國臉龐”。一戰(zhàn)后這個法國最繁忙、曾唱響過《馬賽曲》的古老港口,并沒有過多地留意他們。然而,就在人群中,有位小個子,他將成為未來中國的領航者。那一年,他只有16歲。他就是鄧小平。
經過幾天的休整,在華法教育會的安排下,鄧小平和他的叔父鄧紹圣以及20名中國學生一起到法國西部諾曼底的巴耶中學學習。在這所中學里,中國學生單獨開班,主要是提高法語水平,過的是正規(guī)的中學學生生活。鄧小平后來曾對他的孩子說:那是一家私人開的學校,學校待他們像小孩子一樣,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覺。才上了幾個月,沒學什么東西,吃得卻很壞。
法國國家檔案館保留的一份巴耶中學中國學生的開支細賬上寫明:鄧希賢1921年3月共用了244法郎65生丁的食宿費。盡管鄧小平盡量節(jié)儉用度,但學校的食宿費、生活費等學雜費用對于自費生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13日,因無力支付學校的各項費用,鄧小平與其他十幾名同學一起被迫離開了巴耶中學,前往克魯梭市,在施奈德鋼鐵廠做工。鄧小平被分配到軋鋼車間當軋鋼工,工資每天只有10法郎。從此,他開始了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外籍工人長達4年多的“勤工”生涯。
1922年2月,鄧小平來到盧瓦雷省的小城蒙達尼(Montargis)。這里靠近農村,學費和生活費比較低,因而勤工儉學生們常到這里來做工和學習。2月14日,鄧小平成為哈金森橡膠廠的一名臨時工人,這個工廠是以生產膠鞋和自行車內外胎而頗有名氣。鄧小平作為不熟練工被派到膠鞋車間,他的編號是4088。工作是極其單調乏味的手工勞動:將鞋底、鞋墊及鞋幫放在木模上,然后和里襯貼起來。很快,鄧小平就熟悉并很容易地工作起來。
1982年,蒙達尼市市長努布拉隨法國市長代表團訪華,受到鄧小平特別接見?!班囅壬鷮ξ艺f,感謝蒙達尼和夏洛特(哈金森橡膠廠所在的小鎮(zhèn)),他懷念在那里度過的時光?!蓖砟?,努布拉這么回憶?!班囅壬貞浟嗽诿线_尼的三件趣事。”一是,他當時騎自行車,被警察開了罰單,原因是車尾燈掉了,沒有及時更換;二是,他在蒙達尼學會了跳華爾茲舞?!班囅壬f出了他們經常跳舞的咖啡館的名字,后來我派人去尋訪,那棟建筑還在?!比?,鄧小平回憶說他工作的膠鞋車間有1200多人,車間主任是一位叫“玫瑰”的夫人,是名是姓,就記不清了,只記得她兩個眼珠的顏色不一樣?!霸诜ㄎ睦铮琑ose既是玫瑰,也可作人名,后來我找到了‘玫瑰夫人的孫子,他證實了鄧先生的回憶?!?/p>
到法國1年多的鄧小平已經開始成熟了,能經受得住艱苦工作和簡樸生活的考驗,并以其所積累的經驗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難題。業(yè)余時間,他和法國工人交往聊天,法語水平進一步提高,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還經常和華工、勤工儉學生們談心,交流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看法。
1922年6月,在周恩來、趙世炎的籌備和主持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西郊哥倫布森林中的一個小空場上正式成立。少共成立不久,少共成員王若飛、肖樸生、尹寬等來到哈金森橡膠廠做工。王若飛也被分到膠鞋車間,他與鄧小平一同工作了兩個多月。做工之余,他們經常在一起散步交談,趙世炎、王若飛等較年長的少共成員給鄧小平以極大的影響和幫助。就在這一年夏,在肖樸生、汪澤楷兩人的介紹下,鄧小平參加了剛剛成立不久的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旅歐少共最早的也是最年輕的成員之一。正如鄧小平自己所說,“最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雖略有感覺,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個深刻的覺悟。其后,一方面接受了一點關于社會主義尤其是共產主義的智識,一方面又受了已覺悟分子的宣傳,同時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于是加入了團的組織。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鄧小平從此堅定自己的選擇,七十多年不動搖。
鄧小平在法國生活了5年又2個月,其勤工儉學的生活是異常艱辛的。除了剛開始在諾曼底的巴耶中學學習約5個月時間外,就再沒有踏進學校的大門。鄧小平在講到他在法國的留學生活時說:“我在法國的五年零兩個月期間,前后做工約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黨團機關工作)。從自己的勞動生活中,在先進同學的影響和幫助下,在法國工人運動的影響下,我的思想也開始變化,開始接觸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參加一些中國人的和法國人的宣傳共產主義的集會,有了參加革命組織的要求和愿望,終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成員?!?/p>
1922年8月1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后更名“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機關刊物《少年》。1924年2月1日,《少年》改名為《赤光》?!冻喙狻穭?chuàng)辦不久,鄧小平就來到戈德弗魯瓦街17號小旅館內周恩來的狹小房間,成為《赤光》編輯部最年輕的成員。
鄧小平最初從事蠟板刻寫和印刷、裝訂方面的工作。他每天離開工廠后經常來不及換下工裝就匆忙趕到編輯部,在昏暗的燈光下緊張地伏案工作起來。當時擔任刊物領導和主要撰稿人的是周恩來,先后參加編輯部工作的還有李富春、傅鐘、李大章等人。每當夜幕降臨,他們就擠在旅館狹小的房間里,馬不停蹄地開會、討論、寫稿、刻寫、油印、裝訂。工作起來常常通宵達旦,徹夜不眠。
鄧小平小時候刻苦認真的習字與參加這項革命工作的神圣感和責任感,使他刻寫蠟板時總是一絲不茍,不僅字體工整勻稱,美觀大方,而且油印、裝訂工作也完成得十分干凈利落。每期刊物出來后,大家對此都贊不絕口,不約而同地將“油印博士”這頂桂冠戴在了他的頭上。這既是對他那雋秀漂亮字體的贊譽,更是對他認真負責、嚴謹敬業(yè)的高度肯定。
1923年,“少共”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鄧小平直接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工作。1924年下半年,鄧小平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并成為青年團旅歐總支部的領導成員。
鄧小平在法國所讀的主要是《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等書籍。正是這些書籍,對他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使鄧小平實現(xiàn)了從一個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歷史轉變。1926年初,鄧小平離開法國,來到了十月革命的故鄉(xiāng)。在莫斯科,他先進東方大學,不久轉入中山大學。近一年后,他受黨的派遣,于1927年春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經過6年多的留學生活,鄧小平從一個質樸的青年成長為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這是鄧小平的幸運,也是中國人民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