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鑫
半年前,王阿姨因為帶孫子的緣故來到了廣州,初到陌生的城市,性格開朗的王阿姨結交到了不少朋友,所以她并沒有感到孤單或不適應。近日,王阿姨心情煩躁,不愿意出門,兒子擔心母親,與其聊天才知道原委。原來,王阿姨認為在兒子家沒有自我,在鄰居朋友口中,她是“誰誰的媽媽”“某某的奶奶”“幾零幾的住戶”,數(shù)一數(shù),沒有一個能叫出她名字的朋友,兒子聽后認為母親有點無理取鬧。那么,王阿姨的要求到底合不合理?她應該如何解決呢?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8醫(yī)院心理門診主任丁嵬指出,王阿姨之所以感到情緒煩躁,是因為自我被忽略。當老人感覺沒有自我時,很容易感到孤獨、寂寞,尤其是如王阿姨一樣來到陌生城市的老年人,他們往往是從原有的生活圈、生活規(guī)律、社會關系中抽身出來,投入到陌生的環(huán)境,這種強行的斷代會讓老人有種情感撕裂感,讓老年人感覺無所適從,進而失去自我。
從王阿姨的敘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王阿姨在兒子家雖然看似適應得很好,實際上沒有自我。丁嵬指出,在新的生活圈中,她并沒有以“自我”的身份去結交朋友,而通過兒子、孫子認識的人其實也不能算作是王阿姨真正的“朋友”。
丁嵬指出,朋友是指志同道合、興趣相投的人,以王阿姨因帶孫子而認識的“朋友”為例,這些“朋友”頂多算作與王阿姨有相同行為的人,雖然看似他們交流良好,但是,因為每個家庭的生活規(guī)律不同,他們交流的機會并不多,且不穩(wěn)定。此外,因為帶孫子而認識,之前沒有其他交集,雙方也很難產(chǎn)生認同感。而且,帶孫子是短暫性行為,老人潛意識中認為哪天自己就會回老家,或是因為其他原因結束帶孫子,所以難以將這種關系深化,自然他們很難成為真朋友。
借助圈子尋找自我
丁嵬指出,人對自我的認識基于主觀的意識和客觀的行為,老年人要求有自我感是完全合理的要求。老年人想要擁有自我,就應該以“自我”為主體去結交新朋友?,F(xiàn)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會追求自我的存在,即自我價值感、自我存在感,比如上老年大學、外出旅游、跳廣場舞、參加志愿者活動等,這些都是以自我為主體的行為,也是追求自我的表現(xiàn)。
不少老年人在來到陌生的城市后,會產(chǎn)生被孤立感,想要認識新的朋友,但是又無從入手。丁嵬指出,我們常常說“朋友圈”,其實我們結交的朋友都在一個圈子里,當我們沒有進入這個圈子時,會有被世界孤立的感覺,而一旦進入這個圈子,結交朋友會變得非常容易。所以老年人到了新的城市,首先要想辦法加入一個圈子,而參加集體活動是一個非常好的捷徑。老年人參與的活動應盡可能多元化,人數(shù)也不需要太多,從認識其中一兩個人開始,逐漸擴展屬于自己的朋友圈。
丁嵬建議,年輕人如果將老人接到陌生城市,不論是就近盡孝,還是請老人幫忙帶孩子,都應該主動幫老人尋找適合他們的圈子,讓老人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老人幫助帶孫子,也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比如周末讓子女帶孩子,自己單獨出去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