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芮
摘 要: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要因勢利導,面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形式。要善于“順勢”推動事件發(fā)展,“借勢”融入學生智慧,同時巧用興趣,“造勢”感化,引導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關鍵詞:德育;班級管理;因勢利導;班主任工作
中圖分類號:G621;G45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6-0018-01
青少年學生會表現(xiàn)出他們在本年齡段認知水平上的生理與心理情況,德育工作者通過觀察他們的行為,適時地幫助他們糾正行為偏差,有助于他們改正自身錯誤行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德育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要善于“順勢而為”“借勢”和“造勢”,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德育目標,使良好的德行成為學生內心的一把標尺。
(1)“收豆”事件?!芭纠病薄芭纠病睅茁暻宕嗤鹑缬挈c的響聲從地面?zhèn)鱽?,低頭一瞧,一粒蠶豆蹦跶到筆者腳邊。筆者撿起蠶豆,緩緩走向正從抽屜旁探出個腦袋,緊張兮兮地打量著筆者的J:“這是你的蠶豆嗎?”J輕輕點了點頭。“早讀課應該趕緊讀書復習,不要再做小動作了?!惫P者從J的桌肚里將剩下的蠶豆拿了出來,放在班級講臺上。(2)“丟豆”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下課之后學生們涌向教室外,J忐忑地站在筆者面前。J一定是來找筆者要回自己的蠶豆的,筆者不禁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不知道J記住自己的錯誤了沒有,一定要給她長長記性?!敖裉鞛槭裁匆獛Q豆來學校呀?”“‘做中學的老師讓帶的?!薄翱墒?,老師……”J迫不及待地說下去:“我的蠶豆沒了。”筆者沒作聲,眼神悄悄向放蠶豆的講臺輕輕掃了一眼。奇怪,蠶豆真的沒了。筆者問J:“你拿回去了嗎?”J的小腦袋搖得跟個撥浪鼓似的。蠶豆不翼而飛了。(3)著手“查豆”。筆者本可以厲聲指責,五分鐘內找出拿走蠶豆的人,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給筆者以啟示,“學校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厲聲指責雖然能解決眼前的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羞愧感,但從長遠來看容易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可能讓學生產(chǎn)生自卑心理。這需要教師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改正行為習慣中的一些小問題。于是,筆者站在講臺上懊惱地說:“老師不小心把J的豆子弄丟了,如果哪位同學看見,可以把它送還給我,老師和J都會十分感謝的?!睂W生中并不見聲響。
(1)借問蠶豆,安撫情緒。很快上課鈴聲響起,J的眼眶里快擠出淚水,不情不愿地晃回了座位。筆者看著鴉雀無聲的教室說道,“老師聽說今天‘做中學課要帶蠶豆,大家都帶了嗎?”幾個活躍的男生頓時把手舉得丈高,告訴筆者帶了滿滿一盒蠶豆?!澳悄懿荒芙鑾琢=o今天沒帶豆子的同學呢?”“沒問題呀。”一位男生十分慷慨地拿出他的蠶豆盒,從中挑出幾粒給J遞了過去。J布滿愁容的臉上瞬間轉晴,忘卻了自己的豆不見蹤影的事情。筆者借勢問學生:“如果班級還有其他同學也沒有帶豆子,還有人會借給他嗎?”“會?!币晃荒猩拥嘏e起了手,“上學期有一次我沒帶筆,還是其他同學借給我的呢。如果別人忘記帶豆子,那我可以和他一起分享我的豆子?!?/p>
(2)借勢探討,察覺異樣。筆者為學生們的回答感到欣慰,這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樂意看到的一幕:學生之間微小的細節(jié),讓人感受到純真的善意。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真切的回答,筆者希望可以讓那位拿走J的豆子的學生明白:即使自己沒有帶蠶豆,也會有其他同學愿意一起分享,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在說話的間隙,筆者發(fā)現(xiàn)講臺下有個學生有些不安地扭動自己的身體,與往常安靜坐正有些反常,但筆者并沒有叫這個學生的名字。雖然發(fā)覺了學生異樣的神情與動作,但現(xiàn)在并不是揭示真相的最佳時機。在德育工作中,教師應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教育契機的眼睛,發(fā)揮教學機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1)故事分享,連接現(xiàn)實。教育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利用已有資源,突破德育瓶頸,創(chuàng)造機會導入新知。在隨后的一節(jié)課上,筆者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繪本故事《晴朗的一天》,將道理通過學生心理更易接受的童話故事揭示出來,形成具有連續(xù)性的教學步驟。學生們通過對這則故事的討論,明白不能做糊涂的小狐貍,不能像小狐貍那樣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想要一樣東西,必須征得主人的同意。(2)歸還蠶豆,觸動心靈。下課之后,Y終于將蠶豆送還到講臺上。筆者微微一笑,沒有對Y進行批評,從Y看筆者的眼神,筆者已經(jīng)明白Y懂得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道理。課后,筆者將蠶豆原樣還給了J,并告訴J上課不要做小動作,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德育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過程,關鍵之處不在于課堂傳授、討論及記憶,而在于教師通過靈活多樣的手段,因勢利導,在學校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善于觀察學生,發(fā)揮教學機智教育學生,使抽象的道德觀念轉變成具體的道德行為。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觀察學生的心理認知狀況、事件的發(fā)展情況,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這樣,學生就會在更為自然、有效的道德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李繼剛.德育生成性資源的探索與應用[J].中國德育,2017(03).
[2]譚發(fā)禮.因勢利導相得益彰——班級調皮生管理初探[J].教書育人,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