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春艷 楊良
摘要:城市黑臭水分布廣泛,給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黑臭水體的治理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黑臭水體的治理難點并提出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供借鑒。
關鍵詞:黑臭水體;治理現狀;問題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4-00-02
Abstract:The urban black odor water is widely distributed,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daily life of residents, and the management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ies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treatment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ies and propo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for reference.
Key word:Black mist water;Current situation;Problem
國務院首先頒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中明確指出,城市人民政府是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的責任主體,“水十條”還提出,省會城市、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應在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建成區(qū)黑臭水體,完成率達到90%。隨后住建部聯合環(huán)保部、水利部和農業(yè)部等部門為了指導地方各級政府落實水十條行動方針,又提出了更進一步的指導目標:2017年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qū)基本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qū)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qū)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這兩個政策指南出臺后,全國各地的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如火如荼的展開,縱觀全國南方地區(qū)的治理力度比北方城市大,華東地區(qū)、華中地區(qū)和華南地區(qū)的黑臭水體整治程度和規(guī)模比西北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要大,本文主要對黑臭水體整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的闡述。
1 黑臭水體的治理情況
據南方周末記者統(tǒng)計,在監(jiān)管平臺上,截至2018年1月30日,全國要求在2017年消除的黑臭水中,顯示“尚在治理中”的有789個,“方案制定中”的有190個,未完成率接近一半。總體來看,監(jiān)管平臺顯示,這些城市里有222條應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顯示“治理中”或“方案制定”,未完成比例超過1/3,全國的黑臭水治理狀況也不容樂觀。
環(huán)保部聯合發(fā)布的全國黑臭水體整治監(jiān)管平臺上,2017年過去了,“大氣十條”的第一階段目標順利完成,黑臭水體成績單卻是一片紅。
2 黑臭水體治理遇到的難題
國內治理黑臭水體采用的措施有控源截污技術、內源治理技術、生態(tài)修復技術和活水循環(huán)等技術。技術的選擇主要遵循適用性、綜合性、經濟性、長效性和安全性幾個原則,現階段黑臭水體項目上應用的技術特別多,其中也包括一些新型技術,這些技術都源于上述16字方針,要達到的治理效果都是相同的,只是在應用形式和過程上有所差別。
在實際工程項目中這些技術的應用卻沒有完全得到體現,或者說為了趕時間節(jié)點,采用常規(guī)的治理措施無法在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經常采用一些應急措施,比如在短期內安裝一些一體化物化、生化處理系統(tǒng),生化系統(tǒng)適用于水體沿岸截留的生化性強的生活污水,降低水中的有機物、氨氮等污染物濃度,處理后排入水體,降低對水體的污染。物化處理系統(tǒng)是采用投加絮凝劑的方法降低水中懸浮物的濃度,提高水體透明度,這種方法可以迅速使水清澈,還有一種河道應急處理辦法是將河道整個斷面截留,在截留壩前設置取水口,這種處理方式相當于擴大了污水處理量,將整條河流的水處理后重新排入河道,一般不建議采用這種方法。
河道類項目相比于湖泊類水體難治理,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截污不徹底,上游的排水口的污水雖都截污到了污水處理站,但因河道是開放的,地表雨水的污染和散排至河道,另外一個方面物化處理系統(tǒng)并不能處理氨氮指標和COD指標,處理系統(tǒng)出水只是看上去清澈了,實際上還是COD和氨氮超標水;其次河道生態(tài)系統(tǒng)是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對污染物沒有分解能力,加之河道清淤不徹底,導致河道的感官性差,透明度低,有臭味。河道治理遠比湖泊治理難度大得多,河道是流動的,雖然黑臭水體中有活水循環(huán)的理念,城市河道大多水的來源是城市生活污水、雨水和其他污廢水,所以城市河道中常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一旦將排污口截污,那么城市河道中將無水流動,出現干河的現象,這時又需將地表水或地下水引入河道作為流動水源,因此城市河道不能作為消納城市污水的工具,必須將沿岸的污水全部截留才能從根源上保證河道不黑臭,如果河道是用來盛污水的,那還不如將河道填平,總之一句話:不截污,不治黑臭。
南寧市自來水廠的規(guī)模是120萬t/d,所有的污水處理廠加起來規(guī)模不到60萬t/d,那剩余的污水流向了哪里?肯定是不能憑空消失,最終流向了地表水體,其實這就是城市水體黑臭的根源。
生態(tài)重建是需要一個過程,而且越大的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重建難度越大,并不是截了污、清了淤就能解決的問題,而且越到老城區(qū)截污的難度越大,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截污,生態(tài)系統(tǒng)重建初期系統(tǒng)特別敏感,一個破壞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沒有自凈能力的,所以要這些區(qū)域短時間內完全消除黑臭的可能性很小。上頭源源不斷的有污水進來,進來多少就存多少,積少成多,河道看上去就是黑臭的狀態(tài)。水十條本身就是一個愿望,為了實現這個愿望,我們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價,其中也包括一些為了應付環(huán)保部門階段性檢查而做的應急處理,而這些基本上是無用功,暫且不說資金的浪費,是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是花著政府部門的錢裝飾政府部門的面子,是不正之風,是腐敗的一種。
黑臭水體生態(tài)治理的理念是大勢所趨,但由于我國大部分河道治理公司初涉其中,經驗不足,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2.1 過分依賴生態(tài)恢復
大部分河道水變黑臭的主要根源是沿線污染源匯入。目前大多數河道在選擇治理方法時,過分強調生態(tài)修復的效果,而未從根源上切斷導致污染的根源,或者說無法從根源上切斷污染,不能百分之百實現控源截污,生態(tài)修復的效果只能在控源截污的接觸上實施才能達到效果最佳,污染源治理不完全,生態(tài)修復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發(fā)揮不出生態(tài)修復的效果,換句話說,控源截污是生態(tài)修復的先決條件,只有兩者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才能構建良好的水生態(tài)系統(tǒng)。
2.2 過度強調陸域景觀設計
水生態(tài)構建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投資營造一個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而且水下盡管不穩(wěn)定,需要長期的維護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陸地景觀則不然,可發(fā)揮的空間比較大,可操作性強,可以不用花費很大的費用便可以營造一個很好的景觀,所以在做水生態(tài)設計時往往避重就輕,偏離了黑臭水體治理的初衷。
到底是在治河,還是在做綠化?
我們要轉變這個思路,景觀并不意味著生態(tài)化,在這里可以因地制宜,對于公園類黑臭水體治理可以增加一些景觀來點綴公園,使公園多一點景觀意境,對于一些景觀要求低的項目,不應錦上添花。
2.3 調查不全面
對水體污染情況的調查是非常關鍵的,對水體進行全面的摸查才能了解水體或河道黑臭的原因,每一個水體的規(guī)模、污染類型都不同,治理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就要從點到面,從外向內進行全面徹底的摸查,首先就要查污染源,污染類型,點源污染有哪些,排污口數量位置,溢流口情況,初期雨水的匯入情況等;其次有無面源污染,周邊有無農田、大規(guī)模養(yǎng)殖廢水污染;內源污染包括水體沿岸的垃圾、底泥污染情況(有無重金屬),水體中水生植物情況;除此之外落葉污染也是要考慮的,另外是否存在一些潛在的污染。除上述污染源的調查外,水體的污染現狀也是要調查的,根據水域面積采集水樣和底泥樣品,了解水體目前的污染情況,并根據污染情況確定修復方案。
2.4 選擇建設方案要因地制宜
選擇水體修復方案要因地制宜,有條件的項目利用周邊現有濕地作為處理終段,出水效果會更好,濕地處理后的水滿足排放水體的要求,可用作水體的補水也可外排,山東臨沂有一處百畝荷花塘,當地黑臭水體治理就最大的利用了這座荷花塘,降低了水體中的營養(yǎng)物質,也給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養(yǎng)分。另外不應為了做生態(tài)駁岸而做生態(tài)駁岸,改造的前提是不影響駁岸原本的結構功能,同時考慮安全性因素。
3 打破局限性的措施
黑臭水體治理本身就是一個亡羊補牢的過程,“三十年污染,國外花六十年治理,國內只花一兩年治理,這不合理,不現實,也不太可能?!薄翱卦唇匚邸焙汀皟仍粗卫怼笔沁x擇其他技術類型的基礎與前提,但這八個字背后卻是硬骨頭。從事黑臭水體治理的公司應深入了解16字方針背后的含義,黑臭水體治理決不僅限于工程措施或生態(tài)措施,在實際的工程案例中遇到各種困難,最大的難點是控源截污,如何找出所有的污染源頭然后截流,可以說這個過程實施的好壞直接影響黑臭水體治理成功與否,但實際上老城區(qū)的排污管線錯綜復雜,明管暗管無法全部截留,這一點幾乎是所有老城區(qū)黑臭水體的通病,打破這一局限是黑臭水體治理的關鍵,這種情況應從污水源頭(住戶)重新接管,通過排水溝、污水管接入市政污水管網,在現有老城區(qū)道路無法進行管道施工時,可考慮將污水管網敷設在河床上,建污水收集豎管接入截流井。
4 結語
河道生態(tài)治理的理念是大勢所趨。問題、誤區(qū)很多,但共同努力、共同總結,坦然面對出現的誤區(qū),避免讓他人重復誤區(qū)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全國各地在河道生態(tài)治理的探索中,也有比較好的案例與探索,為生態(tài)河道建設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也為我們的誤區(qū)敲響了警鐘。但工程設計上依舊還有誤區(qū)存在,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完善,需不斷深入研究,營造出人與自然真正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河道。
參考文獻
[1]李鵬章.景觀水體表觀污染的表征方法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1.
[2]張敏.淺議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措施[J].科技論壇,2010(9):110-111.
[3]趙越,姚瑞華,徐敏等.我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時間及思路探討[J].環(huán)境保護,2015,43(13):27-29.
[4]王旭,王永剛,孫長虹,潘濤.城市黑臭水體形成機理與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6,27(04):1331-1340.
[5]歐陽田軍.對上海“萬河整治行動”的幾點思考和啟示[J].水利發(fā)展研究,2009,9(12):52-54.
[6]汪秀麗.淺議合流生態(tài)修復[J].水利電力科技,2010,36(1):6-16.
[7]李晉.河流生態(tài)修復技術研究概述[J].地下水,2011,33(6):60-62.
[8]廖偉伶,黃健盛,丁健剛,劉敏,陳婷婷,童啟邦,姚源,呂圣紅.我國黑臭水體污染與修復技術研究現狀[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7,34(11):153-158.
[9]劉光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進展研究[J].江西建材,2017(18):128-129.
[10]李鈺強.城市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思路的探討[J].綠色科技,2017(18):102-104.
[11]胡金育.莆田市中心城區(qū)黑臭河道成因分析及治理對策[J].福建建筑,2017(10):97-99.
[12]陳修碩,仇模凱,張明輝,夏麗佳.青島市北區(qū)水清溝河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方案分析[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7,35(04):104-107.
[13]柏茜,徐冰峰.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研究[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8,18(01):156-157.
[14]成明旗,孟慶峰.廣東天沙河黑臭水體綜合治理方法研究[J].人民長江,2017,48(S2):32-35.
[15]張列宇,王浩,李國文,熊瑛.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技術及其發(fā)展趨勢[J].環(huán)境保護,2017,45(05):62-65.
[16]趙穎,陳珂,張?zhí)m真,郉昱,孔海燕,孫燕.我國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的研究進展[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17(03):25+30.
[17]唐建國,王家卓,馬洪濤.完善城市排水系統(tǒng),鞏固和提升黑臭水體整治成效[J].給水排水,2018,54(01):1-7.
[18]王靜茹.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J].環(huán)境與發(fā)展,2016,28(05):103-106.
[19]鄭毅.基于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與水質長效改善的技術分析[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15(12):187.
[20]李蘭娟,唐玉瓊,王守攻.江蘇省黑臭水體整治思路及實踐探討[J].建設科技,2017(14):82-83.
[21]胡洪營,孫艷,席勁瑛,趙婷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與水質長效改善保持技術分析[J].環(huán)境保護,2015,43(13):24-26.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簡介:穆春艷(1985-),女,漢族,碩士,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生態(tài)和市政給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