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亮
(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該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fā)電和養(yǎng)殖等綜合效益的山區(qū)攔河中型水利樞紐。水庫正常蓄水位1258 m,相應庫容2672.2×104m3,設計洪水位1258.60 m,相應庫容2730×104m3,校核洪水位1260 m,相應庫容2990×104m3,死水位1239.50 m,相應庫容 700×104m3。
水庫由攔河壩、溢洪道、引水泄洪洞等工程組成。工程等別為Ⅲ等,永久建筑物為3 級。水庫大壩為粘土心墻砂礫石堆石壩,上游邊坡1∶1.9,下游邊坡1∶1.5,壩頂高程1261.5 m,壩頂寬5 m。引水泄洪洞全長303 m,洞徑2.5 m,最大下泄流量69.24 m3/s。溢洪道布置在左岸,進口段70 m 長,開口寬42.9 m,堰頂高程為1258.0 m,底寬27 m,槽身段長102.20 m,底寬18 m,底坡 1∶5,最大泄量 80.64 m3/s。
壩體典型橫斷面見圖1。
圖1 壩體典型橫斷面圖
水庫工程于1988 年5 月開工興建,1996 年9 月全部竣工。由于1998 年7 月壩后出現(xiàn)異常滲漏現(xiàn)象,嚴重影響水庫的正常運行并危及到大壩的安全,2000 年6 月博州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鑒定為“三類壩”,并于2002 年6 月開始防滲加固處理,2003 年加固完成。
大壩表面變形監(jiān)測(30 個表面變形測點)即水平、垂直位移監(jiān)測;實施滲流監(jiān)測(7 個監(jiān)測斷面,37 只滲壓計,大壩下游左岸及中部設2 個量水堰,左中右岸沿滲流方向各設3 個測沙孔),即對壩體滲流壓力、繞壩滲流、滲流量及水質(zhì)監(jiān)測。
本次依據(jù)近年來壩后量水堰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
根據(jù)水庫的運行方式,水庫運行分高水位、低水位兩種方式運行[1],本次采用1247 m 和1256 m 兩種庫水位進行分析研究,但因1256 m 水位為水庫多年蓄到的最高水位,同時此水位有些年份沒有蓄到,因此增加一個數(shù)據(jù)較全的1255 m 水位作為高水位的一個分析水位。
表1 2007 年~2018 年蓄水過程滲流量對比表
2.1.1 滲流量對比表
從表1 可知,水庫低水位運行時(庫水位取1247 m),壩后滲流量較小,保持在12.5 L/s~15.5 L/s 之間;高水位運行時壩后滲流量保持在21.5 L/s~23 L/s 之間;最高蓄水位1256.0 m,2012 年~2013 年壩后滲流量明顯較往年增加明顯,自2012 年~2013 年后又明顯下降并趨于平穩(wěn),就近兩年壩后滲流量來看比較接近,在29 L/s~31 L/s 之間,趨于穩(wěn)定方向發(fā)展。
2.1.2 滲流量過程線
圖 2 2006 年 ~2018 年水庫時間 - 庫水位 - 壩基滲流量過程線
從滲流量與庫水位變化過程線見圖2 可知,滲流量與水庫上游水位的相關(guān)性較好,滲流量隨庫水位的升高而增大,并隨著庫水位的降低而減小[2],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時間上略有滯后,未出現(xiàn)異常變化,表明大壩滲流狀態(tài)正常,大壩的防滲體系工作性態(tài)基本正常。
2.1.3 實際蓄水位運行時滲流量過程線
圖3 2004 年~2018 年實際蓄水水位與壩基滲流量過程線
從實際蓄水水位與壩基滲流量過程線變化分析,從水庫實際滲流量及運行情況,隨庫水位的增加而增加,降低而減小,水庫滲漏趨于穩(wěn)定方向發(fā)展,這可能與水庫夏季洪水帶來的淤泥有關(guān),經(jīng)自治區(qū)測繪院測量結(jié)果顯示,水庫自建庫至今,考慮水庫淤積,壩前淤泥形成覆蓋層較厚,經(jīng)過多年的沉積日趨穩(wěn)定,對水庫大壩穩(wěn)定有利,也反映大壩滲流性態(tài)近期向有利的方向發(fā)展,說明水庫上游的淤積對大壩滲流量及滲透穩(wěn)定的影響是有利的。
水庫滲流主要表現(xiàn)為壩體漏水、壩基和壩肩滲水、庫底向較低的透水層的滲流等幾方面[3],本水庫經(jīng)現(xiàn)場檢查發(fā)現(xiàn)存在壩基和壩肩滲水現(xiàn)象。
2.2.1 壩體滲流計算
計算采用《水利水電工程PC1500 程序》中k-1 土石壩滲流穩(wěn)定分析程序,參數(shù)取值:k0為心墻滲透系數(shù)為1.22×10-6cm/s;k1為壩體滲流系數(shù)為0.028;δ0為心墻平均厚度為 24 m;M1為上游壩坡為1.9;M2為下游壩坡為1.5;HN為上游水深為22 m、40 m、40.5 m、40.5 m、48.5 m;H1為下游水深為 0.2 m;B 為壩頂寬度為5.0 m;DL為計算曲線時用的整數(shù)步長為2 m。
計算結(jié)果見表2。
表2 壩體滲流計算表
2.2.2 壩基滲流量計算
公式采用土壩設計上冊P197 式(4-65)由于壩體的防滲土體的滲透系數(shù)比壩基土的滲透系數(shù)小40~50 倍,可忽略壩體的滲流量。
式中:q2為壩基的單寬滲流量,m3/(日·m);k2為壩基的滲透系數(shù),m/日;H 為壩前水深,m;T 為透水地基厚度,m;n 為系數(shù),根據(jù)土壩設計上冊P197 表1-10 確定。L 為壩前趾與壩后趾之間的距離,m。
根據(jù)水庫地質(zhì)報告,按基巖壓水實驗成果,基巖滲透性劃分為中等~較嚴重透水帶和微透水帶。隱伏斷層f2,上盤中等~較嚴重透水帶厚約40 m,下盤中等較嚴重透水帶厚約40 m 左右。一般屬中等~較嚴重透水 ε=0.05 L/(min·m2)~0.1L/(min·m2)。
計算結(jié)果見表3。
表3 壩基滲流量計算表
由計算可得壩基總滲漏量為335.19 m3/d。
2.2.3 繞壩滲流計算
繞壩滲流公式采用土壩設計上冊P233 式(4-159 a)和式(4-159):
式中:q 為繞壩的單寬滲流量m3/(d·m),計算得:q左=34.56m3/(d·m);q右=51.84 m3/(d·m);K 為岸坡的滲透系數(shù),m/d,k=5 Lu,即k=7.2 m/d;H 為壩前水深 m,H=1258-1210=48 m;h 為壩后水深m,h=0.20 m;L 為透水地基厚度 m,L左=240 m;L右=80 m;Q為滲流總量 m3/d,Q左=100×q=3455.94 m3/d;Q右=45×q=2332.76 m3/d;Q總=Q左+Q右=5788.70 m3/d。
2.2.4 滲流總量
水庫滲流總量為壩基滲流、壩體滲流和左右兩壩肩繞壩滲流之和:
Q總=Q壩基+Q壩體+Q繞壩=16.46+335.19+5788.70 =6140.00 m3/d;Q壩基與壩體=Q壩基+Q壩體=16.46+335.19=351.65 m3/d;Q壩基與壩體=4.1L/s;Q總=71.1L/s。
由以上計算可知,水庫滲流量主要為兩壩肩繞滲形成。左右兩壩肩繞滲量的計算,按目前已進行帷幕灌漿后的情況考慮,滲流系數(shù)按5 Lu 計算。目前壩后滲流觀測值在除險加固后最高蓄水位1255.83 m 時為36.7 L/s,主要為壩基和壩體滲流與左右兩壩肩部分繞壩滲流量。從壩后滲流量觀測值資料運行高水位1255.83 m 時為36.7 L/s,計算復核所得的滲流量正常蓄水位1258.00 m 時為71.1 L/s,實際觀測壩后滲流量小于理論計算值。
2.2.5 水庫滲流量變化分析
本次壩后滲流量分析考慮采用1247 m、1255 m、1256 m 三個斷面進行分析,采用1247 m 是考慮到1998 年在此水位時壩后發(fā)生集中滲漏,運行單位對此水位加強了觀測,數(shù)據(jù)比較全面;1256 m 水位為水庫多年蓄到的最高水位,同時此水位有些年份沒有蓄到,因此增加一個數(shù)據(jù)較全的1255 m 水位作為高水位的一個分析水位。
圖4 水庫時間- 滲流量變化曲線圖
1)在庫水位1247 m 時,水庫建成運行至除險加固前(1998 年 ~2001 年)滲流量為 50.4 L/s,除險加固后至 2005 年滲流量為30.357 L/s,較除險加固前減少20.043 L/s,呈下降趨勢;2006 年至今滲流量為29.314 L/s,較除險加固后減少1.043 L/s,滲流量隨時間總體呈下降趨勢。
2)在水庫庫水位蓄至高水位 1256.00 m(2006 年 ~2018 年),滲流量在39.12 L/s~21.957 L/s,變化幅度17.163 L/s;庫水位在1255 m 時,滲流量在 36.398 L/s~23.508 L/s,變化幅度 12.89 L/s;在這兩種水位情況下,滲流量上下浮動,但總體呈下降趨勢??紤]到每年蓄水期大河來水量不同,且?guī)焖环€(wěn)定時間差別較大因素,致使?jié)B流量變化幅度較大。
3)在同庫水位(1247 m、1255 m、1256 m)條件下,壩后滲流量隨歷時延長變化總體呈下降趨勢,反映大壩滲流性態(tài)向有利的方向發(fā)展。
水庫在除險加固后,在同庫水位(1247 m、1255 m、1256 m)條件下,壩后滲流量雖然有上下波動情況,但隨歷時延長變化總體是呈下降趨勢的,這就反映了大壩滲流性態(tài)是向有利方向發(fā)展的。根據(jù)運行情況和滲流監(jiān)測資料,水庫除險加固后壩后滲漏明顯下降并趨于穩(wěn)定,現(xiàn)場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壩體防滲體破壞的情況,大壩運行中也無滲流異?,F(xiàn)象,滲流總體上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