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喜
歲月不居,光陰荏苒。驀然回首,我已年逾花甲。不少事情皆已淡忘,然而父母的影像卻時時浮現(xiàn)在腦海里。永難忘,1993年閏三月二十五日,母親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辭世時不足61歲。十九年后的2012年閏四月二十五日,比母親小兩歲的父親亦因病撒手人間,享年78歲。父母如今與兒女陰陽兩隔,一去不還,做兒女的未嘗不惦念父母?每每回憶仁慈的父母,心里就不禁涌現(xiàn)一句話:父母之愛、之誨、之恩永世難忘,父母親永遠是慈祥的、偉大的。
父母對兒女的愛猶如一杯濃茶,需細細品味。那是五十年代后期的大食堂期間,老家李崗村下樓院屬于觀音堂鎮(zhèn),老百姓都是過大集體生活,家里不能生火做飯,若發(fā)現(xiàn)誰家燃火冒煙,不僅要拆掉,還要遭批斗。記得我不足4歲時,大概是1957年7月,母親與男勞力一樣,用獨輪小車推糞,累了一上午,大食堂里的午餐,只是一人一碗玉米粥,年齡小、不懂事的我自己喝完了一碗,還把母親的一碗也喝了,母親把碗邊上殘余的飯渣用手抿凈當了午餐,下午又饑腸轆轆地推了一晌糞。后來村里成立了臨時托兒所,我太膽小,被父親送去幾次都逃了出來,母親只好把我繼續(xù)帶在身邊,隨她吃飯,我一如既往把母親的飯都吃了。那時,父親被派遣到大隊副業(yè)隊打磨石,磨石坑設在離家將近10里的孟口園,父親在那里鉆進磨石坑的地洞,點著煤油燈,一天都見不著日頭,在洞里清渣子,撬磨石材料,再貓著腰把磨石材料馱出去,用專用的錘子和鏨子制磨石。辛苦和勞碌讓父親學會了這門手藝,成了打磨石的高手。也正因如此,父親離開大隊副業(yè)隊后又外出打磨石,為生產隊掙收入,當時一個男勞力一天計10個工分,約合0.08元人民幣。生產隊規(guī)定:出外搞副業(yè)的每月記260工分,交20元錢,掙多的歸自己。一塊磨石0.17元,運費0.02元,父親自己挖材料,一天平均打磨石40塊,折合6元。一月下來,刨除交生產隊的錢,父親能掙100元左右,超過同行打磨石的兩三個人一起掙的錢。到1965年,家里憑著父親打磨石的錢,蓋了一所瓦房,這在當時引起了一些人的“紅眼”。后來“文革”中以“鏟除資本主義尾巴”為名,把房子給沒收了。家里人沒地方住,只好擠在一個土洞里,到了夏日,天熱,一家人擠在一起極其難受,十多歲的我就背著被子到生產隊牲口屋里的稈草庫里睡覺。有一天天氣燥熱,我就躺在飼養(yǎng)室外的一扇破門上休息,破門的一頭支在飼養(yǎng)室的門檻上。半夜下起了雨,我仍然睡得香,喂牲口的飼養(yǎng)員也睡著了,拴在外邊木樁上的幾頭牛受不住雨淋,掙脫了韁繩就往飼養(yǎng)室里竄,有一頭牛險些踩著我的頭,我嚇得趕緊起來,把被子重新背回稈草屋里睡。后半夜,我一直在偷哭。熬到早上,我跑回家里,迫不及待地把整件事告訴了母親,母親抱著我的頭放聲痛哭。
我小學畢業(yè)后,由于出身不好,不能順利上中學,無奈的我只好回到家里,與父母一樣,日日下地干農活,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學會了鋤地、犁地、打堰……為了生計,母親開始“逼”我學木匠。南瓜庵的五姥爺是木匠,他給了鋸子、鑿子、刨子等工具,我自己還模仿著做了墨斗,比葫蘆畫瓢做成了不成樣的凳子、柿餅車,以及紡線織布用的絲縈。父母高興得不得了,但我心里不熱當木匠,父母也看出來了。之后,母親就開導我學編席子。她親自用自制的刀子破黍稈篾,再用石磙碾劈,把瓤子刮去。制成篾子后,我又不識編席的紋,母親就找來一條破席子鋪在地上,教我看紋理,讓我摸索著學。我不斷練習,后又經身為編席匠人的舅姥爺的指點,終于學會了。那時村里的一些發(fā)小看到我在編席子,都來討教,父母也讓我耐心地輔導,為此村里出了一批編席子的“小匠人”,把編好的席子打捆送到供銷社,每條可賣2元錢左右。
我學會了編席子,又能掙點錢,父母可高興了。父母的愛就是這樣,溫暖、無私,平凡而偉大。
父母是兒女人生的指路燈。記得剛上小學三年級時,我正在抄寫小學生守則,父親看到我寫的字端正有力,大聲夸贊著“比初中生寫得還好”,還嚷著讓母親看。母親雖不識字,但對兒子工整的字還是投去了贊許的目光。我聽見母親轉過身去小聲對父親說,別夸太多了,夸得多孩子易驕傲。父母的啟蒙教育蘊含的對孩子的激勵和希望,震撼了我兒時幼小的心靈。
少年時的我遇到委屈常訴說于父母,父母也常勸導。記得小學畢業(yè)后的一天上午,我與村上人一起外出割草,一個比我大十多歲的人不懷好意地戲弄我,他稱自己的鐮把太短,讓我伸手把溝邊的一綹榆樹葉割掉,誰知我剛伸出鐮刀碰到榆樹葉,一窩馬蜂飛起,把我的臉蜇得腫了起來,我丟下草籃和鐮子,哭著跑回家里。父母看到后,邊用蒜頭和煙灰給我抹臉,邊為我擦拭眼淚,勸我別哭了。母親口中念念有詞:忍忍忍,饒饒饒,忍字沒有饒字高,饒人是福。咱吃一塹長一智,以后不論割草還是干其他活兒,都要警心,多觀察,別上當。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因分歧碰撞而愈顯熾熱。初中畢業(yè)后,我回家務農。因自幼蒙父熏陶,喜文好學,勞動之余,我手不釋卷、癡愛讀書。我從政治書籍里了解了中共黨史,又從文學寶庫里認識了魯迅、老舍、莎士比亞等作家,這讓我感到了生活的充實。左鄰右舍央我寫信,我拿起筆一揮而就。而此時家里經濟拮據,流傳的“開過藥鋪打過鐵,什么生意都不說”的民謠很誘人。父母商量著要我學醫(yī),但跟誰學,找不著人。父親說,自學醫(yī)藥書籍也可以做醫(yī)生,父親不知從哪里借來了中醫(yī)書籍讓我鉆研,當時我也真的讀起了藥書,還會把“諸藥頻性,此類最寒,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之類的藥性歌背得滾瓜爛熟。但對自學當醫(yī)生感到迷茫,不時唉聲嘆氣。母親看我可憐兮兮的樣子,就與曲梁南瓜庵幾個當鐵匠的叔伯舅舅商量,讓我去學打鐵,每月給生產隊交20元副業(yè)款。去當鐵匠學徒后,每月我除了交生產隊20元外,還能給父母30元左右。父親看到我為家庭擔當,格外高興,讓我好好干,爭取早日出師。母親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囑咐我做學徒要尊重舅舅,受得住委屈??赡菚r舅舅家里經濟也不景氣,我在那干的是打鐵下力活,吃的是紅薯渣饃,填飽肚子剛一會就饑腸轆轆。有一次我拿了一塊紅薯渣饃回家,母親看了,當即掉下了眼淚,讓父親設法買點小米,送去舅舅家改善生活。當了三個月鐵匠學徒,我已可以獨立打小飯鏟、火杵、扒子等。正當此時,由于家里村辦的學校教學質量一直偏低,大隊(村)黨支部討論推薦讓我去當民辦教師。父親不太樂意讓我辭掉鐵匠學徒的工作,眼光看得遠的母親卻悄悄把我從鐵匠鋪里叫了回來。為此,父母還發(fā)生了激烈爭執(zhí)。但我還是當上了每月有7.5元薪金的民辦教師,這對好讀書的我來說是多么高興的一件事啊!當時是1973年1月,當上了教師,我努力工作、不甘落后,教學成績一直被公認為優(yōu)秀。父親這時才轉變看法,與母親一致支持我干好民辦教師,并囑咐我認真教學,為家人爭光。我也正是按照父母的教誨,醉心于教書育人。1975年,20出頭的我申請加入了共青團,成了中國共產黨后備軍中的一員。
父母對兒女的“愛之深,責之切”,我深有所感。1978年7月,粉碎“四人幫”后的第二年高考,我以民辦教師的身份報名參加了。高考前復習的兩個月,我還擔任著初中畢業(yè)班的班主任,承擔兩個班的語文課和一個班的數學課等教學任務,可謂身兼數職?!皠e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好好當教師就不錯了。若真要參加高考,可不要丟下教學去復習應考,外邊爭著干教師的可不少。萬一高考失利,民辦教師又丟了,蛋打雞飛豈不可惜?”父親一遍一遍地叮嚀,一次一次地訓導。作為一個靠父母供養(yǎng)、千辛萬苦當上教師的兒子,我理解父親的擔憂,我咬了咬牙答應了他。于是一個教學、應考兩不誤的方案在我腦海里形成。我發(fā)誓:一定要在高考中金榜題名,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父親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分析了我只上過一年初中,斷言我考上大學希望太渺茫。但當他知道我非考不可時,就和母親一起為我打氣。父親說,既然拉開了弓,就要射出有力的箭。于是,白天我認真?zhèn)湔n教學,晚上我拼命復習沖刺高考。高考那日,我早早起了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沖向了夢寐以求的戰(zhàn)場。幾場考畢,我如釋重負。等待了一段時間后,一封署名“河南省高招委員會”的掛號信寄來了,拆開一看,是一張渴望已久的錄取通知書,我高興得一下子蹦起來。當我把錄取通知書拿給父親、母親看時,他們激動得流出了眼淚。父親提前一天送我去開封師專上學,在途中囑咐我:“多讀書,學好專業(yè)課,擁有真本領,才會在未來的崗位上有立足之地?!备赣H還告訴我,他之前斷言我考試把握不大是想用一下“激將法”。原來父親他深諳“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之道,了解我“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脾氣,用這種有的放矢的方法鞭策兒子向理想的彼岸沖刺。這種飽含慈愛的“激將法”蘊藏著的是舔犢之情,承載著的是父親和母親對我的無限期望,我這才醍醐灌頂,真正感受父母教誨言之諄諄,意之殷殷。后來我當上了公辦教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又相繼走上了學校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等崗位,父母不止一次語重心長地教導我:“當學校領導可不容易,必須以身作則。不僅業(yè)務要干好,而且還要團結好教師,發(fā)揮好每個人的特長?!备改笜銓崯o華的教誨是那樣言簡意賅,卻給我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父母含辛茹苦撫養(yǎng)每個子女健康成長,他們無私的愛平凡而偉大。而小鳥長大終要離巢,孩子長大終要結婚成家。我們兄妹五個的婚事經父母共同照料的有我和我的大妹妹。父母不僅幫助物色對象,還為婚事的籌辦操碎了心。我結婚時,繼岳父借故想鬧事,那時喜事送好錢一般是40元,為了息事寧人,父親把送好錢提高到60元送去。為了爭口氣,不讓人笑話,母親在辦事前還托在鄭州當鐵匠的幾個舅舅幫助選結婚用品,買了多條高質量品牌的緞子被面。我結婚后家里的經濟狀況更加拮據,次年我考入開封師專,二妹和二弟、三弟也都在上學,父母親說:“人窮志不能窮,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蔽以陂_封上學,父母每月都給我寄生活費。畢業(yè)后我有了工資,大妹也已結婚,父母開了個小家庭會,讓我供應三弟上學,大妹供應二弟上學,遠在四川的外祖父得知家里的經濟情況,主動擔負了二妹上學的費用。當時我的工資每月58元,除了每月給三弟20元,給母親買藥15元外,所剩的錢只夠吃飯。1987年12月7日晚,正是大雪節(jié)氣的望月日,月光挺好,我在下牛供銷社買了一個飛躍牌黑白電視機,趁著下夜自習的空暇,騎自行車送回家。騎車行至八里岔,遇到攔劫的幾個蒙面歹徒,他們飛跑著把我從自行車上拽下來,用劍架著我的脖子,逼我掏錢,我把身上僅剩的6.7元錢都掏了出來。他們不死心,想劫走自行車和電視機,恰好一輛車經過,我大聲呼救才免遭災難。父母知道后,安慰并責怪我為何不白天回去。
父母的如海深恩還延及到孫子身上。我的長子在下牛上小學,一到周日,就跑到爺爺奶奶新搬的家里,把學校里發(fā)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告訴爺爺奶奶。次子不足三歲時,有一次在老家玩,突然失蹤了。我與妻子急得不得了,紅薯窖、廁所等角角落落尋了個遍,最后在他爺爺奶奶家里找到了。我們當時在溝里的老家住,與父母新搬的家相隔600米,兩歲多的孩子竟然從溝里老家翻上去獨自到爺爺奶奶家,可見平時受到了爺爺奶奶太多的關懷!
母親生病住院,為了子女的工作和身體不受影響,硬是讓一個表姨到醫(yī)院伺候,但終因積勞成疾,回天乏力,醫(yī)治無效,我們把母親從醫(yī)院接回家沒幾天,母親就含淚離開了人間。母親逝世后,家庭的重擔就壓在父親一個人身上。二妹的婚事和弟弟的婚事也都是本著節(jié)儉的原則,在父親一人的支撐下完成。后來父親一直為子女操勞付出,患上了半身不遂。父親這一病,就是17年,我們兄弟姊妹幾人輪流伺候。后來父親病情加重,再次送醫(yī)治療。出院后,二弟在鄭州專門買了一套房,讓老家二叔同住,方便照顧父親,我們兄弟姊妹幾個不時看望。此時,患病的父親仍然掛念著子女。2010年我因病住院40多天,沒去看望父親,連二叔都埋怨我不孝順,弟弟妹妹們因怕父親擔心也沒透露我住院的消息。當我病好出院去看望父親并告知他真相時,他老淚縱橫,反復囑咐我要徹底治好病。我不禁再次感受到父愛如山,父恩似海。
歲月,鑒證了飽經風霜的二老為子女操心的樁樁件件大小事。記憶中的父母是那么和藹可親,如今父母與我們隔著一條黃泉,值二老逝世紀念日之際,禁不住向父母跪拜,再道衷腸:尊敬的二老,您的幾個兒女正是按照您生前的諄諄教誨,瞄準目標,敢于擔當,都已躋身于小康之家、文化之家。我在退休前后兼職于幾個單位的宣傳工作,現(xiàn)已全部辭掉,在家享天倫之樂;兩個弟弟恪盡職守,工作業(yè)績突出,已是科級和廳級干部了;兩個妹妹家庭都很幸福,大妹經營著店鋪,在商場如魚得水,二妹在鄭州癡心從教,已晉升為副教授。
尊敬的二老,您賜予的父愛和母愛,已化為兒輩以至孫輩在人生道路上疾馳的活力和源源不斷的工作動力。如今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時代強音振聾發(fā)聵,我們兄弟姊妹五人一定要在繼續(xù)奮斗、報效祖國的逐夢路上,攜手并肩,努力拼搏,發(fā)憤圖強,竭忠盡智,用忠孝雙全的實踐,用知行合一的行為,用優(yōu)異的工作業(yè)績,詮釋對父母大愛的回報,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