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國
號稱寫作文要超過姥爺?shù)耐鈱O女,伴著姥姥從農(nóng)貿(mào)市場買菜回來,手里高舉著一小把水靈靈的綠菜苗,高喊:“姥爺,識得這是什么菜嗎?”
我接過一看,心里一震,忙又再戴上老花鏡細看,不錯,是紫花苜蓿。剎那間,我又回到了50年前。
那年,我們許多學(xué)生來到了位于魯北平原靠近黃河入??诘母桓C村。富窩村其實最窮。從公社駐地到富窩七八里地,隊上為了迎接我們知青進村,到鄰村借來了一頭“德州黑驢”,湊起了一輛掛車。一路上,我發(fā)現(xiàn)車把式總甩不響鞭子,就問:“叔,趕幾年車了?”
“小半輩子啦?!?/p>
“那這鞭為什么不響?”
車把式苦笑一下:“沒鞭梢。”他把鞭子伸到我臉前。果然,是短一截。
“來得急,忘帶了?”我問。
車把式長嘆一口氣:“那不成了當官的忘了帶印。隊里窮,沒錢買?!?/p>
“一根鞭梢多少錢?”我驚奇了。
“使得住的一毛四。”
這就是富窩村的經(jīng)濟水平。富窩村也曾富過??谷諔?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這里的人民支前貢獻不小??勺陨鲜兰o50年代,利用黃河水漫灌之后,水有來路而無去路,抬高了地下水位,土地長期漬化,變堿了。加上“刮五風(fēng)”,而后又是三年自然災(zāi)害,鄉(xiāng)親們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話,扯遠了,還是說苜蓿吧。
那年仲春的一天晌午,我正急火火協(xié)助隊長召集社員出工,鄰村的一位老漢,氣沖沖地將三五個紫槐條簍、籃向我們腿前一丟,話從長滿山羊胡子的口中沖了出來:“這不是害人嗎?長沒一虎口高,擼得茬又低,下茬甭想長盛,想叫它斷根,是咋?”
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是轉(zhuǎn)眼望著隊長。他翻了翻眼皮,直愣愣地盯著腳前那水靈靈、脆生生的頭茬苜蓿苗,長嘆了一口氣,難為情地開了口:“栓柱叔,這事怨俺,賠多錢,俺管……”
“俺不是為這倆錢,傷誰家的孩子誰不心痛。堿地逮住苗有多不易。”老漢氣有些消了,一轉(zhuǎn)臉,瞧見我,又補上一句,“你們省里來的文化人也得管管?!?/p>
我也動了肝火。雖然當時我還不認識苜蓿苗,但好生生的苗子就這樣被拔了下來,確也叫人心痛。上工的路上,我問隊長是否為這事晚上開個小批判會。隊長支支吾吾地應(yīng)著,并不是十分贊同。平時,隊長說話像根直鋤杠,沒一點彎,今天這是怎么了?
當晚,我到了隊長家里。只見隊長妻正洗著什么菜。隊長正拉著風(fēng)箱做飯。我和他妻子打訕:“嬸,洗的什么?”她才想開口,話頭就被隊長截了過去:“是衛(wèi)東呀,吃了?坐這里吧。”他把自坐的木札子送到我手里。我來得熟了,也不見外,把木札子又送回去,走到隊長妻跟前,突然,我愣住了。隊長妻端著的瓦盆里正是栓柱老漢送來的那幾把苜蓿苗。我滿腹狐疑,扭頭盯著隊長那被爐火映紅的臉。隊長坐著沒有動。雙目里不知是被火映照的,還是怎的,像在燃燒。
此時,隔墻院里傳來陣陣抽泣聲。對,是孩子帶有一種委屈味的哭聲。我知道這家是“黑五類”之一,右派的家庭。一對老人,一個孩子,再就是右派之妻。在這哭聲中,夾雜著一個婦女的責(zé)斥聲:“……咋也不能干這事!你是嫌你爹在外呆的時間短呀!叫人知道,再搭上個破壞生產(chǎn),咱這一家老小就甭指望有個出頭之日了……”接著又是“啪”的一聲。我明白,這是在打孩子。
驀地,隊長站了起來,從風(fēng)箱旁抓起我見過的那個紫槐條籃,從妻子手里把洗好的苜蓿抄起,救火似地沖出了院。
我明白了,拔苜蓿苗的有這家的孩子。我也跟了過去。一進那半高不矮,用秫秸扎起來當墻的院,在院的人立時都愣住了。那孩子眼里含著淚,怯生生地低頭望著我,同時,在地上磨蹭著腳趾。那婦女一看見我,連打招呼的聲里也有些打顫了?!斑@不怪孩子,怨俺管教孩子不嚴。他爹犯錯誤,一走不回頭,一分錢也捎不家來,孩子嘴饞……”說到傷心處她幾乎要掉淚了。
這時孩子卻結(jié)實地開了口:“知青哥,這不怨俺娘,也不是俺爹來信叫俺搞破壞的,是奶奶這幾天身上不舒坦,嘴里沒鹽滋味,俺捋點來是想叫奶奶清清口……”孩子還在訥訥地辯白著,可我一句也沒聽進去。我想:孩子也只不過八九歲,反右時他也許剛出世呢,或許還沒見到爹。這樣勇敢地擔起“罪惡”,這也許……?我想到了開批判會的話,心里不知什么滋味,一句話也沒說,轉(zhuǎn)身走了。
回到隊長家里,我問他為什么不種幾畝。他說:“公社沒指示?!薄澳青彺鍨槭裁捶N了呢?”我又問。他低下了頭,說,“西劉村大批判搞得不熱火,那是犯了自由種植的資本主義?!?/p>
我?guī)缀跎盗恕U媸翘湫苑?。為了打破這尷尬的氣氛,我問起了苜蓿。
隊長一掃滿臉的陰氣,話像開了閘的水。“苜蓿雖是種生,也可根生。像韭菜,割了一茬,再竄一茬。等長足了棵,軋碎,翻地下,省一季子糞。成立合作社那年,用這法,棉花長得齊了腰,秋后,拾花的婦女們都累得上不了炕。牲口吃了,膘也長得快……”
“這東西能吃嗎?”我好奇地問。
“中。嫩的,蘸大醬;稍老的,做粘粥、蒸菜窩頭、菜團子香著哩。前些年,鬧三年災(zāi)靠著這苦撐過來。這幾年,堿死了不少;全是以糧為綱,沒有敢拾掇它,都讓草圍殺了。”
不知什么時候小海端著碗熱騰騰的粥走了過來。臉上帶著農(nóng)村孩子憨厚的熱情讓著我:“知青哥,俺娘說讓你也嘗嘗鮮,不知淡咸對你口不?”
我心頭一個熱浪涌上來,堵在嗓子眼。我不知怎么站起了身,忙問:“小海,你奶奶吃了嗎?”
“娘說,給奶奶盛上涼著哩。”
“那你吃了這碗吧,我吃飽了。”
“哥,你喝吧。這碗,俺娘泡在開水鍋里刷了三遍,不臟。哥——”
面對著雙手捧著的苜蓿粥,我還能說什么呢?我趁端碗喝粥的空間,用拇指抹去了眼角的淚。我喝了幾口,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新鮮味沁入心里。從那時起,我仿佛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真情。
打那以后,每逢到隊長家里,我總是在知青點小伙房里掖幾個純糧食的干糧帶去,隊長心里明白捎給誰的。
今年下鄉(xiāng)五十周年,約幾個當年的知青伙伴又回村一解鄉(xiāng)愁。十幾年沒去了,村里的變化令我吃驚。且不說家家蓋上了一磚到頂?shù)耐叻?,也不用表誰家開上了汽車,單說村里的科技“秀才”成立了苜蓿合作社,把苜蓿做成了一個產(chǎn)業(yè),就讓農(nóng)業(yè)種子專家的我刮目相看。伴隨著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苜蓿作為頂級的優(yōu)質(zhì)飼料成為搶手貨,科技“秀才”瞄準這一市場需求,農(nóng)場機械化開發(fā)了這一產(chǎn)業(yè),掙的是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