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爭議處理是勞動關系法律調整的重要手段。公正、公平、迅速、有效地解決勞動爭議,能夠安定勞動關系,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在未來的勞動爭議處理立法中,應該以“優(yōu)先效益、保障公正”為基本價值取向,建立勞動爭議分類處理機制,按照“協(xié)商自愿、調解前置、或裁或審、裁審銜接”的原則構筑多元化的權利爭議處理體系,并以此為原則對現(xiàn)有制度做相應改造。本文將從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弊端、制度中的問題、制度的改革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勞動爭議;處理制度;改革;對策完善
一、我國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弊端
1.勞動仲裁不具有自愿性、權威性及快捷性
和一般的民商事仲裁對比,勞動爭議仲裁缺乏自愿性,這一點體現(xiàn)在當事人發(fā)生糾紛時,是否要提交仲裁,將事務交予誰仲裁,選出哪些仲裁庭的組成人員,制定仲裁時的規(guī)則等等,民商事仲裁對于這些事項都是當事人自愿決定的,同時參與協(xié)商,能夠充分考慮到當事人的情況。然而,勞動仲裁缺乏自愿性,具有強制性,不考慮當事者的意愿。勞動仲裁做出裁決之后,若當事人不服裁決結果的,可以通過人民法院繼續(xù)上訴,但是民商事仲裁實施一裁終局的程序。民商事仲裁和勞動仲裁還有一點不同在于,當裁決書產生法律效力后,當事人需要履行職責,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另一方可以按照規(guī)定進行訴訟。因此,勞動仲裁缺少自愿性、權威性和快捷性。
2.勞動爭議處理的時間較長
一般的民事糾紛案例處理時長限制一二審在九個月左右,民事訴訟的時長一般是一審在6個月、二審大概3個月,勞動仲裁的時長在60天左右,如果遇到特殊的案件還能夠延長審判時間。所以這樣一看,勞動爭議處理的時間有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來進行,這樣拖得很久的案子,容易造成不具優(yōu)勢的當事人一方的權利受到損失。一旦當事人一方缺少時間,資金,那么很可能造成當事人無力承擔而放棄案件的后果。
3.勞動仲裁與勞動爭議案件審理在實體法上的法律適用相互矛盾
產生勞動的爭議基本在于勞動法的規(guī)范性,我國目前頒布的《勞動合同法》和《勞動法》規(guī)定的章程過于簡潔,不夠完善。同時進行勞動爭議仲裁的委員會在實施裁決時基本上運用的都是一些法律法規(guī)、還有很多位階很低的規(guī)定與章程和一般的規(guī)范性文件。使用的規(guī)范有大量的內容和民法規(guī)定的有出入。
二、如何完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中的問題
1.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應該簡便易行,節(jié)約經濟成本
勞動爭議處理時間冗長,效率低下,經濟成本高,裁審之間不順暢,造成資源的浪費,究其原因不僅在于體制,也在于機制。我國先裁后審的規(guī)定,導致仲裁庭做出的裁決并不具備最終的效力,勞動糾紛案件申請了訴訟后就必須要再次審理,這樣一來造成公共資源浪費的情況無法避免,再加上仲裁局和人民法院在法律適用上的不統(tǒng)一,容易形成仲裁和審判的結果背道而馳。因此,勞動爭議處理機制需要簡便易行,同時節(jié)約經濟成本。
2.注重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
我國很多的勞動糾紛案件都是因為用人企業(yè)侵犯了勞動者的合法權力引起的,就比如企業(yè)欠付工資、不繳納企業(yè)的社會保險費等等問題。出現(xiàn)這些問題只要勞動者的勞動合法權益受到嚴格地保護,權力不被侵犯,發(fā)生的勞動糾紛爭議案件就能夠大量的減少。一旦勞動保障監(jiān)察部門消極對待勞動者的訴求,而且將勞動者的投訴拒之門外,不予受理,或者是受理后置之不理的,沒有及時的作為,那么企業(yè)侵犯勞動者的行為就更難以阻止了,需要審理的勞動爭議愈來愈多,法院和仲裁局壓力越來越大。所以,重視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是勢在必行的過程。
三、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中的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施行,無疑為解決勞動爭議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據(jù),但在實踐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尚有不盡人意之處:
1.在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上建立“裁審分離,各自終局”的雙軌制體系
勞動糾紛當事者們發(fā)生爭執(zhí)后,給予雙方到仲裁機關申請仲裁或者去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選擇權利,盡量遵從當事人的意愿。雙方依據(jù)勞動合同里規(guī)定的仲裁條例或者勞動糾紛發(fā)生之后形成的書面協(xié)議向擁有管轄權的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如果選擇仲裁的不再訴訟,選擇訴訟的就不再仲裁,進行“裁審分離,各自終局”的程序。
2.勞動仲裁采取一裁終局
勞動爭議仲裁實行“一裁兩審”的處理程序造成案件處理時長過長,勞動者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來維權,影響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于案件的處理必須抓緊時間,及時裁決,長時間的仲裁時限不僅沒有帶來便捷,反而給勞動者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給企業(yè)也帶來了發(fā)展經營的阻礙。
3.在人民法院建立勞動審判庭,專門審理勞動爭議案件
勞動糾紛的案件存在異于民商事案件的地方,從審理裁決的理念,方式,法律適用,效果等進行分析,讓民事法庭審理這些勞動糾紛存在不好的地方。我國的勞動糾紛數(shù)量龐大,民事法庭需要審理的任務繁重。這一點參考外國的經驗,在人民法院設立專門的勞動審判庭,之后也可以當作特別的勞動法庭,專門處理勞動糾紛。
四、小結
勞動爭議案件的激增導致各級勞動爭議調解和仲裁機構辦案壓力越來越大,案多人少的矛盾也進一步突出。勞動案件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很容易被激化,尤其是集體勞動爭議案件,涉及到當事人數(shù)量眾多,處理不當,極易誘發(fā)上訪、鬧訪、群訪等不穩(wěn)定因素,引發(fā)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wěn)定。為了解決矛盾,各級政府出臺了各種應對方案,不斷將仲裁糾紛解決權力下放至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成立調解庭、派出庭,這在一定程度上雖然緩解了辦案壓力,但仲裁的專業(yè)性、權威性不斷受到挑戰(zhàn)。調解庭、派出庭等各項制度亦急需改進和完善。因此,研究和改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立濤.論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改革與完善[D].吉林大學,2006.
[2]張瑩.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D].寧波大學,2017.
[3]張祿興.完善現(xiàn)行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幾點思考[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1):53-57.
作者簡介:
謝堅榮(1972~ ),男,漢族,廣東江門人,廣東正鑫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民商事和勞動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