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童
2019年1月3日10 時26 分,我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時刻,一位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現場抓拍到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感動億萬國人。
圖片中有一個正在哭泣的人,她叫張熇(hè),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zhí)行總監(jiān)。在嫦娥四號著陸的那一瞬間,她掩面哭泣。這眼淚感動了億萬中國人,這眼淚承載了中國人的夢想,承載了無數科研人員的汗水和淚水。
嫦娥四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務,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第一次實現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繼通信,這次任務的成功對于我國乃至世界都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小小資料卡
名稱:嫦娥四號工作組
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他們把個人理想和祖國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個人選擇和國家需要聯系在一起,為祖國贏得榮譽,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嫦娥四號是一個成千上萬人參與的項目,幾百個設備都需要反復測試,每次遇到問題都需要許多人在一起反復討論和分析,修改后再測試,測試后再修改……”張熇娓娓道來,用平實的話語概括了這艱巨而又繁重的任務,可這背后的辛勞卻鮮為人知。
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tǒng)總設計師是孫澤洲,他也是嫦娥三號以及探月工程二期探測器的系統(tǒng)總設計師。從小,他就夢想著成為一位科學家,為祖國做貢獻。而長大的他,的確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在航空領域這條道路上默然前行,為祖國的航天事業(yè)默默付出。
還有中心測控系統(tǒng)遙測雷達組組長鄭志剛。嫦娥四號發(fā)射的前一天,他剛剛執(zhí)行完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火箭跟蹤測量任務。經過一上午緊鑼密鼓的測量,他滴水未進。別說坐下歇腳了,鄭組長連午飯都顧不上吃就立刻組織人員再次投入嫦娥四號任務準備,祖國的事業(yè)常常讓他忘記了胃里的饑餓與身上的酸痛。
年輕的血液必不可少,80 后工程師何龍是這次任務的“金手指”,也就是為火箭發(fā)射按下點火按鈕的人。在他的工位前有三塊屏幕,屏幕上有二百多個閃爍的狀態(tài)燈。他用酸澀的眼睛聚精會神地盯著每一塊屏幕,繃緊了每一條神經。在每盞狀態(tài)燈的另一端,連著的是測發(fā)系統(tǒng)的一個分系統(tǒng)或是操作崗位。在這些崗位上的所有操作手都和何龍一樣打起十二分精神,確保一次一次操作精準,確保自己的工作萬無一失。
對于他們來說,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無數個雙休日變成工作日,別人出游的“黃金周”變成“工作周”。發(fā)測站2018年每人調休累計平均僅四十天;帶病堅持工作、主動推遲婚假這早已是日常??伤麄兊哪樕蠀s總是寫滿了興奮。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那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促使他們團結一心,勇往直前。我想,那就是航天精神吧!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空穴來風,所有的綻放都來自堅持,一切的奇跡都源于執(zhí)著。在祖國的航天事業(yè)中,有無數這樣的航天人,他們履行職責,堅守崗位;他們甘于奉獻,任勞任怨;他們埋頭苦干,淡泊名利。他們團結在一起,將自己的理想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用自己的青春熱血書寫著國家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