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關系,我經常穿梭于不同的城市。每到一個城市,我都要找到那個城市的圖書館。那是可以讓我駐足的地方,在那里,我的心緒得以平靜。每到一個圖書館,都有不菲的收獲。
以我的經驗,到圖書館不要辦借書證,不要想著把書借回去慢慢看,那效果肯定不好。因為家里沒那氛圍,沒那環(huán)境,書拿回家往往就睡大覺了。你就在那好好看,每個人都很安靜,安靜地找書看書,動作都很輕,沒有誰會影響你。
圖書館里的書琳瑯滿目,擺放整齊有序。我喜歡先上下左右打量幾番,把那些書分門別類弄清楚,便開始走動式閱讀,本著開卷有益的原則隨便翻翻??措s志的時候我會坐下來,放慢閱讀速度。能進圖書館的雜志檔次都不一般,能閱讀到是福氣。我最喜歡看文學雜志,逐字逐句細嚼慢咽,讀到比我寫得好的,我會羨慕嫉妒恨,好在對我的創(chuàng)作會有提升。值得慶幸的是,每次我都能找出幾篇比我寫得差的,這樣我不僅可以自我安慰,還能增強我的創(chuàng)作和投稿信心。
看過這么多圖書館,特別滿意的幾乎沒有。主要是對圖書館的規(guī)模和開放時間不滿意,一個城市一定要有一個相當規(guī)模的圖書館,不能小模小樣,不是趕時髦追求高端大氣上檔次,是對人類智慧應有的尊重。開放時間不能朝九晚五,應該延長到晚上,這樣可以惠及更多人。
對喜歡閱讀的人來說,圖書館就是一個大的書房,是免費大餐?!安湃A馥比仙,氣質美如蘭?!?讀書是“生命的美容”。也許讀書并不能給你帶來物質上的富足,但可以讓你擺脫精神上的貧瘠。當我們走進書山,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風景美不勝收,讓我們思接千年、視通萬里。
學貫中西、識透古今,并不是讀書的初衷。讓生命變得厚重,不隨波逐流,才是我們的追求。當我身置圖書館,那一本本書仿佛一扇扇面對蒼穹的窗口,頓感生命連天宇接地氣。
多到圖書館走走,那是屬于我們每個人的最好的書房。那里恢宏大氣,包容一切。(南方寺)
我從14歲開始當圖書管理員,現(xiàn)在是副館長,在這家圖書館一干就是35年。
當時2000多平方米的4層小樓,現(xiàn)在看它覺得小,但1986年搬到這兒的時候是全國最大的縣級圖書館。計劃經濟時代,辦張借書證需要領導簽字審批,整個圖書館一年辦理50—80張借書證,那時候在圖書館算是一份清閑工作。
借書證少,自然去圖書館的人就不多。我還記得工作的第一年,零零散散到圖書館來借書的,多是借單田芳講楊家將之類的章回體小說。1983年電視連續(xù)劇《射雕英雄傳》熱播時,圖書館里的人“唰”一下子多了起來,每天圖書借閱量有300來冊。
為了滿足市民多元化閱讀需求,我們圖書館不但堅持每晚八點閉館,周末、節(jié)假日也不休息,通過錯時、延時開放滿足市民的閱讀需求,而且主動到學校、企業(yè)、機關等為市民辦理借書證,讓圖書館“走出去”“送上門”,讓市民知曉自己能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讀者又回來了,圖書館又“活”了。我們工作起來也更有熱情了。年近半百,踮一下腳,就能望見退休的期限,可我卻覺得身上好似有用不完的勁。我丈夫經常跟我開玩笑,說你干脆買張床放館里吧。
走進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移動設備、電子書噴薄而出,傳統(tǒng)圖書館的信息、知識優(yōu)勢消失殆盡。但一份堅守了半輩子的工作,任誰都會心生依戀,更何況最近幾年圖書館綻放新顏,新的館舍、新的藏書、新的職能、新的閱讀方式都令圖書館生活越來越有味道。(曹明芳)
我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圖書館的老讀者,現(xiàn)在每隔幾天就要到圖書館看看最近的報紙雜志。但是,能在家門口借書看書,卻是我2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玉泉區(qū)圖書館雖然在1977年就已建館,但是1992年老館拆除后,一直“居無定所”。圖書館搬了三次家,先后和教育局、文化館、健身房等共用場館。受場地限制,圖書館只保留了書庫,沒有閱覽室,讀者只能把書借回家看。
2016年,玉泉區(qū)圖書館終于有了固定場館,3000平方米的場館被細分為普通書庫、蒙文書庫、歷史書庫、視障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少兒館、家風家訓館等閱讀功能區(qū),館藏圖書達10.6萬冊,是建館之初的5倍。
我從此就成了圖書館的忠實讀者。像我這樣的老讀者還有很多,我認識的就有大學生汪洋,正在準備考研的他每天在圖書館自習到深夜。玉泉區(qū)圖書館對面就是內蒙古大學南校區(qū),每天有許多像汪洋一樣的大學生到館內自習。到閉館時間,還有許多自習的大學生沒有離開,圖書館會專門留下工作人員值班。什么時候上自習的同學都離開了,圖書館什么時候關門??荚囍芷?,學生上自習到晚上10點多,工作人員也陪到10點多。
鄰居家的小學生程浩童是個天文迷,一到周末,就要到圖書館的太空探索體驗館中看他最喜歡的天文類圖書。圖書館的少兒館分為海洋體驗館、草原文化體驗館、太空探索體驗館、國學館等特色主題館,或裝飾成汪洋大海,或布置成蒼茫草原,不同風格的場館幫助少年兒童身臨其境地閱讀學習。太空館的書架是太陽系形狀的,每周都要來看書的浩童,已經將太陽系書架上的書都看完一半了。吸引這小家伙的,除了書,還有圖書館里的“小胖”。“小胖”是一個智能機器人,作為玉泉區(qū)文化志愿者,會在每周的圖書館活動日上和小朋友們互動。(趙喜樂)
母親曾在老家的圖書館工作。記得年少時,每天放學后,我就會跟小伙伴跑到閱覽室,把當天的新報紙、新期刊都翻上一遍。當時,人們的業(yè)余生活并不豐富,去圖書館是很自然的選擇。有時候去得晚了,找不到座位,就蹲在角落里,捧著書看到天黑。
那些日子里,圖書館滿足了一個少年旺盛的求知欲,是一個很有用的地方。
長大后,離家求學、工作。每年回家時,偶爾還會去圖書館看一眼,那里成了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縮影:網吧、培訓班、商鋪的招牌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原本三層樓的圖書館且戰(zhàn)且退,最后固守住第三層的一半區(qū)域,另外一半陣地給了一家舞蹈培訓班,讀者不得不從旁門進出。后來,母親退休,我就再沒去過。
想來,老家圖書館的變遷路徑,應該能代表全國多數基層圖書館的況遇。在信息匱乏的那段時間里,圖書館可以說是讀書人的主要活動場所,檢索、自習、消遣,甚至約會……而隨著商業(yè)社會的愈發(fā)繁榮,特別是互聯(lián)網的興起,固守傳統(tǒng)借閱方式的圖書館日漸式微,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首選。大家上網買書,在手機上看書,或者干脆不讀書,圖書館顯得越來越無用。
改變,勢在必行。如何改,各有各的創(chuàng)新,不必強求一致。但無論如何變化,圖書館都應該讓自己有用。
作家博爾赫斯曾說,被圖書館包圍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他將圖書館形容為“宇宙”,包含著世界知識發(fā)展延續(xù)的無限可能性。圖書館最初的功用,既是知識的儲藏室,也是文明的傳承者。在鉛與火的時期,圖書館起到了重要的文獻收集、整理、典藏和傳播的功效,它很有用。如今,萬物互聯(lián),用戶獲取信息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還沒有哪家APP能像圖書館那樣,將人類知識如此高效地整合、研究、利用、傳播。而這,就應是圖書館改變的方向:通過一切手段,讓讀者被知識包圍,讓圖書館在互聯(lián)網時代也能被用起來。
已有不甘寂寞者在努力。流動圖書館、自助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社區(qū)圖書館……一連串新“頭銜”,代表著難能可貴的新嘗試。但總體而言,這種改變還是零散的、個體的,并沒有形成全行業(yè)的整體推進和系統(tǒng)再造。多數圖書館,仍然靜守在多數人的視野之外。這道“應用題”,還沒有很好地得到解答。
也不知道老家圖書館如今是什么模樣。也許,該去看看了。(楊暄)
暑假,我和一群同學一起參觀了順德張槎外來工圖書館。在那里,我親身感受到了什么是圖書館精神。
作為廣東省佛山市聯(lián)合圖書館的一個成員館,這是一個主要針對外來務工人員讀書需求的圖書館。圖書館面積不大,書架和閱覽區(qū)基本上分開來。由于只有一排書架,一個書架上往往有幾個大類的書,但無不井然有序。書架一律采用淡黃色格調,給人一種平和安詳之感。閱覽區(qū)在外,大約是藏書區(qū)的三倍,閱覽區(qū)大多環(huán)繞著一些新書架和期刊、雜志欄。對于這種小型圖書館來說,把閱覽區(qū)和書架分開來的做法,很有好處。坐在閱覽區(qū)不會感到一種壓力,空間比較開闊。
參觀期間一位女性館員給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座談會”,負責解答我們的一些問題。我問她:“為什么要設置專門的外來工圖書館,這從某種程度上不也是對他們的歧視嗎?”那位館員沉吟了一會兒,認真地回答了我的問題。她說:“現(xiàn)在用戶的‘圖書館觀念還是很薄弱,他們一進入圖書館往往會問某本書多少錢,當得知不用交錢,只要辦一個借書證就可以免費借閱一切圖書的時候,他們總是很驚訝,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事。他們還不知道公共圖書館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以為也是一個賣書的地方。所以有時候他們甚至不敢進圖書館。并且這個圖書館周圍是外來工集聚地,為了滿足他們讀書的愿望,才辦起了這么一個外來工圖書館,是為了把這里真正變成他們的精神家園?!?/p>
從她的講解中,我感到她對圖書館的工作有一種深深的喜愛之情。那是一種叫做“使命感”的東西,她講了圖書館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難,其中無不透露出她對于圖書館工作的熱忱和對用戶讀書難的感同身受。但她又無不樂觀地說,我們一直在努力,佛山市聯(lián)合圖書館的建設就是一個盡量的“貼近用戶、方便用戶”領銜之舉。
在我們離開張槎外來工圖書館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一位館員,我對他說:“你們的圖書館辦得真好!”他說:“我們只是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我說圖書館的規(guī)模都比較小,這也是你們的辦館理念,不建大館,建小館。那位館員笑笑說:“并不是建大館就不好,而是我們想實行這種分散聯(lián)合的小規(guī)模的辦館模式,既節(jié)省了運作成本,又能更好貼近用戶,便利讀者?!惫?,又一個“貼近用戶,便利讀者”。他指了指胸口,說:“我們辦館的經驗就是你把心放在什么位置。”(舒途)
由于工作關系,我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每到一座自己未曾到過的城市,心里總不免產生“陌生”和“新鮮”兩種奇特的感覺。
對一座城市的新鮮感,通常來源于這座城市里市民口中難懂的鄉(xiāng)音、個性的服飾、獨特的建筑、特色的飲食、繁華的街景、著名的景點、罕見的古跡。但我對這些常人都很感興趣的東西,并不怎么來電。我只是對一種地方很感興趣,那就是圖書館。每到一個地方,只要有空,我總會去這城市里的圖書館逛逛。哪怕不借書,只是逛逛,都覺得很好,很舒服。那對我來說,似乎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雖然每座圖書館的建筑外觀不盡相同,但里面的設施卻大致相似。都是一排排書架,整齊地碼放著一排排或新或舊的圖書。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圖書館,總是能看到同一個古人所留下的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圖書館,看到相同的作者,相同的書,難免會有一種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覺。這種感覺,足以使你忘卻“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孤獨。
我和圖書館結下不解之緣,是在大學時代。那時,19歲的我,獨自一人來到南昌這座陌生的城市求學。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出遠門。剛入學之時,由于人生地不熟而感到非常孤獨。幸好,當時有位室友在大學之前就在南昌上學。因此,對南昌再熟悉不過。有一次,他把我?guī)У揭粋€猶如世外桃源的大院子,里面坐落著一座很宏偉的大樓。我抬頭一看是“江西省圖書館”。這是我這個農村娃第一次見識啥叫“圖書館”,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走進這個神圣的地方。
一進圖書館大廳,就看見正堂上龍飛鳳舞地寫著高爾基的那句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整個大廳安靜肅穆,頗有某種“圣殿”的意境。往里走便是一間間藏書室,里面整齊地碼放著各種泛黃或嶄新的書籍。第一次看到這么多藏書,使我有一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也像一個窮光蛋,突然看見滿地鈔票似的,使我激動不已。
自那以后,每個周末我均風雨無阻地來到這個圖書館借閱書刊。四年大學光陰,我對這座圖書館產生了很深的感情。記得每次來這座圖書館,我都坐在北邊最角落的那張桌子,除非此前已先被人占坐,不然絕不破例。這個位置光線較好,且安靜。轉眼間,10多年過去了。我的錢包皮夾里,一直隨身攜帶著當年在那圖書館辦理的借書卡。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一直帶著它,或許是一種緬懷吧!
每當出差或途經南昌之時,我必定抽空到圖書館走走。必定到那個我曾經坐了4年的座位上坐坐。哪怕只是小坐一會兒,也倍感溫馨。那是一種回到故鄉(xiāng),回到家的感覺。
人活一世,總有一些地方,讓我們難以忘懷。圖書館,就是這樣一個讓我不肯忘記,也不愿忘卻的地方。因為,只有在這里我才能和志趣相投的人“類聚”,才能與人類歷史上世界各地的文化先人們“約會”,傾心交流。
自那以后,逛圖書館便成了我的個人嗜好,或者說一種個人情結。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總想去那座城市里的圖書館坐坐。就像一個基督教徒,每到一座城市,總想到當地的教堂誦經一樣。不同的是,我朝拜的是那些曾創(chuàng)造并記載了人類文明的文化大師們。
是的,圖書館是我朝圣的殿堂,也是我靈魂“受洗”的地方。它更是我眷戀的精神故鄉(xiāng)。在這精神的故鄉(xiāng)里,我愿意做個捉蜻蜓的孩子,快樂地捕捉智慧,捕捉每一個閃亮的精靈。(楊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