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簡
仿佛蘇北的春天都裝進了我剛閃進身的這座農家小院里,一叢亮盈盈的蒲公英搖頭晃腦,緊挨著一簇紫色炫目的馬蘭花裝點著小院的田園意趣,幾株高大的銀杏樹柔嫩的葉兒婆娑在天空薄紗似的煙霧里,小院在睢寧古邳鎮(zhèn)的半山村,院主人是這兒遠近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全因一把扇子。
那夜,看見桌上睢寧友人贈送的一把精巧的蒲扇,怦然心動。去年,在湘西買了一把草編的扇子,回去后便后悔沒有買另一把蒲扇。我有很多把扇子,不同質地,不同風格,它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也有友人寫詩題畫的扇子,平日喜歡把玩各類扇子,也寫過扇子的文字,不成想,一年之后,自己就又收到了去年想要的蒲扇,而這把遠比我在湘西古鎮(zhèn)上見到的精美。
在睢寧的短短幾天里也終于了解到,它并非一般的蒲扇,仔細一看,桃形的大扇子中心還鑲嵌著一個小扇子,當?shù)厝怂徒o它一個形象的名稱:“懷中抱子扇”。據(jù)當?shù)厥妨嫌涊d,古邳人董氏編織的“懷中抱子”桃形蒲扇,在1913年,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獎。這把抱子扇不但造型和一般的扇子不同,而且其更藏有很深的典故,相傳,下邳鎮(zhèn)人編織蒲扇,起源于三國時期,劉備在下邳做官時,夏日天氣炎熱外出,見到河里長著很多高而茂盛的蒲草,便號召當?shù)匕傩站幙椘严燃{涼用品,從此,下邳百姓學會蒲編手藝,繼而又出現(xiàn)了蒲扇蒲包等生活用品。
古邳的蒲扇編制興盛于明清時期,清末,這里流傳一句順口溜:“古邳大姐不會針和線,就會編苞打蒲扇。”古邳蒲扇當時是當?shù)貜R會上的主要展示工藝品,但是曾經閃亮的它卻在后來民國的兵荒馬亂以及災荒中,逐漸地湮沒在了時間的無涯荒草里,蒲扇編制的手藝失傳近半個世紀。
在古邳鎮(zhèn)半山村,剛進村口,我看見村頭有一間大房子上面掛著塊牌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懷中抱子扇培育基地”,小院的主人,當?shù)氐霓r民藝術家楊新明老伯家門口則貼著一張海報,是全古邳鎮(zhèn)即將舉行懷中抱子扇編結比賽活動的訊息。
睢寧這片土地上的苦難生活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浸潤了楊老伯的人生,已逾七旬的他年輕時的經歷豐富而傳奇,他曾經是四處逃荒的盲流,在逃荒的路上從火車頂上翻滾下來,失去了左腿,民政部門的同志救治好后把他送回了睢寧,回家后的他因為識字,擔任了兩個組的會計,他用自己掙得的錢積攢數(shù)年買了一臺縫紉機,他想,自己的右腿還能使喚,要讓沒有力氣下地干活兒的自己再學一門技藝,后來,他就成了一名裁縫。在新千年之初,曾經讓他們一家人不缺吃少穿的裁縫手藝漸漸用處少了,所有人都在買衣服穿,楊老伯也不怎么做活兒了,閑下來的他漸漸迷上了書法,后來他竟然把書法和自己曾經有的裁縫手藝結合到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獨門藝術。他將絹布剪貼書法作品,居室內的別樣意趣就來自他這些年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屋里有他的瘦金體書法作品,也有拓片、葫蘆烙畫以及絹貼的《蘭亭序》,而后者則拿到了江蘇省的大獎。有著這樣的藝術功底,傳承發(fā)掘懷中抱子扇這一文化遺產的責任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這位草根藝術家的肩上。他做啥事兒都有一股狠勁,不研究透徹不罷休,當年縫紉機買回來,家里生活困難,為了節(jié)省煤油,他把縫紉機搬到月亮地里鉆研,也曾在悶熱的夏天為防蚊子咬,把腿放在裝水的陶罐里夜以繼日地學習裁剪。迷上書法后,雖已到花甲之年,也還是癡迷地鉆進去臨摹各類碑帖。自從承擔了懷中抱子扇的挖掘傳承之后,他一如既往地沉迷了進去。
古邳鎮(zhèn)很多村民們記憶中都有著那樣的畫面,兒時,母親在夏夜輕輕地搖著一把蒲扇,讓自己在微風里進入沉沉的夢鄉(xiāng),靠著回憶和遍地尋訪,他一點點恢復蒲扇的編結,妻子劉翠玲自然也是編結扇子的好幫手,數(shù)年后不但使懷中抱子扇的編結重現(xiàn)天日,而且不停改良創(chuàng)新技藝,還培養(yǎng)了一二十名徒弟。
小院里一進門有間小屋專門陳列著制作扇子的各種器具,在這兒我看到了手工編結蒲扇的一道道耐心細致的工序。蒲草要入伏天的是最好的,不嫩也不老,就像一個正在壯年的人,太早了,嫩,太老了會長斑,而割蒲草還要等好天氣,割下來的蒲草要在太陽下晾曬一周才分揀使用。蒲草的粗細,又可讓編結的扇子有粗扇、細扇之分。編結要在一塊光滑的扇板上完成,一條腿壓著,或是手里抱著事先結好的數(shù)層草廉子,一邊編,一邊拿刮板刮平整,還要用小噴壺不停噴水,濕潤韌性好的蒲草才可完成扇面形狀。在民間藝術家靈巧的手指下,一步步完成扇骨、扇頭、扇翅,編結出不同的“雞心扇”“桃形扇”“梅花扇”,扇子可大可小,小的則如同女孩兒掌心那般,大扇中心編嵌小扇也已經不稀罕了,楊老伯還編結出了三層和四層的扇子,他分別起名為“子孫扇”“四世同堂扇”,且不說前期的選材,單就編結這樣一把普通的蒲扇一個人需要六七個小時才能完成,而編織技藝不僅表現(xiàn)在扇面上,在扇把的編飾上更具高超的工藝性。據(jù)資料記載,在清朝時期當?shù)剡_官貴人用的蒲扇,其扇把多用黑、白馬尾編織,并有“祝君健康”“清風徐來”“下邳出品”等字樣,再加上墜穗。如今,他們一樣復原了下邳古扇這樣精細講究的扇把,待做完扇把,一把扇子怎么說也要花一天工夫。這一把扇子印證了手工時代人們慢條斯理而又精致的生活,在科技發(fā)達的今日,它愈發(fā)顯示著非凡的藝術價值。
下邳曾是古徐國之地,曾經英雄豪杰輩出,還流傳著很多神奇的故事,有張良遇見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的圯橋,民間流傳著呂布、貂蟬、戚夫人的久遠故事,此前,我們只是相遇在史書上,而這個春陽暖暖的午后,輕搖一把蒲扇,在緩緩流淌的時光里我真切地站在古邳鎮(zhèn)的小院里回眸歷史,亦真亦幻,頭頂?shù)奶炜粘纬海钌钗豢谄巡莸那逑阄秲?,皂角樹的枝葉沙沙作響,小院的窄木門里框進了地壟上金黃的油菜花兒,心里輕輕合上一本歷史的扉頁,蘇北的春天便停留在了記憶里。
想起自己寫在微信里的一句話:“終有一天,我們與自己喜歡的事物會有所遇見?!边@場春天的下邳之行,我似乎就是為著一把扇子而來了。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