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靜,白大鵬,吳琦,候志麗,劉國威,李志華
(天津市海河醫(yī)院,天津300350)
結核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主要是結核菌侵入人體器官發(fā)病,一般以肺結核最常見。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導致的常見疾病,HIV主要侵犯CD4+T細胞,人體免疫機能嚴重降低。目前,艾滋病與肺結核雙重感染已成為臨床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兩者相互影響,增加相互感染的概率[1]。針對艾滋病,臨床主要通過聯(lián)合應用多種作用在HIV不同復制節(jié)段藥物組合進行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可最大限度抑制HIV復制;雖然,HAART無法徹底治愈艾滋病,但可使患者免疫系統(tǒng)重建,延長其生命,改善其生活質量[2]。目前,對于HAART治療對HIV合并肺結核患者免疫機能具體影響狀況臨床報道相對少見。本研究檢測了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HAART治療前后外周血CD4+T細胞水平變化,并比較不同外周血CD4+T細胞水平患者肺部影像學特征,旨在為臨床提供指導和依據?,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9年5月天津市海河醫(yī)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共選取艾滋病患者96例,其中合并肺結核54例(觀察組),未合并肺結核42例(對照組)。觀察組男52例、女2例,年齡(43.50±10.50)歲;對照組男36例、女6例,年齡(41.61±11.40)歲,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②HIV均經免疫印跡試驗確診,肺結核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③入院前均未接受抗結核和HAART治療;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不能按時服藥;②合并乙型肝炎等其他感染;③對治療藥物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性別、年齡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均采取HAART治療:齊多夫定300 mg/次,2次/d;拉米夫定300 mg/次,1次/d。外周血CD4+T細胞<300個/mm3的患者,奈韋拉平200 mg/次,1次/d,2周適應期后改為2次/d;外周血CD4+T細胞≥300個/mm3的患者,依非韋倫600 mg/次,1次/d。觀察組除上述治療外均口服抗肺結核藥物治療:異煙肼0.3 g,1次/d;乙胺丁醇0.75 g,每天1次/d;吡嗪酰胺0.5 g,3次/d;利福噴丁0.6 g,1次/d。
1.3 外周血CD4+T細胞檢測方法 采用流式細胞術。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3、6個月取患者外周血3 mL抗凝保存,注入20 μL抗體;反向加樣法在Tru Count管中加入50 μL充分混勻的抗凝全血,振蕩混勻后20~25 ℃下避光孵育15 min;加入FACS溶血素450 μL,振蕩混勻后20~25 ℃下避光孵育15 min。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T細胞。
1.4 肺部影像學特征檢查方法 觀察組采用GE公司生產的Hisped AdvantageRP22螺旋CT檢查,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60 mAs,準直10 mm,螺距1 mm;由2名以上具有5年影像經驗的醫(yī)生進行盲法閱片,分析患者肺部影像學特征(斑片實變、多發(fā)空洞、多發(fā)結節(jié)、胸腔積液),存在不同意見則共同商討決定。
2.1 兩組外周血CD4+T細胞水平比較 觀察組外周血CD4+T細胞為(134.19±32.19)個/mm3,低于對照組的(274.49±41.18)個/mm3(P<0.01)。
2.2 觀察組不同外周血CD4+T細胞水平患者影像學特征比較 觀察組外周血CD4+T細胞<100個/mm3的患者肺部CT檢查示斑片實變27例、多發(fā)空洞18例、多發(fā)結節(jié)22例、胸腔積液9例,≥100個/mm3的患者肺部CT檢查示斑片實變12例、多發(fā)空洞4例、多發(fā)結節(jié)6例、胸腔積液11例。兩組斑片實變、多發(fā)空洞、多發(fā)結節(ji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
2.3 兩組HAART治療后外周血CD4+T細胞增加值比較 觀察組HAART治療后1、3、6個月外周血CD4+T細胞增加值低于對照組(P均<0.01)。見表1。
表1 兩組HAART治療后外周血CD4+ T細胞增加值比較
注: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P<0.01。
HIV屬于逆轉錄病毒科,是單鏈RNA病毒,分為HIV-1和HIV-2兩型。HIV-1致病能力較強,是引發(fā)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病原;HIV-2病毒較弱,潛伏期長,引起艾滋病病程較長,癥狀較輕[3]。研究顯示,HIV的粒子外殼主要是胞質膜和病毒糖蛋白分子形成的雙層膜,病毒糖蛋白分子為HIV病毒侵入CD4+細胞主要表面蛋白[4]。肺結核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常見肺部傳染性疾病,隨著病情延長會導致患者免疫功能發(fā)生缺陷,治療難度增加;而且,多數(shù)患者會發(fā)生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液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5]。研究發(fā)現(xiàn),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在影像學上的表現(xiàn)與單純肺結核患者明顯不同,尤其是病情較重者會出現(xiàn)彌散性病灶與多肺野浸潤,但是空洞形成相對少見。有學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免疫損傷程度越嚴重造成了患者影像學的表現(xiàn)不具有典型性[6,7]。
研究發(fā)現(xiàn),HIV感染人體具有一個固定模式,只有CD4+細胞被感染;HIV同靶細胞膜上受體相結合,進入到細胞后造成前病毒形成,在整合酶作用下可以整合至宿主細胞基因組的復制過程,病毒不斷復制破壞靶細胞[8]。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對于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體內CD4+細胞變化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結核分支桿菌會造成T細胞活化,刺激CD4+細胞與表面具有CD4蛋白表達的巨噬細胞內HIV發(fā)生復制,從而加速HIV復制速度[9]。體外試驗研究表明,在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肺泡巨噬細胞內,結核分枝桿菌可以導致HIV從樹突細胞傳播到T細胞,促進體內HIV感染進程[10]。還有學者指出,由于HIV發(fā)生過程中導致CD4+細胞減少,進而造成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功能降低,人體處在免疫抑制狀態(tài);因此對結核桿菌殺傷降低,肉芽腫無法形成,造成了結核桿菌更易播散,導致病變呈現(xiàn)彌漫性,造成兩種疾病病理狀態(tài)相互影響、相互促進[11]。
HAART是現(xiàn)階段治療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艾滋病患者體內HIV病毒載量,將病毒載量控制在450 copies/mL以下,延遲感染進程,幫助患者進行免疫重建,降低了母嬰傳播的風險。HAART治療可調節(jié)患者體內T細胞數(shù)量、CD4+T細胞質量和T細胞激活狀態(tài),重建了患者免疫系統(tǒng),發(fā)揮抗HIV感染和控制病情的目的[12]。HAART治療能夠提升T細胞數(shù)量,經過系統(tǒng)治療后能夠充分發(fā)揮抗病毒作用,讓患者病毒載量顯著降低,外周CD4+T細胞數(shù)量也會顯著升高。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外周血CD4+T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在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體內CD4+T細胞顯著降低。觀察組外周血CD4+T細胞水平<100個/mm3患者肺部斑片實變、多發(fā)空洞和多發(fā)結節(jié)的比例高于≥100個/mm3者,說明在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體內CD4+T細胞越低則患者病情越嚴重。觀察組HAART治療后1、3、6個月CD4+T細胞增加值低于對照組,說明HAART治療艾滋病合并肺結核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因此,我們認為,針對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一方面要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提示患者雙重感染的嚴重性,增強人群對于艾滋病和肺結核的認知,盡可能預防疾病發(fā)生的同時要積極接受合理化治療,提高患者生存質量[13]。另一方面強化對患者篩查,建議通過多部門協(xié)作強化雙重感染的篩查,盡可能早期發(fā)現(xiàn)雙重感染,避免出現(xiàn)治療延誤,同時對患者要建議早期開展HAART治療,控制患者CD4+T細胞處于正常范圍,確保臨床治療的連貫性,降低患者死亡風險,注重對雙重感染患者開展規(guī)范化管理與追蹤管理,及時為患者提供指導,盡可能減少由于治療依從性降低導致治療中斷等情況發(fā)生[14,15]。
綜上所述,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體內免疫機能紊亂更為嚴重、肺部損傷越嚴重,通過積極開展HAART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糾正患者體內免疫紊亂。但是,本研究隨訪時間短,入組病例有限,因此還需長期隨訪、擴充樣本量深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