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著武
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社科研究者經常被戲謔地稱為“青稞”(青年科研人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群體比較尷尬(如待遇不高、職稱難評、住房困難等)的生存處境。與此同時,在現有學術體制下,短期內這種情況可能很難改變。“青稞”的生存發(fā)展問題可以通過多方努力來解決,但根本上還是要取決于青年社科研究者自身努力。適逢五四100周年紀念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結合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本文擬談談新時代青年社科研究者的主體性養(yǎng)成問題。
首先,青年社科研究者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鼻嗄晟缈蒲芯空呤钦軐W社會科學研究的生力軍,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青年群體。一方面,這個群體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思維開闊,精力充沛,具有極強創(chuàng)新能力,是未來學術研究與學術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這個群體一般學歷比較高、年齡相對偏大(通常為30歲左右),其發(fā)展成長有自己的特殊性。且不談過去學術經歷如何,青年社科研究者來到工作崗位后大都要從零開始,有些人因為專業(yè)對口與融入團隊比較快,適應時間會短些;而有些人因為研究專業(yè)與工作需要不對口,加上固化思維的影響,適應時間要長些。但無論如何,青年社科研究者在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中占比最大,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次,青年社科研究者要客觀對待生存與發(fā)展的問題。從現有學術體制角度來說,青年社科研究者在掌握資源以及話語權方面確實處于劣勢,處于爬坡階段;從社會角度來說,青年社科研究者往往都已有“板凳已坐十年冷”的切身經歷,進入專業(yè)研究崗位之后工資待遇普遍不高,加上生活成本較高,理想與現實鴻溝過大,無疑會影響工作積極性;從個人成長角度來說,青年社科研究者進入專業(yè)研究領域,學術資源匱乏,學術認可度不高,學術職業(yè)還處于起步階段。這幾重因素疊加,決定著青年社科研究者進入學術研究工作后往往會面臨著生存與發(fā)展的困境。所謂“生存困境”,是指會遇到工資待遇不高,子女上學困難等現實生活問題。所謂 “發(fā)展困境”,是指個人的職業(yè)發(fā)展與專業(yè)方向可能存在沖突,需要調整或轉換方向等問題。從長遠來看這些問題是暫時的,是可以通過自身不懈努力來加以改變和解決的。試想古今中外學術大家,真正年少成名的是少之又少,哪一個不在青年時代遭遇過各種各樣的挫折與困難。正所謂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就需要青年社科研究者抱以發(fā)展眼光來客觀看待生存與發(fā)展的問題,“風物長宜放眼量”,要志存高遠,切不可因為現實困難就自暴自棄。
最后,青年社科研究者要踏實肯干,堅定學術自信,為中國發(fā)展貢獻青年力量。不容否認,青年社科研究者有一些人不甘于坐冷板凳,喜歡跟蹤熱點,搞跟風研究;甚至還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大搞學術不端。這些行為都是對自己學術不自信的典型表現。青年社科研究者既然選擇以學術為志業(yè),就應該將學術精神與科學精神堅持到底,堅定學術自信,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要努力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干的實干家,在新時代干出一番事業(yè)?!薄拔覀儾荒芄钾摿诉@個時代?!?新時代向廣大青年社科研究者提出了很多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為青年社科研究者創(chuàng)造了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為此,青年社科研究者要承擔起新時代賦予青年社科研究者的職責與使命,主動地參與到新時代國家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去,既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又要做“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既要“立志做大事”,又要踏實肯干,知行合一;既要在新時代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與境界,又要充分利用專業(yè)研究的巨大優(yōu)勢為中國發(fā)展貢獻青年力量。
堅定學術自信,貢獻青年力量,是新時代青年社科研究者主體性養(yǎng)成的關鍵所在。面對現實困難,抱怨必定無益,只有奮起努力,從自身做起,苦修內功,建功新時代,這才是長遠發(fā)展之道。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