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苗族的蠟染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手工印染工藝,其獨具特色的蠟染紋飾充分展現了當地苗族群眾的情感需要、審美特色和文化內涵。將苗族蠟染中的紋飾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不僅能使苗族傳統(tǒng)工藝得到傳承與發(fā)揚,也是現代產品設計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中所重視的部分。本文通過在貴州省榕江縣烏吉寨等地實地考察,分析該地的蠟染紋飾的的特點及存在的潛藏價值,結合相關服裝設計案例的分析,試圖找到當地蠟染工藝發(fā)展的新途徑,為現代織物產品設計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苗族蠟染;榕江縣;織物設計;創(chuàng)新性價值
【中圖分類號】TS106.7 【文獻標識碼】A
一、貴州苗族蠟染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人們就已經掌握了利用蜂蠟和白蠟的印染方法,當時制作出來的藍白花布稱之為“闌干斑”。貴州是中國蠟染最集中的地區(qū),也是最早出現蠟染的地方。秦漢時期,被稱為“盤瓠蠻”、“武陵蠻”的苗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斕”;明代《嘉靖圖經》記載:“西南苗,婦女畫蠟花布”;《貴州通志》引《廣順訪冊》云:“境內苗民,婦女在裙用蠟畫布,花彩鮮明”。
貴州地區(qū)的蠟染技藝及文化內涵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也是各方面因素的原因。從地理環(huán)境上看,山地丘陵地勢使苗族先民能躲避戰(zhàn)亂,地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豐富,盛產蜂蠟和藍草,為婦女們制作蠟染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從經濟發(fā)展上看,由于地形的限制,苗民處于封閉的農耕生活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蠟染得以長期傳承;從文化傳承上看,交通閉塞的原因造成外來文化無法快速傳播,濃郁的田野氣息、遠古的神秘風貌都得以保留,苗族蠟染文化得到延續(xù);從使用范圍上看,用途廣泛使蠟染長期出現在苗民視野,蠟染紋飾可直接用于苗族男女服飾,也可用于刺繡的底紋,許多繡片下依稀可見作蠟的痕跡。
二、榕江縣蠟染紋飾地域性的特點及問題
榕江蠟染主要是指以榕江縣平永、興華一帶為中心的苗族蠟染,其裝飾紋樣中最有特色的屬“鼓藏”長幡,紋樣古樸神秘,風格粗獷雄壯,線條生動流暢,以長滿尖刺的蠶龍、葉龍、蜈蚣龍等圖案為主。大多數蠟染紋樣較為活潑,圖案外廓都裝飾有一圈短弧線,似百足、似尖刺、又似翎毛。這些繪有各種紋樣的蠟染常用于祭鼓長幡、褶裙、圍腰、胸兜、頭帕、衣、背帶、水牛搭背、背包等的裝飾。
(一)榕江縣蠟染紋飾的特點
榕江縣各民族族群至今大多保存著原始的圖騰信仰,其圖騰崇拜的氣氛相當濃厚。苗族蠟染圖案是蠟染藝術的精髓所在,是苗民圖騰崇拜的表現形式,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榕江蠟染圖案多以動植物紋樣為主,也出現了人物紋等。圖案布局多以中心式構圖、對稱構圖等構圖形式的形式表現,不同的圖案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有著不同的寓意。
1.動植物紋樣
苗族人將大自然的動物、花草組合融入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動植物紋樣是苗族蠟染的主要紋樣,苗族婦女身著青布衣裙上常刺有鳥、龍、魚、蛙、蝴蝶、花草等圖案。蝴蝶在苗族被被稱作“蝴蝶媽媽”,蝴蝶是生殖和美的象征。在榕江縣烏吉寨的實地考察中,我們看到了繡有各種形制的蝴蝶紋樣,可知蝴蝶被當地人們所崇拜的程度。鳥紋、魚紋常伴隨著蝴蝶紋一起出現,魚紋代表著多子多孫,魚紋的運用體現的是生殖崇拜。這些動植物紋樣通常都經過苗族婦女各自的藝術加工,對原有動植物形象進行扭曲、變形、重構,形成了一副全新、獨立的紋樣,各個紋樣又組成了一個整體,相互呼應。
2.人物紋樣
榕江蠟染圖案除了動植物之外,還常出現連續(xù)的人物紋樣。圖案中的人物穿戴本民族的服飾,頭上佩戴被夸張放大幾倍的頭飾,人物面部中眼睛、嘴巴和鼻子都用幾何形狀代替,展現了苗族祖先的創(chuàng)造力。在中的人物身著盛裝,手拉著手,似乎在參加苗族盛大節(jié)日。苗族人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他們在祭祀祖先、宗教信仰時都離不開蠟染工藝,而蠟染中的圖案也會針對某些特定的場合進行繪制。
3.幾何紋樣
苗族蠟染圖案中基本形狀是動植物的曲線外形框架,但是組成這些形狀的內部紋飾多以幾何形狀以及不同粗細的直線條構成。苗族百鳥衣上的圖案都是以幾何圖形來分配劃分結構,然后在布上進行刺繡和蠟染的結合創(chuàng)造。從整體上看,蠟染圖案基本是以對稱形式的構圖出現,不僅從視覺上能達到一種心理的平衡,也能反映出苗族人的和諧思想,彰顯了苗族人民以對稱為美、以和諧為美的審美情趣,體現苗族圖騰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榕江縣蠟染紋飾的問題
1.蠟染紋樣與構圖
榕江多地區(qū)的蠟染圖案大多比較具象,略顯程式化,塊面很少,多由粗細均勻的長短曲線線條構成,有時還以古代詩歌中的故事為題材,進行大膽的變形夸張。在大多數蠟染作品中,圖案幾乎占了所有布面,給人的感覺就是滿、充盈。有些圖案大小一致,覆蓋于整塊藍色布上,造成觀者無法快速捕捉到畫面的主體部分。有時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苗族婦女們也經常自己創(chuàng)作圖案。比如根據日常生活所見描繪出吹笙跳舞等社會風俗場面,或是根據傳說和典故創(chuàng)作出人形的蝴蝶媽媽,頭戴銀角,身穿花衣,腳穿高跟鞋。在這樣的情況下,原地區(qū)所擁有的獨有的具有辨識度的紋樣也會潛移默化地被消磨忘記。
2.蠟染材質
在對榕江縣及雷山縣的蠟染進行走訪考察中,我們看到的大多都是在自家紡織的布上進行蠟染,或者是在絲巾上進行蠟染,最后所呈現的也是片面、立體的布塊形式的手工藝作品。由于各種蠟染產品的種類較少,如果市場上對該產品的需求較低,就會造成村民的勞動成果滯銷。所以,在材質以及產品類型上,榕江縣或者是貴州很多地區(qū)的蠟染產品最后被大眾接受的使用度都是值得深思的。
三、傳統(tǒng)蠟染紋飾在現代織物紋飾中的運用分析
(一)構圖轉換
無論苗族刺繡還是蠟染紋樣都有特定的含義,榕江縣蠟染紋飾單元布局比較滿,不完全適合現代服飾應用。服裝設計師孫雪飛以“苗述”為主題的服裝作品中把有特定意義的符號提取出來,對符號進行解構重組,賦予傳統(tǒng)紋樣以新的意義,。重組成新的充滿活力的圖形,表達出對自然、對苗族文化的崇敬。這種對傳統(tǒng)紋樣的再創(chuàng)新做到了在尊重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讓苗族紋樣與現代織物設計產生碰撞,讓苗族紋飾能夠做到真正功能上的運用,使其更年輕、更有活力,也使古老神秘的苗族文化在當代煥發(fā)新的魅力。服裝上的紋樣截取了貴州苗族蠟染的一部分,采取了打破傳統(tǒng)蠟畫常用的構圖形式,將對稱式構圖、中心式構圖、分割式構圖、散落式構圖等形式加以拆分重組、融會貫通,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古今結合,產生出重構的圖案。圖案保留傳統(tǒng)與質樸氣息的同時,不論是在中式還是西式的服裝上的運用都達到了視覺上的平衡,大量的留白使畫面干凈清爽,更具簡約風格。
(二)造型轉換
雖然傳統(tǒng)蠟染通常使用二方連續(xù)圖案與適合圖案,但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法將蠟染圖案進行分解重構,在理解傳統(tǒng)蠟畫紋飾文化內涵的同時,提煉元素、變換造型、自由組合、延展設計,形成傳統(tǒng)與時尚相融并適應現代人審美需求的圖案造型。經過系列的變換、重構,榕江苗族蠟畫紋飾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的造型可以豐富多變,適應現代化消費市場。設計師沒有對苗族原有蠟染旗幡圖案紋飾本身沒有做太大的改動,化繁為簡,提取特征形象,方便人欣賞辨認圖案本身形象,具有現代審美韻味。在藍白蠟染旗幡的塊面背后,運用了深藍色底襯,使苗族蠟染旗幡能夠很好地融入背景又不失獨立性,具有現代民族服飾設計的時尚感。
(三)色彩的變化與運用
貴州苗族蠟畫紋飾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的色彩風格具有多元性的特點。蠟染屬于浸染過藍靛的蠟畫,由自然燃料去蠟后自然形成的藍白色具有淳樸的文化內涵,寄托著現代人返璞歸真的思想情感,形成獨特的民族風情與濃厚的民俗氣息,其原因是根據貴州地域特征而形成的民族色彩譜系,具有特殊的苗族文化基因,傳遞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使產品更顯獨特性。設計師運用貴州苗族地區(qū)特有的蠟染紋飾,打破傳統(tǒng)意義上的冷色系列,采用搭配視覺沖擊力較強的橘色,藝術審美意味濃厚,寓意豐富?,F代產品的蠟染紋飾融入了時尚藝術與流行色彩,將傳統(tǒng)而古老的紋飾賦予現代的時尚表現手法,即傳承了歷史文化內涵,又在原基礎上發(fā)揚設計創(chuàng)新,將時尚風格中的民族元素詮釋到了極致,設計出時尚感與民族感相結合的產品。作品中運用自然紋飾與服裝中的褶皺設計,平面紋飾與立體造型相結合,民族風格與新穎設計的自由轉換,更貼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四、結語
榕江苗族民間藝術“蠟染”中蘊含著苗族這一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審美意識,是一種特有的民族標志,這種集聚地域文化特點和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間藝術,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榕江蠟染紋飾既繼承了本民族傳承下來的圖騰崇拜,又有多種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將榕江蠟染紋飾與現代織物設計理念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新性設計,是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貴州蠟染工藝的可行之道。
參考文獻:
[1]賀琛,楊文斌.貴州蠟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25-36.
[2]陳怡君.貴州苗族蠟畫紋飾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運用[D].重慶大學,2014.
作者簡介:唐媛媛(1993-),女,四川金堂,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歷史與理論、民間工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