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軍
光和光怎么打招呼?最黑的地方見??赐昙o錄片《豐碑:東北抗聯精神》,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跳出了這句話。越是黑暗的地方,越需要光;越黑暗的時候,越能彰顯光的可貴。
長達14年的抗戰(zhàn),讓祖國處于被侵占、被踐踏、被蹂躪的黑暗中,東北三省無疑是最黑暗的地方。早在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就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將東三省作為全面侵華的突破口和大本營,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瘋狂掠奪各種資源,對百姓進行殘酷的奴化統(tǒng)治,保長制度、歸田并戶、三光討伐等,使很多地方變成了荒蕪的無人區(qū)。
然而,就在當時最黑暗的東北,東北抗日聯軍猶如一道火光,用將士們生命的光束匯聚起奮起反抗的力量,讓黑暗中的東北閃耀著不屈的光芒。
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zhàn)于白山黑水之間,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絕境中,孤身與日寇周旋戰(zhàn)斗幾晝夜,壯烈殉國,年僅35歲。楊靖宇將軍為國捐軀后,敵人剖開了他的腹部,想看看究竟是什么讓這位鋼鐵戰(zhàn)士能堅持這么長時間,結果發(fā)現,他的胃里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連一粒糧食都沒有!壯士喋血,為爭民族氣,殘暴的侵略者也為之震驚折服。當年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并特意為楊靖宇舉行了“慰靈祭”。
南有楊靖宇,北有趙尚志。趙尚志亦是讓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抗聯名將,在其犧牲之后,日軍的田井久二郎等人將其頭顱割下,將其遺體投入了河里,帶著裝有趙尚志頭顱的木匣飛往長春請功……抗聯將士的鮮血流淌在松花江、牡丹江的激流中,他們的遺骨散落在長白山、興安嶺的密林里,在這塊他們深愛的土地上留下了浩然之氣。
在洶涌不息的烏斯渾河中,冷云等八名抗聯女戰(zhàn)士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zhàn)斗中彈盡援絕,她們奮戰(zhàn)到最后一刻,不愿被俘受辱,更不會投降,選擇了有尊嚴的死亡——投河,毅然投入滾滾江水,為國捐軀。她們犧牲時平均年齡還不到19歲。這份尊嚴,屬于八位年輕的女戰(zhàn)士,屬于飽受欺凌蹂躪卻從未屈服的中華民族!
趙一曼紅妝白馬,奔馳于叢山密林,負傷被俘后飽受酷刑折磨。火烤、老虎凳、灌辣椒水,吊打、鞭抽、電刑,輪番上陣,她被折磨得一次次昏死過去,卻沒有透露任何情報。她像鐵塊一樣堅硬,將短暫而燦爛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第31個年輪,也兌現了她此前的錚錚誓言——“甘將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p>
越是侵略,越要反抗;越是艱苦,越要不屈;越是黑暗,越要光明。東北抗聯將士經常面臨餓死、凍死、病死的威脅,他們常年爬冰臥雪、風餐露宿,早已超過了生理極限。就在這樣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用身體在黑暗中點亮了光明的火把,用鮮血照亮了共產黨人堅不可摧的理想信念,用生命喚醒了民族志氣,用意志鑄就了抗聯精神!
戰(zhàn)火遠去,今天我們過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但往事不可忘,我們要永遠銘記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站成了山、化成了河,保衛(wèi)了我們的和平與安寧。我們必須牢記曾經的屈辱和苦難,牢記落后就要挨打,必須為祖國的富強文明而不斷奮斗。
東北抗聯精神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到中華民族精神的紅色巨浪中,推動歷史大潮向著光明前行。作為新聞工作者,今天我們扛起“重走抗聯路”的隊旗,更要把抗聯精神與旗幟一起扛在肩上、記在心頭、落在腳下。
(作者系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廣播電視臺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