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龍
摘 要:主要介紹藥液置換泵防止軸斷裂的葉輪與軸新型連結方式。解決軸斷裂現(xiàn)象,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消除現(xiàn)場的生產(chǎn)安全隱患,有效保障蒸煮生產(chǎn)的連續(xù)性。
關鍵詞:軸;葉輪;疲勞斷裂;大螺距矩形牙;焊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4.024
青山紙業(yè)漿粕制漿系統(tǒng)蒸煮區(qū)3臺藥液置換泵,用于漿粕生產(chǎn)中蒸煮鍋蒸煮木片時置換藥液,蒸煮鍋內(nèi)處于溫度、壓力變化大,內(nèi)部介質(zhì)呈酸堿變換的復雜工況。自2012年1月投入使用,平均5至6個月發(fā)生軸斷裂的事故,前襯及葉輪磨損大,機械密封壞,均無法再次使用,直接經(jīng)濟損失大并造成無法連續(xù)生產(chǎn)。
1 基本結構、性能參數(shù)
原泵為單級單吸蝸殼離心泵,型號SP250-600.4,電機功率400kw,轉速n=1500r/min,揚程90m,流量860m3/h。泵與電機用膜片聯(lián)軸器直聯(lián),葉輪與軸材料均為雙相鋼S22053,采用普通平鍵的連接方式;半開式葉輪直徑604毫米(4個葉片),懸臂式軸承架聯(lián)軸器側軸承7322兩個,葉輪側軸承NU322一個,約翰克朗JCS2-100雙端面機械密封1套。
2 故障分析
藥液置換泵運行后泵出口壓力須保持高于蒸煮鍋內(nèi)的壓力(8kg/cm2),泵出口的氣動控制閥急停急開,葉輪在高速旋轉下,藥液反作用于葉輪,葉輪與軸之間形成大的沖擊力。裂紋首先產(chǎn)生于鍵槽側邊,微小裂紋逐步擴大后造成突然的斷裂,斷口表面裂紋源、粗糙區(qū)、光滑區(qū)特征明顯,符合疲勞斷裂理論的描述,故障屬于交變應力下的疲勞斷裂。
3 改造技術方案
新的技術方案是改變?nèi)~輪與軸頭的普通平鍵的連接形式,采用大螺距的矩形牙(圖1、2)連接,螺紋連接分散了葉輪與軸連接間的應力集中。
3.1 螺紋尺寸的確定
(1)平鍵規(guī)格B25x14,在實際運行中與葉輪配合可以滿足使用要求,轂槽沒有損壞,轂槽深5.4毫米,因此牙厚仍選用25毫米,牙深5毫米(圖1),此處不做擠壓強度校核。
(2)與葉輪配合和軸徑尺寸校核:與葉輪配合的軸直徑90毫米,鍵槽深9毫米,有效受力直徑 ( -9)x2=72毫米。
已知軸轉速n=1500r/min,傳遞功率400kw,鎖緊螺紋M42,材料雙相鋼S22053的扭轉許用切應力[τ]=50MPa(由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軸篇推導出的近似值),求實心軸直徑d及內(nèi)外徑比為0.58(42÷72=0.58)空心軸的外徑D。
由上述計算得知,實心軸最小直徑63.4毫米,空徑比為0.58的空心軸的最小直徑為66.4毫米,均小于72毫米,說明原軸在一般條件下運行是可行的。
(3)軸頭受力比較(螺紋小徑取75毫米大于原軸有效直徑72毫米,簡單受力分析差別忽略不計):軸的受力由原先的徑向分布改變?yōu)榇怪庇诼菅赖氖芰Ψ较颍▓D2),合力與徑向力夾角α=70.6°,cos70.6°=0.33,徑向的受力僅為合力的0.33倍,約1/3;牙厚25毫米、牙距60毫米的設計,使得螺紋總長約500毫米,去除加工牙自然形成的漸入角不計,牙厚25毫米的螺紋線長約320毫米(1個螺距的螺紋線周長約250毫米),是原平鍵長度105毫米的3倍,單位長度的矩形牙平均受力為原軸平鍵的1/3。
綜上所述,最終改造技術方案為軸的螺紋小徑75毫米,牙高5毫米,螺紋大徑85毫米,保留軸頭尺寸90毫米,形成1個小的直口與葉輪配合,保證葉輪安裝后的對中性。
3.2 軸頭與葉輪的螺紋應成對加工以保證連接配合公差的可靠性
鎖緊螺桿M42x4.5不采用止退墊的鎖止方式(防止葉輪間斷啟動工作可能造成止退墊的失效),而是與葉輪焊接連接,即將葉輪螺緊軸頭后,再上緊鎖緊螺桿,最后把鎖緊螺桿與葉輪接合面斷焊焊接,主要的作用是利用其與軸頭螺距的不同形成自鎖,不致造成葉輪的松脫。
4 結論
泵損壞后,無法與蒸煮鍋中的藥液置換,30噸的木片煮成漿后,后續(xù)困擾漂白工藝,不合格的漿進入系統(tǒng)后,造成質(zhì)量不合格的漂白漿粕100-150噸成品漿,損失60萬元以上。此項技術在2016年11月在3#藥液置換泵中安裝使用,至2019年6月沒有發(fā)生過故障。1#藥液置換泵于2017年12月、2#藥液置換泵于2018年6月分別更換新型結構的泵,每臺改造成本約3萬元, 3臺置換液泵每年節(jié)約維修費用12萬元,如重新選型,3臺套設備總價約400萬元。此項防軸斷裂新型結構技術在生產(chǎn)實踐中的成功運用,節(jié)約了維修費用,避免了計劃外檢修造成的不能連續(xù)生產(chǎn)的安全隱患,經(jīng)濟效益十分顯著,也為舊設備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張德潤,董文夫.工程力學(機):附工程力學(機)自學考試大綱[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2]聞邦椿.機械設計手冊.第2卷,機械零部件設計(連接、緊固與傳動)[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
[3]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液壓控制[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4]蔡增基,龍?zhí)煊?流體力學泵與風機.第5版[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5]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備與維修工程分會.泵類設備維修問答[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