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64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上,中國的母親河——黃河的中游驚心動魄地奔流著。大河浩蕩,在它即將告別高原峽谷的時候,沿豫、晉、陜交匯的邊緣,勾勒出一方豐饒的三角洲。
遼闊的三角洲上的豫西黃土塬,憑借高原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古老而獨特的“洞穴”式民居——陜州地坑院。這里的地坑院營造技藝、捶草印花、陜州剪紙、澄泥硯等都是中國國家級、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它們作為陜州的文化符號,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歲月的長河里,散發(fā)著獨具魅力的光輝。
“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地坑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的半地穴居所。在南宋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鄭剛中寫的《西征道里記》記載:“自滎陽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系牛馬,置碾磨,積粟鑿井,無不可者?!边@是地坑院歷史文獻的有力佐證。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而地坑院則是黃河兩岸先民們繁衍生息的搖籃。這一蘊藉古代文化與黃土情結的民居形式,引發(fā)了中外人類學家的高度關注,被稱為“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和“人居文明的活化石”。
目前河南省三門峽地區(qū)現(xiàn)存地坑院村莊200多個,有地坑院1.2萬余座,保存最完整且現(xiàn)存時間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其中以張汴塬、張村塬、東凡塬這三個黃土塬的地坑院分布最為集中、保存最為完整。
地坑院就是在平地向下挖6米左右深,10米左右寬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或12個窯洞,這種地下民居,也叫下沉式窯洞、天井窯院、地窨院。地坑院的營造工序有數(shù)十種,簡單地說就是“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它是人工與天然的有機結合,是建筑生根于大地之中,可以說是“天有時,地有氣,工有巧”。
地坑院與地面交匯處的四周,有一圈青磚瓦沿,當?shù)厝私兴畠簤?,也叫攔馬墻。攔馬墻大多用土坯或磚砌成花墻,簡樸中蘊涵著靈秀之美。攔馬墻不僅使院落看起來更加美觀協(xié)調(diào),更主要的是可以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內(nèi),同時保護人畜在地面活動的安全。
院里的滲井解決了排水問題,碗口粗的馬眼為人們運送糧食飼草提供了便捷,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那么隨意而又和諧。千百年來,人們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木制的風門一響,一天便蘇醒了;火紅的春聯(lián)一貼,一年便開始了。多少個白天黑夜,人們聽著風吹樹葉簌簌作響,聽著雞鳴犬吠吵吵嚷嚷;多少個春夏秋冬,人們看著窯洞的墻皮剝落,看著崖頭的炊煙飄散,黃土塬上的生息繁衍日復一日。
連接地上地下的是一道幽深的門洞。順著臺階傾斜下行,拐個彎,眼前忽然一暗,緊走兩步,推開哨門,又覺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地坑院中心通常種有一棵梨樹,長得筆挺,枝葉蔥蘢,樹下的豆角、黃瓜綠油油的,西番蓮、雞冠花開得像天邊的云霞,紅艷艷的。四壁上圓下方的窯洞井然有序地排列著,青磚砌的窯臉、彩漆描的木窗、或紅或黑的窗花皆不事張揚,質樸中透著精致。擦得閃亮的鋤頭、斧頭和锨,怡然自得地靠在墻跟曬太陽。這一切仿佛在無聲訴說塬上的時光舊事。
Tips
塬,是指黃土高原地區(qū)因流水沖刷形成的一種地貌,這種地貌在豫西地區(qū)十分常見,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就有著名的三道塬:張汴塬、張村塬、東凡塬,它們共同構成黃土地上的奇觀。
陜州地坑院景區(qū)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景區(qū)在地坑院原有基礎上,將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內(nèi)設不同主題,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歷史演變及陜州地區(qū)人們的生活風貌與民俗技藝,并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對外開放。
地坑院內(nèi)特有的爐灶叫做穿山灶,灶呈斜坡狀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據(jù)熱氣往上走的原理,依次開九個灶孔,可以同時放置九個鍋,往上爐溫逐減,可根據(jù)火候烹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水席”?!笆胨笔怯卯?shù)氐募茵B(yǎng)豬肉和蘿卜、田野菜等作為食材制作而成的經(jīng)濟實惠、湯水豐盛的宴席,是當?shù)鼗檠绫夭豢缮俚恼写腿说拿牢都央取?/p>
陜州剪紙,崇尚黑色的古風習俗
陜州剪紙以“崇尚黑色、染色剪紙、傳男不傳女、邊剪邊唱”而聞名于世。
在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剪紙都是禁用黑色的,一般而言,黑色象征嚴肅、悲哀或不吉利,尤其在節(jié)日或婚嫁等歡慶的場合中,使用黑色是有禁忌的。而陜州剪紙卻對黑色倍加推崇。陜州是夏文化的衍生地,而夏朝尚黑,以黑色為主,陜州把尚黑的這一習俗保留至今。同時黑色在五行中代表的是水,陜州地區(qū)氣候干旱,十年九旱,尚黑是人們對水的渴望,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國各地區(qū)的剪紙中,大部分剪紙都是貼在窗戶內(nèi)側,供屋里人觀賞。但陜州很多地方的剪紙全都貼在窗戶的外面。通常,染色剪紙過年貼在窗戶外面,差不多能撐一個月,過完年就曬褪色了;紅色剪紙大概一季半年褪色;黑色剪紙貼在窗戶上,一年都不掉色。
貼在窗外的剪紙給建造在黃土地下的地坑院增添了一份沉著與大氣,外人站在地面或下到院里,都可以欣賞到打扮好的院子。同時,當有陽光照進屋內(nèi)時,剪紙的紋樣又會影影綽綽地投射到屋內(nèi),屋里的人看著也是賞心悅目。
傳統(tǒng)的剪紙以純色為主,而陜州不僅有純色剪紙,染色剪紙更是令人叫絕,整個剪紙作品五顏六色,光彩奪目,形成了“四分剪六分染”的工藝流程。
在過去,鄉(xiāng)村農(nóng)民耕地種田,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經(jīng)濟來源有限,誰掌握了剪紙手藝家里就多了一項收入來源,如果把這門手藝傳給女兒,帶到婆家,就對原從業(yè)者造成很大的壓力,這就是為什么要傳男不傳女的緣由。不過,論到剪窗花,陜州的男人們大多擁有一副好手藝。他們須眉弄剪不讓巾幗,在春種秋收之余,用粗糙的大手創(chuàng)作出精美、細膩而清秀的剪花。當?shù)厝朔Q這些會剪花、捏面塑、做紙扎的男人為“男巧巧”。
哼歌唱曲聽戲是陜塬人的愛好,農(nóng)閑時,剪紙藝人聚在一起,一邊剪一邊唱,紙隨剪動,剪落曲終,唱的內(nèi)容也日益規(guī)范,后來又有樂器參與,邊剪邊唱也就成了一種傳統(tǒng)習俗。
捶草印花,繪就歲月的芳華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長著草。”19世紀美國作家惠特曼的《草葉集》讓無數(shù)人為之陶醉,這些芳草的氣息彌漫在詩歌中,彌漫在大地上,也彌漫在陜州的一種古老技藝里。這種技藝叫做“捶草印花”,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地坑院一樣,陜州的捶草印花技藝享譽全國,極具地域特色和藝術價值。
采來“鹐棒棒草”這一豫西地區(qū)特有的野生植物,把它們夾在白棉布中間,用棒槌敲打,植物的汁液慢慢滲進棉布中,一會兒工夫,草葉形狀的圖案就印染在了布上,充滿自然的韻味。2片、4片、8片……草葉依次排列起來,叮叮咚咚一陣子后,一塊花布就成了。“鹐棒棒草”是一種當?shù)厝朔Q為“太陽花”的野草,學名“老鸛草”,它是一種匍匐生植物,果實狀似啄木鳥的頭部,啄木鳥俗稱棒棒,所以也有人稱其為棒棒草。這種草纖維素緊密性高,柔韌性好,反復捶打不散其形,且漿液較多,附著力強,能清晰地把草的葉脈紋路印在棉布上。
中國知名作家楊莉波曾把“捶草印花”稱之為棉布上的《草葉集》,她說:“捶、草、印、花,每一個字都可以拆分開來,每一個字拆分開來都是一道工序、一幅畫面,而它們組合在一起,又是一個故事、一種風情。木棒槌得叮叮當當,連同捶草印花時心弦的輕輕撥動,合成美妙的樂音,訴說著手工藝的閑適與詩意,表達著農(nóng)耕文明的恢宏與靜美?!?/p>
據(jù)傳,捶草印花技藝在明、清和民國初期,仍是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印染技藝。后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追求利益和速度,追求華美與繁復,各種印染技藝才不斷被發(fā)掘出來,于是,有了扎染、蠟染和雕版印花等。再后來,科技越來越發(fā)達,紡花、織布、印染都交給了機器,沒有了使用載體和傳承鏈條,捶草印花便漸漸被人們淡忘,甚或遺忘。
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捶草印花這一技藝如今又慢慢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在陜州,捶草印花主要流傳于西部的大營、原店、張汴、西張村、菜園等鄉(xiāng)鎮(zhèn)。
捶草印花技藝來自民間,大俗大雅,像田野的風清新自然,它雖然出自地里不事雕琢的、隨處可見的野草,但美得動人心魄,讓人過目不忘,讓人一見傾心。
人們用草葉在土布上榨汁滲印,這一取之天然、簡便易行的文化風俗,無意中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樸素理念??粗庆o美自然的印花布,讓人不得不贊嘆捶草印花就像是寫在棉布上的一闋婉約小令,綻放在棉布上的一朵玲瓏小花,吟詠在棉布上的一首民俗歌謠……
陜州澄泥硯,傳承千年的技藝
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房四寶。唐朝陸游有詩云:“茶杯得之久,石硯日在前?!笨梢姽艜r硯臺為文人畫士之必備用具。
澄泥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古陜州的名產(chǎn),唐宋時期澄泥硯被列為貢品,非官方名士不得用之。陜州位于漢唐都城長安與洛陽之間,西部有三大黃土塬,人馬寨村就位于東南的張村塬上,那里的泥土黏性大,適宜延燒,故有著世代生產(chǎn)土陶澄泥器皿的條件和傳統(tǒng)。人馬寨澄泥硯美在質地、光澤和色彩。這主要得益于山川、河流之神韻,這里的山川佳泥,逢雨水流入火燒羊溝,沉積下來,泥質佳,密度高,所制之硯發(fā)墨性能好,并能泛出和田玉般的珠寶光澤。
據(jù)有關資料顯示,陜州澄泥硯始創(chuàng)于唐,盛于明清,數(shù)百年來積累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藝和裝飾風格。清末民初,人馬寨村的制硯作坊星羅棋布,玉瑞堂、福瑞堂、永興堂、永興泰記等多家堂號競相燒制。昔清乾隆皇帝宮內(nèi)寶藏數(shù)方,足證其有價值。河南省開封圖書館收藏的1914年巴拿馬博覽會中國展出商品目錄記載,陜縣當時展出的商品就有澄泥硯瓦。
多年來,陜州人馬寨的幾名澄泥硯傳承人,沿用祖?zhèn)鞯某文喙欧▉碇瞥?。泥料是從清代古人取土之處所采,仿照明清式樣建造窯爐,用柴燒古法燒制出來的澄泥硯作品質地堅實細膩,窯變豐富,不失古韻且更加精美。
人馬寨澄泥硯美在質地、光澤和色彩。這主要得益于山川、河流之神韻,這里的山川佳泥,逢雨水流入火燒羊溝,沉積下來,泥質佳,密度高,所制之硯發(fā)墨性能好,并能泛出和田玉般的珠寶光澤。